第五百五十章
写了很久的故事了,写一写中医方面的内容吧,内容依旧是“本草”,在写之前我先提一个问题,真正意义上补肾的药材是怎样的?这个问题的答案等看完后续文章后自然就出来了。现在先上正题。
前文中简单写了一下“玉”,当年李佳请教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玉”的,她问我“玉石在中国文化中说是能‘通灵’,请问为何能‘通灵’,哪种玉‘通灵’效果最好?”
这个问题当时我没有给她回答,因为这涉及到传统中医药性方面深层次的学问,但不得不说李佳确实对中医研究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深度,问题直指核心。
时过境迁,一切都已经尘埃落定,所以在这里我打算简单写一写这个问题的答案。以下说的玉是狭义的玉,指的是昆仑山脉产的玉,为何是狭义的玉,这里卖个关子吧,大家可以查一查关于昆仑山脉的一些典籍。
前文中写了玉有五色,分别为白、墨、青、红、黄,所有玉的颜色都是这五色,有的是五色本色,有的是五色相互交织,但不外乎就是这五色。
根据五行的相生,玉的相生就为“白玉生墨玉,墨玉生青玉、青玉生红玉,红玉生黄玉,黄玉生白玉。”如果非常熟悉玉石的朋友,估计能懂这种玉石相生的概念,因为这也是一种鉴定玉石品质或者是真伪的方法。(补充一下,这里的相生是一种顺势而为的变化,像春生夏一样,不是母生子的意思。)
白玉生墨玉,白生黑可能有朋友不了解,但如果见过真正的墨玉,那这个“白生黑”在墨玉上一眼就能体现出来,因为真正非常纯的墨玉压灯所反射的光一定是白光,白玉生墨玉的历程是白玉、白灰玉、灰玉、灰墨玉、墨玉,这正好对应的是金生水历程。
墨玉生青玉,所以有的青玉看起来是黑色的,压灯所反射的光却是青色,青玉的黑青到青的变化正是对应的是水生木。
青玉生红玉,这种变化见过的人很少,因为真正意义上的红玉几乎见不到,但凡是真正的红玉,皆入天材地宝之列,红玉的获取也不像其他玉一样在河坝、戈壁等地方能找到,找红玉得用特殊的手段,一些“憋宝”人就具有这种手段。市面上的红沁玉不算是真正的红玉。
青玉生红玉的历程是青玉打灯泛红光的玉、到红玉打灯泛黄光的玉,这种变化正是对应的是木生火和火生土。(我有幸当年见过这两种玉,当时那块青玉打灯泛红的玉是在一座道观中,而那块红玉打灯泛黄的玉则是在藏地一座非常出名的寺庙中,都属于各自庙宇中的至宝。可惜我机缘不够,至今都未见过真正意义上至纯的红玉。)我的大师兄博和如果在一些风水局中要用到红玉,是用一种青色和糖色相交织的糖青玉替代红玉,据他说在风水局中这样替代的效果也还行。
红玉生黄玉就是红玉打灯泛黄光的玉到糖玉的变化,正对应了火生土。
黄玉生白玉,这种玉就有很多了,糖白玉的变化正是土生金。
首先我先回答“玉为什么能通灵”这个问题。玉是构成天地的五种“本元素”在通过亿万年的阴阳二气的作用凝结成形而来,而我们人体的形成也是构成天地的五种“本元素”通过阴阳二气的作用凝结而来。金木水火土五元素为质为形,而阴阳二气为力为神。
所以玉和我们在形和神方面是相同的,其次是时间的原因,玉是通过亿万年形成的,这是很重要的,因为但凡任何有形能产生灵,那都得需要很长很长很长的时间,人的灵也是亿万年才形成的。
(有人会说玉石的元素跟人体的元素是不同的,玉是由硅、氧、铝、钙等元素构成的,而人是由氧、碳、氢、氮等元素构成,这只是看到了质而没看到神。地球上已知的自然元素大概有90多种,科学上常用的分类方式是用“形”去分类,如按物质状态分类、按化学性质分类等等,不管怎样的分类,都不外乎是建立在“形”上的,如果将“形”改成用“色”去分类呢?用“正负(阴阳)”去分类呢?再深入一点,用“神”去分类呢?)
灵的产生有一个最重要的要素,就是时间,人体的灵是生命通过无数次的向上向前发展的历程中逐渐产生的,而玉的灵是在本体中通过亿万年的时间孕育出来的。
人体的灵是“五种本元素”通过相生相克而产生的,是很复杂的但是不纯;而玉的灵仅是由“五种本元素”通过相生而产生的,相对单一但很纯,这是人的灵和玉的灵之间的差异。
玉的通灵是指人的相对复杂的灵在特定条件下跟玉的相对单一的灵产生共鸣,借玉相对单一的灵这一通道去跟天地本源建立联系的过程。
再次说明一下,灵产生的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时间够久,假如一棵树活了上千年甚至上万年,那这棵树就会产生灵,这种灵是青色的,属于是“青灵”,这棵树也能做到通灵。
世间万物只要存在的时间够久,都能产生灵,也都能通灵,只不过它们的灵相对人体的灵单一一点罢了,人体的灵是五色交织的,而地球上别的灵都是一色或者两色,最多不超过三色,这也是人为何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原因。
既然说到灵了,我再提一个词——“内丹”。“五种本元素”通过阴阳二气的作用会产生灵,而灵再通过更加纯净的阴阳二气的作用则会产生“内丹”,通过内丹的颜色就能分清是何种灵,红色内丹是火灵,白色内丹是金灵,黄色内丹是土灵,黑色内丹是水灵,青色内丹是木灵,只要是单一色的内丹,皆是非动物性的内丹,而两种以上颜色交汇的的内丹则是动物性的内丹。
民间的“憋宝人”找的天材地宝说白了就是“内丹”,取内丹要用相克的手段,如红色的内丹要用黑色的物质取出,取水克火之义。而保存内丹则需要用相生的手段,如红色的内丹要用青色的物质保存,取木生火之义,多色内丹则需要的手段比较复杂,但不外乎就是五行的相生相克罢了。
找寻内丹则是需要先找到“灵”,有灵才有内丹,而灵只有通过灵才能感受到,所以“憋宝人”都有修炼自身“灵”的特殊手段。
好了,现在我回答第二个问题——“哪种玉通灵效果最好?”,上文中是用“玉的相生”去解释玉的通灵问题,说白了就是相生的玉都有通灵效果,抛开正色的白、黑、青、红、黄之外,白黑、黑青、青红、红黄、黄白等玉皆可以通灵,通灵效果没有孰强孰弱之分,只不过所用的特定时间段不同罢了,
如冬至日那天行通灵的仪式,则选择纯墨玉效果最好,春风日则选用纯青玉、夏至日选择纯红玉、秋风日选择纯白玉,“四立”节气那天选择纯黄玉,其余时间根据金木水火土的相生变化选择相对应的玉即可。
有了相生的玉就会有相克的玉,相克的玉不仅通灵效果差,用药效果也比较不理想,具体是红白玉(火克金)、青白玉(金克木)、黄青玉(木克土)、黄墨玉(土克水)、红墨玉(水克火),这种相克色的玉的玉质也有一定问题,用这种玉做的饰品流传几代后玉质结构会朝着差的方向发展,这究其原因也是“两色相克”的原因,不能很好的做到融合。
当然,抛开所谓的“通灵”和“入药”,只要不是化工染色的玉,收藏佩戴和把玩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且很多相克色的玉的市场价值也比较高。
说完了玉,我们话题重新回到传统中医药材的选用上,传统中医和现代中医在用药上有点不同,现代中医主要将着眼点放在药材的主治上,进而在性味归经上,而传统中医没有药物主治这么一说,入药的着眼点在“色、味、性、行、气、质、象”上。
首先先说“色”,五色对应五脏,白色对应肺、黑色对应肾、青色对应肝、红色对应心、黄色对应脾,所以选用药材第一步是辨色。
白色入肺,如山药、石膏等都是入肺的药;黑色入肾,如女贞子、熟地等都是入肾的药;青色入肝,如青黛、薄荷等都是入肝的药;红色入心,如朱砂、茜草等都是入心的药;黄色入脾,如黄芪、党参等都是入脾的药。
所以初步辨别药物就可以从“色”入手,例如脾的药得是黄色、肾的药得是黑色,肝的药得是青色、心的药得是红色、肺的药得是白色,这是很久很久很久以前第一等级的传统中医用药的思路,也是我当年学中医本草时第一个接触辨药的方法。
搞懂了药物的“色”后,就得进阶到“味”上,五味酸苦甘辛咸对应五脏的肝心脾肺肾,所以酸味入肝,如五味子、山茱萸等都是入肝的药;苦味入心,如黄莲、苦参等都是入心的药;甘味入脾,如大枣、甘草等都是入脾的药;辛味入肺,如麻黄、生姜等都是入肺的药;咸味入肾,如海藻、昆布等都是入肾的药。
搞懂了药物的色和味之后,那再搞懂一句话就能治病,这句话就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这是很久很久以前第二等级的传统中医用药的思路,也是单味入药的立方依据,祝由术中符章吞服的部分方式就是基于这一入药思路,现代的“食疗”也常采用这种思路。
举例,如果一个人肺气虚,按“虚则补其母”这一思路,则需要补脾土,入脾土的药需要是色黄味甘的药,所以人参就能补肺气。再比如一个人脾气过旺(不考虑他脏影响)按“实则泻其子”这一思路,则需要泄肺金,泄肺金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用直接泄肺金,入肺的药需要色白味辛,所以可以选择用石膏泄肺金,第二种是泄大肠(因为肺与大肠为表里)、第三种是补心火(火能制金),由于是举例,这两种这里先不做解释。
如果仅仅靠药物的色和味去入药治病,久而久之会发现这种入药方法有时候管用,有时候又不管用甚至有副作用,所以就得进阶到药物的“性”上,“性”有寒、热、温、凉、平五种分类。
药物的“色”“味”“性”三者结合,就是很久以前传统中医的第三等级用药思路。
如果用第二等级的“色”和“味”入药的思路,则需要选用的药的性以平性为主,兼温凉之性,如果用了寒或热性的药,有时就会出现副作用的问题,这也是现今部分中医不用大寒大热的所谓的“虎狼之药”的原因。
当用药有了“色味性”三者结合的思路,那对疾病的认识也就出现了“阴阳”观念,因为身体五脏六腑有阴有阳,五脏有阴有阳,五脏本身也有阴阳,所以在入药时就要考虑到疾病本身的阴阳。
举例说明,一个人久咳嗽不已,诊断出肺问题,抛开别的因素不讲,单纯以简单入药来说,首选就是色白味辛之药,假设患者咳嗽有黄痰,黄痰说明内有热,所以用药时就得在色白味辛的基础上再添加一项“凉”性,但假如医生翻遍了药箱找不到一味色白味辛性凉的中药,怎么办呢?这时候就出现了中药的配伍,我们可以用两味或者三味合起来创造出一味“色白味辛性凉”的中药。例如麻黄和麦冬合起来就能创造出一味“色白味辛性凉”的药。
这两味药如何配剂量呢?首先要想,色白入肺、味辛入肺,所以第一步是要麻黄和麦冬等量,其次要将“性凉”加进去,麻黄和麦冬两味药里麦冬为性凉之药,所以在第一步的麻黄麦冬的剂量相等的基础上增加麦冬的剂量,这就出现了一个麦冬为君药麻黄为臣药的处方,看似是两味药,其实是为了创造一味“色白味辛性凉”药而已。
好了,本章到这里就结束吧,下一章继续本草的一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