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对正规番号的渴望,化作了战场上的无穷斗志。他们憋着一股劲,在敌后战场奋勇拼杀,用一场场硬仗证明自己的价值。
哪怕条件艰苦、装备简陋,哪怕要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只要想到 “挣一个正规番号”,就有了咬牙坚持的勇气。
这份不甘落后的信念,让无数非正规部队在战火中成长壮大,最终要么编入主力序列获得正式番号,要么凭借战功成为新的主力,用实力撕掉了 “低人一等” 的标签。
伍同志静静听着几人的对话,这时缓缓开口:“士气是作战的根本,不能让战士们寒了心;但隐蔽原则也不能破,得找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他看向林毅,“林毅同志,你见识广,有没有什么灵活的编制思路?”
林毅摸了摸下巴,思索片刻道:“要不咱们搞‘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表面上不设立新的兵团番号,边防部队以‘边防总队’为总名义,下面分设几个‘边防支队’和‘机动支队’。
至于两个兵团的番号我们不要直接命名兵团的番号,而是在团和师之间恢复旅级编制,这样一个军的番号实际上就是一个兵团的兵力。”其实林毅的这个方案就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部队的整编师方案,不过不同的是林毅在整编师上面又加了一个军的番号。
整编师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对部分主力部队进行编制调整后形成的特殊部队建制,核心是将原军级单位缩编为师级,同时强化兵力配置与火力强度,本质是 “军改师” 的精简强化型部队。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为适应内战需求,依托美国军事援助推进整编计划,将一批战斗力较强的军改编为整编师,目的是提升部队机动性与攻坚能力,方便在各大战场快速部署。
整编师的编制规模通常远超普通步兵师,多数下辖 2-3 个整编旅,部分精锐整编旅还下辖 3 个团,全师兵力普遍在 2-3 万人,部分王牌部队甚至接近 4 万人,相当于普通军的规模。
在装备配置上,整编师是国民党军的核心战力,优先配备美式或半美式装备,包括冲锋枪、轻重机枪、迫击炮、山炮等,部分精锐还配有坦克、装甲车和美式榴弹炮,火力水平远高于同期普通部队。
整编师的指挥官多为原军长级别的将领,具备丰富的作战经验,部队士兵也多经过长期训练,战斗力在国民党军中处于顶尖水平,是内战初期国民党军发起全面进攻的主力骨干。
这类部队常被用于关键战场的核心任务,比如重点进攻解放区、围攻解放军主力部队等。着名的整编第七十四师、整编第十一师、整编第五师等,都是当时国民党军的王牌整编部队,曾在华东、中原等战场与解放军展开多次惨烈激战。
不过,随着内战进程推进,许多整编师在连续作战中遭受重创,后期国民党军又逐步将部分整编师恢复为军级建制,整编师这一建制也随着战争形势变化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参谋长手顺着林毅的思路追问:“林毅,照你这么说,从团往上,旅、师、军都按三三制来编?一个军下辖三个师,一个师下辖三个旅,一个旅下辖三个团?这样算下来,一个军的兵力确实能顶得上原来的一个兵团,隐蔽性是够了。”
林毅点头应道:“对,就是这个意思。按三三制编,表面看是常规的军、师、旅建制,蒋瑞元那边就算查到兵力番号,也只会觉得是咱们人数就是两个军而已,不会往两个兵团上联想。”
参谋长却皱起眉,语气带着几分顾虑:“可这么一来,旅长、师长、军长们的职务就比实际级别低了一级啊。原本该是兵团级的干部,现在只能挂军职;该是军级的,只能当师长。咱们之前刚解决了非正规番号的问题,要是再让干部们在职务上受‘委屈’,会不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
二爷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放下时语气坦然:“这个我倒觉得不是大问题。关键是得把‘级别’和‘职务’分清楚。咱们可以在内部明确,这两个军的军长,实际级别等同于原来的兵团司令;师长等同于军长,旅长等同于师长。待遇、津贴、后续晋升,都按实际级别来算,只是对外用低一级的职务名称。”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战士们看重的是认可,干部们同样如此。只要咱们把话说明白,让他们知道这是为了隐蔽扩编的大局,等收复西北、局势稳定后,就按实际级别恢复职务,他们肯定能理解。
当年不少同志为了革命,连名字都能改,这点职务上的‘临时调整’,算不得什么,再说了我们的导弹部队名义上是旅,但是赵建亮这个旅长可是明确的副军级指挥官。”
老将喝了一口茶后放下茶杯,语气斩钉截铁的说道:“既然大家都觉得这个方案可行,那咱们就定了!对外就说为了加强根据地的防御,新组建两个军和一个边防总队,对内明确这两个军实则是兵团规模,边防总队下辖的支队按加强师标准配置。”
接着他看向参谋长,语速加快:“你尽快拿出具体的人员调配名单,优先从现有主力部队里抽调骨干军官,尤其是有大规模作战经验的,让他们去带新部队,既能保证战斗力,也能让干部们尽快适应新职务。记住,每个军的军长必须是能独当一面的老将,师长、旅长也得是经过实战考验的硬茬子。”
参谋长立刻拿出笔记本记录,边写边应声:“明白!我会优先从参加大战役的部队里挑人,这些同志打硬仗的经验足,带新部队能更快形成战斗力。
另外,我还得把每个军、每个支队的武器装备统计出来,不管他们之前有多少武器装备这次全额给配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