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话语如同惊雷一般在大殿中炸响,众臣们皆被震慑得鸦雀无声。
独孤明的这一举动,不仅表明了他对萧谨言的信任和支持,更让那些企图用谣言中伤萧谨言的权贵们无所遁形。”
当独孤明得知萧谨言遭遇“意外”的消息时,他的怒火瞬间被点燃。萧谨言是他的得力臣子,这样的事情竟然发生在他的眼皮底下,这让独孤明无法容忍。
他立刻下令有司彻查此事,一定要将幕后黑手揪出来。同时,为了确保萧谨言及其核心团队成员的安全,独孤明还增派了大内侍卫,以“协防河工”的名义,暗中保护他们。
在一个深夜,独孤明召见了萧谨言。他看着眼前这个略显疲惫的年轻人,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怜惜之情。
“豺狼环伺,卿之艰辛,朕俱知之。”独孤明轻声说道。
萧谨言闻言,心中一阵感动。他知道,独孤明这句话不仅仅是对他工作的认可,更是一种理解和体恤。
在这充满权谋与争斗的宫廷之中,能得到皇帝如此的关怀,实在是难能可贵。
“谢陛下圣恩。”萧谨言跪地谢恩,声音有些哽咽。
独孤明连忙扶起他,说道:“卿不必如此,朕对你寄予厚望,自然要保你周全。”
萧谨言感激涕零,他深知这份理解与体恤远比任何赏赐都更为珍贵。
在这一刻,他感受到了皇帝的信任和支持,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为国家、为百姓尽心尽力的决心。
对于那些联名弹劾的奏章,独孤明常常选择将它们留在宫中,并不予以批复,或者仅仅在上面批上“已知”两个字。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对这些弹劾毫不在意。
相反,独孤明一直在暗中观察着朝堂上的一举一动。一旦他发现有官员表面上对朝廷的命令阳奉阴违,暗地里却暗中掣肘,阻碍政务的推行,他便会毫不犹豫地采取果断的措施。
他的手段如同雷霆一般迅猛,毫不留情。那些被他发现的官员,要么被罢官免职,要么被外放至偏远之地,从此远离权力中心。
独孤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整个朝堂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萧谨言,是他亲自选定的人,是他信任的臣子。任何与萧谨言为敌的人,都等同于与他这个皇帝为敌。
正是由于皇帝独孤明在人力、财力、物力乃至政治上的全方位、无条件的支持,如同一面最坚实的盾牌,为萧谨言挡住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明枪暗箭。
使得那些一心为难他的权贵们,虽心怀怨恨,却因慑于皇帝的绝对意志而不敢真正轻举妄动,只能眼睁睁看着萧谨言一步步将利国利民的改革推行下去。
独孤明与萧谨言,这一对君臣之间近乎完美的信任与配合,成为了支撑大周走向中兴的关键。
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精心策划每一个改革方案,认真权衡每一个决策的利弊,确保改革能够顺利进行。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不懈奋斗,改革终于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国库的收入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而普通农户的负担却得到了明显的减轻,他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着的提高。
萧谨言深知这次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他也明白自己所承受的压力有多大。
但他从未有过丝毫的退缩,始终坚定不移地顶住了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只要有决心、有勇气、有智慧,就没有什么困难是无法克服的。
为了树立改革的威严,萧谨言毫不留情地对那些公然阻挠改革、表面顺从实则暗中作梗的地方大员们进行了严厉惩处。
他以雷霆手段,将这些官员撤职查办,以儆效尤,让其他人不敢再轻易违背改革的意志。
与此同时,萧谨言亲自出马,精心挑选了一批精明能干、正直廉洁的官员,组成了一支专门负责清丈土地的队伍。
这些官员被派往各地,负责监督和指导清丈工作的执行,确保新政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在萧谨言的强力推动下,清丈工作进展顺利。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土地清丈工作终于圆满完成,国家对土地的掌控更加准确和全面。
随着新政的逐步推行,国库的收入开始稳步增长。百姓们也因为“薄赋轻徭”政策的实施而受益,对政府的赞誉之声渐渐响起。
社会矛盾得到了有效缓和,民生得到了休养生息,国家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谷贱伤农,谷贵伤民”,这一古老的难题犹如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横亘在社会发展的道路上。
自古以来,粮食价格的波动一直是困扰着人们的一大问题。价格过低,农民辛勤劳作一年却收获甚微,生活困苦;价格过高,普通民众则难以承受,生活负担加重。
面对这一棘手的难题,萧谨言经过深思熟虑后,下定决心要找到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他明白,要想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入手,建立一个稳定的粮食价格调控机制。
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萧谨言毅然决然地奏请设立并完善了“常平仓”制度。他深知,这一制度的实施并非易事,需要一套严密的执行方案来确保其有效运行。
于是,他下令各州府县,在丰年时,严格按照市场价格收购粮食。这些收购来的粮食将被妥善储存于官方设立的仓库——常平仓中。
这样一来,当灾荒或青黄不接的时候,官府就可以及时将常平仓中的粮食以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出售给百姓,或者直接开仓赈济灾民。
通过这种方式,萧谨言既保证了农民在丰年时能够获得合理的收入,又使得百姓在艰难时期能够有足够的粮食维持生计。
这一制度的实施,不仅有效地平抑了粮价,缓解了社会矛盾,更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仅有制度还远远不够,萧谨言深知这一点。他明白,制度只是一个框架,要想让常平仓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加强对其的管理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