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吧,送我过去。”李焕挂断电话,眼中的阴霾一扫而空,语气中带着久违的急切与期待。
看着他瞬间振奋的神情,杨玥一边发动车子一边好奇地问:“是什么好消息,能让你一下子活过来了?”
“一位神秘人物想要见我。”李焕系上安全带,嘴角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笑意。
“神秘人物?”
“如果我没猜错,应该是张汝经博士。”
“张汝经博士?”
“没错,”李焕望向窗外飞逝的街景,语气中充满敬意,“中芯国际的创始人,华国半导体产业真正的奠基人之一。”
在前往会面地点的路上,李焕向杨玥讲述了这位传奇人物的经历。张汝经是台湾人,在美留学深造后进入德州仪器工作二十年——如同许多芯片领域的华人顶尖专家一样,德州仪器堪称华国半导体产业的“黄埔军校”。
在德州仪器的二十年里,张汝经参与了全球多个晶圆厂的建设,积累了极为宝贵的半导体制造经验。
之后他回到台湾创立世大半导体,迅速崛起为台积电的强劲竞争对手。为消除这一威胁,台积电不惜重金收购了世大半导体。
失去公司主导权且与台积电理念不合,张汝经毅然选择奔赴大陆,创立了中芯国际。
然而台积电的围剿并未停止——从2003年开始,双方陷入长达数年的专利诉讼,最终以中芯国际败诉并支付巨额赔偿告终。
由于中芯国际股权复杂且连年亏损,为保住公司生存,股东们最终选择让张汝经离开。这位创始人的被迫出走,对中芯国际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如今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张汝经并未离开他挚爱的半导体事业。离开中芯国际后,他创立新昇半导体,专注于半导体硅材料的研发,决心填补华国在这一基础领域的空白。
一声刹车打断了李焕的思绪。不知不觉间,他们已抵达约定的地点——一家位于浦东的安静茶室。
在服务生的引导下,李焕走进一间雅致的包间。一位精神矍铄、头发花白的老人正静坐在茶几前泡茶,正是张汝经本人。他起身与李焕握手,笑容温和而有力。
“张博士,久仰。”看到这位老人,李焕快步上前,主动招呼道。
“你比我想象中要年轻的多,年轻真好。”张汝经握着李焕的手笑着说道。
“哈哈,那张博士就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李焕当即笑着回应道。
简单的几句话立即拉近了双方的距离。
落座后,张汝经指着一旁的贺知秋说道:“小贺找到我,聊了聊你们找中芯国际合作的事情。”
“我呢虽然已经不在中芯国际,可听到国内有人还在支持国产芯片产业,也是深受触动,如今就厚着脸皮找你过来聊一聊,不介意吧?”
其实贺知秋当年在德州仪器就与张汝经共事过一段时间,双方建立了不错的个人友谊。
在中芯国际碰壁之后,贺知秋有些不甘心的找到了张汝经,聊了聊橙子科技所遇到的困难。
正如张汝经所言,他虽然不在中芯国际,但是对于国产芯片产业的热爱并没有降低。
中芯国际此前最大的困境就是找不到大牌厂商合作,只能专注于中低端市场。
而橙子科技作为国内顶级的手机巨头,如今找到中芯国际合作,这对中芯国际而言,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但是由于中芯国际的各类问题,竟然选择婉拒。
这让张汝经是又急又气,急的是生怕中芯国际错过这么好的机会,气的中芯国际的管理层连这点勇气都没有了。
当然也正是这个原因,才促成了今天的这次见面。
面对张汝经的谦虚,李焕连忙说道:“这是我的荣幸。”
“我想问一下,你们橙子科技为什么要找中芯国际代工芯片?毕竟不管是从成本还是技术,你们完全没有必要冒这个风险。”张汝经一上来就直言不讳的问道。
李焕接过茶杯,沉思片刻后郑重回答:\"张博士,这个问题我从三个层面考虑。\"
\"首先是商业安全。\"他条理清晰地说道,\"橙子科技不能把所有的芯片订单都放在台积电一个篮子里。我们需要一个备选方案,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
\"其次是成本考量。\"李焕继续分析,\"长期来看,国内代工的成本优势会逐渐显现。虽然目前中芯国际的工艺还不够成熟,但我们愿意以战略眼光进行前期投入,用订单帮助中芯国际打开市场。\"
说到这里,他语气变得深沉:\"最重要的是战略布局。华国必须要有自己的高端芯片制造能力。这不仅关系到一家企业的生存,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产业安全。如果现在不投入,不扶持,我们永远只能受制于人。\"
李焕的回答让张汝经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丝动容。这位见证了华国半导体产业数十年浮沉的老人,仿佛在李焕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那份对建立自主可控芯片产业链的执着,正是他当年毅然从宝岛返回大陆创立中芯国际的初心。
\"看来吾道不孤啊。\"张汝经轻轻叹息,声音里带着历经沧桑后的欣慰,\"你能有这样的见识和魄力,实在难得,非常难得。\"
这份感慨背后,是难以言说的复杂心绪。当年被迫离开自己一手创办的中芯国际,其中的不甘与痛楚,只有他自己最能体会。
如今听到新一代企业家不仅抱有同样的理想,更愿意用真金白银去支持国产芯片,这位老将内心深处的火焰仿佛被重新点燃。
被前辈如此盛赞,李焕反倒有些赧然。
\"那么在你看来,\"张汝经话锋一转,目光变得锐利,\"当前中芯国际,乃至整个华国芯片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李焕谨慎地思考片刻:\"是技术人才储备不足?政策支持不够?还是资金短缺?\"
\"这些都只是表象。\"张汝经缓缓摇头,语气沉重,\"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我们始终对海外技术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缺乏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