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吾谁与归

首页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朕真的不务正业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佣兵1929厂公威武盛唐华章亮剑之重霄王承柱锦衣夜行从封地开始,到拥兵百万雄霸天下浮世烟云藏国我爹除了读书啥都会唐伯虎现代寻芳记
朕真的不务正业 吾谁与归 - 朕真的不务正业全文阅读 - 朕真的不务正业txt下载 - 朕真的不务正业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一千零六章 大清官东躲西藏,徐瘿瘤只走后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道理好懂,但真的做事却非常的难,儒学修身的道理讲了两千年,又有多少儒生真的学会了修身?道理归道理,践履之实又是另外一码事。

同样,因为皇帝支持,张党的规模空前绝后的庞大,而张居正本人的地位又稳如泰山,几乎没有什么事,可以动摇张居正的地位了,他已经成为了万历维新的一个标志,一个符号。

这个时候,无论谁为党魁,谁都知道,盛极必衰,必须要对内进行严厉清党,才能让这个组织活下去。

道理谁都懂,但真的做,又千难万难,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说的简单,要真的那么简单,严嵩、徐阶、高拱为何不做?连申时行都不做,申时行当了党魁,立刻大宴宾客。

张居正选择了人人过关,连申时行、王希元这类张党的嫡系门生,都在清查的范围之内。

朱翊钧觉得张居正有些过于严苛,但他已经答应了张居正清党,自然没有反悔的道理,虽然造成了一定的风波,但因为傅作舟四万银的事儿,不过线就不会重点督办,风波整体可控,不会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万历二十年二月份,最引人瞩目的自然是东华门外放榜,这四百人成为了大明国朝新科进士,鲤鱼跃龙门成为了国朝官选官的统治阶级。

另外一件事,也比较引人注目,那就是解刳院在长期研究中,搞明白了‘目昏’的基本原理。

大明解刳院的大医官们将标本们分成了两个组,进行了长达五年的跟踪研究,最终得出了结论,目昏是人糖中毒了,最终导致眼部器官发生病变的结果,不是眼睛的问题,而是吃饭的问题。

这篇发表在格物报上,关于糖毒的文章,引起了极其广泛的争议。

就是因为大医官在研究的过程中,用的是宣宗皇帝的食谱,早上是糖缠葡萄,蜜饯金桔等,午膳必有香油烧饼、酸甜汤、锦丝糕子汤等,晚膳则有牛奶蜂蜜熬制的乳蜜羹油糖等等。

这就略显有些僭越,而且关于深度糖毒的症状,都和宣宗皇帝晚年的症状对得上。

目昏、日饮二十壶茶消渴、夜起入厕二十次、足疮溃烂及骨,十指俱脱等等,都是糖毒的中晚期症状。

大医官们对此没有解释,皇帝似乎对此没有任何的追查,导致风力舆论对解刳院的攻讦,有些无法选中。

毕竟最应该计较此事的就该是皇帝,怎么能拿祖宗的食谱去做研究?可皇帝不在意,再多的攻讦也无用。

皇帝之所以不在意,是因为这是皇帝专门批准的,在这个糖比药贵的年代里,这么多糖,没有皇帝恩准,解刳院这个课题就只能胎死腹中。

宣宗皇帝给仁宗皇帝挡灾了,其实仁宗和宣宗皇帝吃的都差不多,症状也非常类似。

仁宗皇帝其实是学他的父亲永乐皇帝朱棣的吃法,关键是朱棣一辈子都在行军打仗,他这么吃,是因为他消耗太高,不这么吃,是没法打仗的。

朱翊钧之所以要做这个课题,是因为他在万历九年腊月时候发现,戚继光有了一定的糖尿病症状,也就是解刳院说的糖毒。

行军打仗,胃口就大,一但没有了作战任务,只有训练任务,戚继光的身体本该胖起来,有将军肚才是。

但是万历九年打完了俺答汗后,戚继光没有战事,在京师做奉国公,反而瘦了下来,吃得多、喝得多、排泄得多,但体重在下降,这让朱翊钧赶紧批准了这个之前被认定为‘颇为浪费’的研究。

自此之后,戚继光就吃不饱了,大医官们每天严格限制戚继光的食量,甚至有一次戚继光对皇帝半开玩笑半抱怨,这辈子没吃过几天饱饭,怕是要做饿死鬼。

戚继光拿这些大医官没有一点办法,一个个都不怕死的很,只好到皇帝这里告状,皇帝明里,把大医官叫到了身前,狠狠地训斥了一番,暗地里,给了大医官格外恩厚的恩赏。

陛下、大医官都是为了他戚继光好,他当然知道,他也有毅力,自那之后,戚继光就对口腹之欲保持克制了。

戚继光所言并不夸张。

他是世袭的武官,和李成梁的差不多,都是需要缴纳一笔不小的银子才能继承,为了保住世袭武官,家里要一直攒银子,大钱用来承袭官位。

戚继光从小生活并非大富大贵,到了南下平倭的时候,那更是饥一顿饱一顿,打仗都那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吃上热饭。

等到了蓟州抗虏的时候,戚继光经常带着亲兵去草原侦查敌情,他驻守的蓟州、喜峰口等地,是北虏破长城最容易的几个关口之一,需要时常出塞侦查敌情。

这好不容易把俺答汗生擒回了京师,皇帝派去的大医官,让奉国公少食多餐,还要严格控制饮食,大鱼大肉没有,连饱饭都得控制。

解刳院大医官们用了五年的时间,对呈现出类似症状的势要豪右,进行了长时间的跟踪研究,制定了一份按照体重、糖毒不同症状服用的膳食,和专门应对轻微糖的消渴方。

这份饭菜不好吃,但是的确能治病救人。

用大医官庞宪的话说:现在大将军戚继光的身体,体力、耐力、反应力,比很多三十岁的纨绔子弟,要好很多,戚继光今年六十四岁,还能舞的动丈二钢枪,有几个年轻纨绔子舞的动?

丈二钢枪,一丈二尺(3.84米),重六十八斤,这东西就是用来习武,上战场的大枪,叫一线枪,木柄,长九尺,只有三斤重,六十八斤主要用来习练武艺,都是猛将才能舞的动的重兵器。

戚继光能把丈二钢枪舞的如臂指使,而多数人连拿稳都难。

如果戚继光没有大毅力,不配合大医官的食疗、药膳,恐怕戚继光在万历十五年到十六年,就已经拿不动这把丈二钢枪了。

这份消渴方之所以引起了极大的争议,除了和仁宗、宣宗皇帝的死因有关之外,引起普遍关注的原因是,解刳院描述的糖毒,在大明势要豪右里,非常普遍。

“按照解刳院的研究而言,到了出现糖足、目昏的时候,已经无药可救了,因为胃袋已经控制了脑子,出现糖足、目昏这些症状,饥饿感比毒瘾犯了还要严重,这是大医官范无期说的。”冯保将未公开的解刳院研究,告知了陛下。

大医官们其实知道,到了这个地步,就已经没救了,但大医官,又不能告知病人这个残酷的事实。

人对食物的渴望这种本能,已经超过了意志力的界限,所以要早治疗,早干预为宜。

“其实按范无期的说法,到了三多一少,也就是吃得多、喝水多、排泄多、体重下降这个地步,病情就已经到了必然恶化的地步,但戚帅有大毅力,才救活了自己,这是个例中的个例。”冯保有额外解释了一句。

大医官认为戚继光这个病例,没有太多参考价值,不是大医官们限制的好,而是奉国公自己克制了那股本能的食欲,才能让身体走向了正向循环,这个毅力,根本不是普通人所具备的。

“你说朕日后,会不会和戚帅一样得这个病?”朱翊钧放下了格物报,询问冯保。

冯保非常肯定的说道:“陛下没有暴饮暴食,按照洪武祖制,晨昏十二道菜,中午二十四道菜,陛下晨昏只有两道菜,中午只有四道菜,饭一碗,汤一碗,再加上还要操阅军马,臣觉得不会,甚至觉得有点不够吃。”

皇帝今年三十岁了,按照大明皇帝,普遍三十多岁暴毙而言,皇帝该准备后事了。

但冯保认为陛下绝不是短命鬼,看陛下的食谱就知道了,陛下这就是奔着活过朱元璋去的,这么魁梧,如此繁忙,吃这么点,多少有点饿,主要是操阅军马,很是耗费体力。

陛下现在,已经违背祖制的节俭了。

解刳院的这份关于糖毒消渴的研究,是有极大的医学价值,而且给出了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案,但问题是,人是否能够执行到位。

人比人想的更加胆小,别说镇抚司的后悔椅,衙役上门,基本人人胆战心惊;

同样,人的意志力比想象的要薄弱的多,出现了三多一少的症状,其实很难控制住自己的饮食了。

解刳院是当年朱翊钧不务正业的产物,而这些产物,正在给大明带来许许多多的改变。

“陛下,徐成楚今年过年,家门口出了点事儿。”冯保从缇骑的塘报里,翻找出了情况,放在了陛下面前。

这是一件不太起眼的小事。

徐成楚的次子今年才十岁,正是撒欢的年纪,但徐成楚过年闭门谢客,让这个次子没办法出门撒欢,别的小孩在外面玩炮仗、烟花爆竹,徐成楚这个次子,只能躲在家里,谁都不见。

初二早上,徐成楚的次子,趁着父亲不在家的时候,想偷偷溜出去玩,刚开门,就有个送礼的人,直接上前,这个送礼的人等了好久,才等到了开门。

十岁的孩子,和这位送礼的人,发生了一些冲突,礼盒里是一块来自云南的原石,已经切开了,是翡翠,原石重量快五斤了,孩子不要,送礼的大人就一直往门里塞。

孩子有些手足无措,立刻大声哭了起来,这送礼的大人更加手足无措,情急之下,拿出了几张黄金宝钞,最起码也有十几张,说是压岁钱。

徐成楚的次子撕碎了这几张黄金宝钞,趁着对方愣神,退回了家中,关上了门。

这件事被缇骑们看到了,缇骑们记录下来,将其称之为:大清官东躲西藏,徐瘿瘤只走后门。

孩子连出门放个炮仗,都得躲躲藏藏,否则就会被人给抓住把柄,一个伪君子的大帽子扣下去,徐成楚这骨鲠正臣、清流、反腐御史,就都成了笑话。

做个清官,就是这么难。

缇骑事后调查发现,其实多数人给徐成楚送礼,都是奔着结个善缘去的,没有什么目的,就是生怕不给这份银子,反腐司的刀就砍向了某个衙门口,影响了他们这个生意。

像给原石的这位,就是西土城豪奢户的一个经纪买办,主要做的就是翡翠生意。

这位经纪买办,在年前的时候,得到了东家的授意,这些西土城的豪奢户们,也没别的意思,是怕沿途钞关、抽分局、地方衙门们以上面查得紧为名义,卡他们商队过关。

上面查得紧,意思就是多给点钱,但凡是朝中有点动作,最先遭殃的就是他们这些行商,若是说在徐成楚徐御史这里,有了过年拜年的关系,就能少给点钱。

“不要还硬塞啊?”朱翊钧看完了这份塘报,有些感慨的问道。

冯保笑着说道:“能硬塞,也是因为徐成楚的官儿小,他但凡是官儿大点,家里有个门房,有几个护院,门前再蹲俩石狮子,硬塞都没这个门路不是?”

送礼,真的没那么好送的。

徐成楚人在反腐司,他看的很清楚,王篆就是从推脱不掉的人情往来开始,到帮衬办点合理合法的小事,再到不合理但合法的小事。

如果不是张居正及时出手,王篆一定会继续向下滑落,变成了不合理也不合法的大事。

“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真的困难。”朱翊钧朱批了这份塘报,缇骑之所以过了一个月才呈报,主要是调查下这些给徐成楚送礼的家伙,到底有没有问题,背后都是些什么人。

缇骑拿徐成楚打窝,是为了自己的考成,但凡是有问题,都是各衙司的指标。

知行合一,真的很难很难。

“去松江府那是几个御史,连章上奏,要求对所有松江府地方学子,每年到水师军营操阅军马。”冯保看陛下开始处理奏疏,将奏疏放在了陛下面前。

朱翊钧拿着几本奏疏有些疑惑的说道:“朕不是朱批了吗?他们有点太极端了,王谦的校规校训完全够了。”

“御史们有些语焉不详,惹得礼部尚书沈鲤下了公文到松江府,询问为何咬着不放,这几位御史才说了其中详情。”冯保解释了其中的细节。

这些个御史们究竟看到了什么,才顶着圣怒,顶着内阁压力,也要如此连章上奏。

他们可是惹了陛下生气,才被陛下派到了松江府。

这些个御史去了一个地方,名叫天马书院,位于华亭县内。

天马书院的乱象,让这些御史变成了骨鲠正臣,他们害怕自己的孩子也变成了天马书院的学子那样。

松江府日新月异,有了很多的新贵,这些新贵们普遍比较忙碌,更没有什么世代家训,有些人就把主意打到了这些新贵的身上。

朝廷建的公学堂是集体授课,成还是不成,全看自己造化,而好的私塾,不是有银子就能进,一些个严格的书院,光是进门的考核,对没有家学的新贵而言,都是难如登天。

天马书院在这种背景下建立了,几个经纪买办一合计,重金聘请了一些个名儒,但这些个名儒收了银子,却不去天马书院上课,而是安置自己不成器的弟子去。

书院初心逐利就有问题,教书的教师品行也不过关,这些个学子们进了山,就跟与世隔绝了一样,再加上父母本就忙碌,没空管教,而且花了重金,寄托了过多、甚至可以说是离奇的期许。

这些原因,最终导致天马书院的学子,思维极其古怪,做事非常偏激,性格十分恶劣。

竟奢攀比,这些学子,已经竟奢到了谁家伴读书童更好看、更能打的地步,对性格胆怯、弱小者的欺凌,更是表现的毫不掩饰。

冯保总结道:“这些天马书院的学子,比村里父母出去务工的孩子,还要悲惨些,至少这些留在村里的孩子,还有长辈,同村同族的耆老教育规训,这些到了天马书院的孩子,已然毫无人性,只有利益纠葛了。”

这是一起让御史们毛骨悚然的命案,御史们整天接触各种案子,他们自诩见多识广,让他们毛骨悚然的是:三个孩子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打杀了另外一个孩子,天马书院的学子,居然无一人敢声张,硬生生瞒了近一个月的时间。

朱翊钧眉头紧蹙的说道:“那送水师,操练一番,就能解决了?怎么,水师操阅法,难不成是什么灵丹妙药不成?”

“能。”冯保拿起了一本奏疏说道:“戚帅的练兵法,还真是灵丹妙药。”

纪效新书讲的都是如何练兵,京营、水师都是一脉相承的练兵法,奉国公的练兵法主要是培养协作能力,单打独斗,锐卒可能不是最强的,但群体作战,天下无敌,因为协作,因为组织度。

上报天子,下救黔首是练兵的总纲常,而围绕这一总纲,大明对军兵也有道德要求。

这个道德要求就是:节俭、公正、正义、谦逊、谨慎、荣誉、诚恳、怜悯。

这八个道德要求,是戚继光从大光明教的教义里抄来的,就是陛下八大美德,毕竟搞宗教这块,还是泰西更加熟练,经验更加丰富,提炼更加准确。

戚继光一看到这八大美德,立刻就围绕着这八个美德,制定了一系列的训练、军规条例。

人是可以被规训的,枯燥反复的训练,形成了习惯,习惯慢慢成了自然,就会认为本该如此,这八大美德,训练时间长了,就会演化成两个字,忠诚。

不是御史们胡闹,而是他们去了水师军营,亲眼看到了。

“御史们找不到能够训练道德的地方了,所以第一年三个月,第二年两个月,第三年一个月,操练一番,哪怕是伪君子,也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了。”冯保低声说道:“在军营里,做不到真的会挨揍的。”

比如节俭,在营中,饭菜只要有一点浪费,当天的训练就无法完成,就得夜里饿的睡不着;

比如谨慎,对抗训练中,你不够谨慎,就要被更加谨慎的对方给揍了,甚至还要连累同伴;

比如荣誉,军队是连坐惩罚最严重的地方,但凡是不注重自己荣誉,不注重集体荣誉,自己受辱,还要连累他人;

比如诚恳,在营中,撒谎的代价极大,被伍长、小旗踹都是轻的,连坐惩罚才是最可怕的;

比如怜悯,协作训练中,不照顾弱小,就会整体连坐,不帮也得帮,不帮就全队挨罚,没饭吃;

类似的设计军规条例非常非常多,尤其是前三个月的训练,每一项都十分严苛,戚继光通过精巧设计、严苛惩罚、明确奖赏、枯燥反复的训练,来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真正的把练兵变成一个熔炉,一把抓住,顷刻炼化。

无论送什么垃圾进到行伍之中,在长期训练的情况下,都会被炼化成一名合格的战士。

御史们看到了天马学院的乱象,心有余悸的同时,也产生了迷茫,只靠儒家经典,已经无法对抗物化对人道德的冲击了,只要商品经济抵达的地方,金钱至上就会以无敌的姿态,横扫所有的道德培养。

十几名御史,不约而同的看向了营伍,他们不得不承认,只能求助于武夫了。

“原来如此。”朱翊钧终于清楚的了解了为何御史们要如此连章上疏了,他们但凡是有一点办法,也不会求助于他们过去瞧不起的武夫了。

“可三年三期,总计六个月的军事训练,是不是强度有点太高了?”朱翊钧察觉到了其中的问题,为学子们说了句好话。

御史们有些激进,三年三次共六个月,朱翊钧能受得了,他每天都去,这些连鸡都斗不过的学子们,能遭得住这个罪?

御史玩这套三进三出,出发点是重复记忆,大抵有点类似于训狗…

“遭不住,就遭不住了。”冯保的话有些意味深长,遭不住的是馁弱懦夫,自然会被残酷的世界所淘汰。

“行吧。那就按御史们说的办吧,在松江府看看。”朱翊钧还是批准了这本奏疏,丁亥学制是国之根本大策,执行不能走样。

申时行和江南五府一起,送来了还田事疏,大约三年内可以对五府完成还田。

大明还田政策,在艰难而稳步的向前推进。

还田是为了彻底瓦解大明的小农经济,这个过程有痛苦,也有收获,应天巡抚王希元总领此务,他专门跑到了杭州府,找到了侯于赵,详细询问了还田的问题,并且在杭州府待了三个月的时间,深入了解了还田和还田之后善后问题的解决办法。

“朕从来没想过,还田会如此的艰难。”朱翊钧看着这本万言书,里面写了很多还田遭遇的问题,稍有不慎,就会功亏一篑。

最棘手的莫过于有农户、佃农联合起来,反对朝廷还田,而且不是一地问题,也不是乡贤缙绅鼓噪,要是乡绅鼓噪反倒是简单,杀了就是。

江南的工坊多,机会就多,有些人在城里做了工匠,并不愿意回籍种地。

这朝廷一旦还了田,等同于把农户、佃户定死在了田里,趁着工坊增多,成为匠人,好过于子子孙孙都做农户。

种地可不是什么美事,农户们只是见识少,他们一点也不傻,在当下,种地的农业剩余,都供给给了匠人食用,农户们才不甘心只做个生产者,而不是消费者、肉食者。

他们不想在万历维新大变革的分工中,成为被朘剥的生产者。

诚然,在朝廷看来,匠人也是被朘剥的生产者,但入城的匠人,对农户而言,还是匠人生活更好一些。

朝阳门拉黄包车的一天只能赚一百个大钱,吃住也不是很好,但还能留点钱,这已经是农户极其向往的生活了。

还田的矛盾,比朱翊钧想象的要复杂的多,万历清丈田亩用了足足九年时间做完,但万历还田,不知何时才能普遍完成。

“陛下,还田这事儿,只能一点点的做,底蕴不够,是害民,而非保民。”冯保作为内相,提醒陛下这事儿真的急不得。

如果是天倾地覆,气数已尽、天命即失,那就大开大合一刀切的没收、均田,但革故鼎新,就只能一点点还田,而非均田。

没有经济基础的地区进行还田,只会让本来还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秩序彻底溃散,交通、生产力等等原因,商品经济无法形成,只会害得百姓流离失所。

难?难就对了。

不难,历史上那么多次的变法自救,就不会失败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都穿书了,谁还走剧情重生官场:开局迎娶副省长千金重生之小小玩家最强帝尊在都市绝代武神崩原铁:观影二创降临万古神帝飞天鱼无弹窗跪在老婆女儿坟墓前哭,重生八三我家的厕所通异界我的谍战岁月一不小心赖上你阴阳先生网游:我召唤的骷髅全是位面之子?最后一个发丘天官后代坑爹萌宝已上线我靠键盘征服黑化大佬武炼巅峰重生1990:重新做人弥补妻女绿茵三十六计原神:执行官可以疯批但你别变态
经典收藏大秦:朕乃嬴政,开局加入聊天群魏虎汉官炮灰"攻"养成系统三国:智诱刘皇叔,军师乃神人蛇蝎太后之男色妖娆唐哀帝,中兴大唐三侠五义,开局反派小王爷乱世黑马我们家的小静静最强终极兵王红楼梦明亡史全索隐明末好国舅相父安心养老,和约阿斗去签超神狂兵魂穿史文恭,开局不去曾头市亮剑:一亿碎片龙飞凤儛我保驾带着淘宝去抗日大明永乐,从教导皇孙开始
最近更新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称霸世界:从建立国防军开始灾荒年,全村啃树皮,媳妇嫌弃肉太肥了朕乃天命大反派,开局怒斩重生女帝浴血山河锁腰!高阳她哭哑了求饶说好的神医,怎么又成诗仙了?落魄县男:捉奸现场成了订婚仪式?祖龙假死,我带领大秦走向日不落!大明国师,教朱棣治国,朱元璋来听墙根说好当废皇子,你偷偷当皇帝?娘娘们别作妖,奴才要出手了穿越大唐:农家子弟挣钱忙大秦帝师:狱中讲课,始皇跪求我治国真理铁拳重生1980,从手搓歼8开始为国铸剑寒门状元路同穿:举国随我开发异世界世子凶猛:谁敢和我抢女人?开局流放:从罪囚营杀到天下之主
朕真的不务正业 吾谁与归 - 朕真的不务正业txt下载 - 朕真的不务正业最新章节 - 朕真的不务正业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