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满朝文武的注视下,盖嘉运走到大殿中央,双手捧着笏板,弯腰施礼,声音带着边塞武将特有的铿锵。
“启奏陛下,臣有话要说。”
“册立皇后,看似是陛下的家事,实则是动摇国本的天下大事。
如今太子已立,国本安稳,若册立崔贤妃为后,则燕王便成了嫡子。
一个国家两个嫡长子,这让天下人如何看待,让百官如何自处?”
“储君之位,最忌竞争,一旦出现嫡庶之争,必将引起朝堂动荡,党争四起,国无宁日。
太宗皇帝在世时,魏王李泰、吴王李恪与太子李承乾之事不过百年,前朝旧事,殷鉴不远,还望陛下慎重啊……”
太子李健在听到盖嘉运声音的那一刻,差点热泪盈眶。
他没想到,在这最危急的关头,这位自从进入东宫后并不爱说话的太子少师,竟然会挺身而出,不惜得罪韦陟、崔颢等人。
李健朝盖嘉运投去感激的目光,心中暗自思忖,等这件事过去之后定要好好的拉拢一下这位老将军。
自己还整日琢磨着拉拢何人加入自己的太子党,却对每日在东宫当值的盖嘉运视而不见,说起来有些可笑。
盖嘉运话语落下之后,太极殿陷入了一片诡异的寂静。
支持派和反对派泾渭分明,谁也说服不了谁,所有目光都汇聚到了龙椅上的天子身上,等待着最后的圣裁。
李瑛正襟端坐,面无表情的望着脚下争吵了半天的群臣,让人猜不透他内心的想法。
大臣内斗是坏事吗?
不见得……
若是大臣们齐心协力抱团,同仇敌忾,那对于任何皇帝来说,都是一场灾难。
只有让大臣们产生分歧,让他们互相牵制,互相争斗,他这个高高在上的真龙天子,才能坐得更稳,皇权才能更加巩固。
虽然李瑛现在并没有急着立后,但如果大臣们都支持韦陟的意思,那自己顺水推舟的册立崔星彩做皇后也不是不行……
反正后宫早晚得有一个皇后,李瑛并不想学习李隆基,而崔星彩无论人品还是能力、资历、声望,都配得上皇后之位。
但看到韦坚突然拉出来一帮反对立后的大臣,还有盖嘉运、皇甫惟明的支持,理由也是冠冕堂皇,丝毫不输韦陟的那套说辞。
可以说,韦陟和韦坚的理由都站得住脚,立后也有理,不立后也说的过去……
“既然这样,那就让子弹再飞一会,让大臣们再争论个一年半载。”
李瑛在心里暗自嘀咕一声。
这种关乎国本的大事,持续个一年半载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就像明朝万历年间的“国本之争”,因为太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各有一帮支持者,导致明朝的大臣争论了十五年,最后方才尘埃落定。
李瑛倒不想让大臣们争吵这么久,但让他们彼此斗上一斗,未尝不可。
作为裁判,自己没必要这么急表态,也可以顺道观察下大臣们的表现。
想到这里,李瑛的一双眸子缓缓睁大,露出不怒而威的目光,大殿内瞬间鸦雀无声。
“诸位爱卿的拳拳之心,朕都看在眼里,无论是韦陟还是韦坚,都是在为了国家社稷考虑。
李瑛的声音听不出任何情绪,仿佛在诉说一件与他无关的事情。
“立后之事,干系重大,正如裴卿所言,确实需要从长计议。容朕再考虑一段时日,待时机成熟,再做定夺。今日的朝会,就到这里吧!”
说罢,不等群臣开口,李瑛便起身拂袖,在吉小庆和黎敬仁两名内侍的簇拥下,径直走向了后殿。
“退朝!”
随着吉小庆的一声吆喝,今天的早朝就此落下帷幕。
群臣躬身行礼,齐呼:“恭送陛下!”
直到皇帝的身影彻底消失在视线中,众人才缓缓直起身来。
大殿内的气氛,依旧凝重得让人喘不过气。
“我韦陟了大唐社稷,问心无愧!”
韦陟脸色阴沉地看了一眼对面的韦坚,冷哼一声,第一个走出了太极殿。
其他官员紧随其后,鱼贯而出,谁也没有再说立后的事情,但每个人心里想的却都是立后这件事。
作为储君的李健并没有和大臣们抢着出门,而是面无表情的从后门离开了太极殿,绕道通训门返回了东宫。
他身上的四爪龙袍,在夏日明晃晃的阳光下显得格外刺眼,那金线绣成的龙纹,仿佛一条条沉重的枷锁,勒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韦陟的提议就像是架在李健脖子上的鬼头刀,句句没有提他这个太子,但核心却直指太子。
当看到连颜杲卿都支持册立崔星彩为皇后之时,李健几乎有些绝望了。
幸好,关键时刻,盖嘉运这个老将竟然站出来支持自己。
这位须发皆白的老臣,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岳,挡在了风口浪尖,为李健争取到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但李健心里清楚,这只是暂时的。
只要崔贤妃执掌后宫,那她随时就有可能成为皇后,自己的太子之位,就永远不会安稳。
“看来孤当初跟韦熏儿说的那番话简直就是未卜先知啊!”
李健背负双手,边走边在心中暗自思忖。
“殿下你慢点。”
李静忠撑着伞亦步亦趋的跟随,努力为太子遮挡阳光,表现着自己的忠心。
李健并没有搭理他,反而加快脚步,直奔丽正殿。
东宫的属官们还在等候他这位储君归来,举行三天一次的东宫例会。
“太子殿下回来了?”
东宫知事张有福热情的迎接,“奴婢已经准备好了新鲜的西瓜,太子先吃几块解解渴。”
通训门是太极宫与东宫之间的一道小门,李健走的比盖嘉运、周皓、元载等人要快一些,他们此刻肯定还没有返回东宫。
李健便先在后殿吃块西瓜降降火,今天被韦陟弄得实在是火大,肺几乎都被气炸了……
吃着西瓜的时候,李健有些想念韦熏儿。
比起心机单纯的王彩珠来说,这个已经成为了少妇的嫂子更像一个贤内助,关键时刻能帮着自己出谋划策。
而王彩珠只会表示同情,一个劲的点头说“好好好”。
“静忠啊,你下午抽空去一趟忠王府,告诉三叔,就说今天早朝之上,韦陟提议立崔贤妃为皇后,问问他可有什么良策?”
李健把西瓜皮扔到垃圾篓里,拍着李静忠的肩膀,小声叮咛。
“哦……好好好。”
李静忠脸色一沉,连忙答应,心中方才顿悟,怪不得太子一路脸色铁青。
“对了,你要小心一点,切莫被锦衣卫盯上。”李健又叮嘱道。
李静忠抱拳:“太子请放心,奴婢定然万分小心。”
……
最后说一下锦衣卫的事情,作者发现评论区总是说,哎呀,锦衣卫是干什么吃的,怎么这件事没有发现,那件事没有发现?
朱元璋的锦衣卫多么厉害,多么厉害,就好像所有人家里装了监控一样。
实事求是的说,朱元璋时期贪污的事情还少吗,
户部侍郎郭桓贪污2400万石粮食,相当于明朝前期一年的财政收入,后期被查出来,处死了两万多人。
这么大的贪污能是一天的事情吗?至少好几年,锦衣卫一开始就发现了吗?
宰相胡惟庸在位十年,执掌朝政大权,结党营私,贪污受贿,谋害刘伯温,擅杀大臣,甚至暗中招募兵马准备造反,十年的时间才暴露罪行。
请问朱元璋一开始就知道吗?
只能说锦衣卫就是一个特务组织,不要拿武侠小说那一套来代入,否则你锦衣卫自带监控,所有人干什么皇帝都知道,那剧情没法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