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后,效果显现。
首先是夜间的呓语,接着是模糊的梦游。
患有ptSd的老职工们,那些曾经亲历过那场黑色电力风暴的幸存者,开始陷入一种诡异的梦魇。
他们夜半惊醒,眼神迷茫,如同被无形的力量牵引,有人甚至冲进养老院的配电房,颤抖着手,声嘶力竭地大喊:“不能关灯!绝对不能关灯!”那声音,带着濒死的恐惧与绝望,撕裂了午夜的寂静。
养老院管理层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
他们请来医生、心理专家,但一切医学手段都无济于事。
这种集体性的夜间“躁动”,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畴。
最终,在无计可施之下,他们只得上报了市电力局。
电力局起初不以为然,但当受影响的老职工名单被呈上时,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那是一份赫赫有名的老技术骨干名单,其中不乏退休的高级工程师。
这绝非简单的“老年痴呆”可以解释。
一场名为“历史设施安全排查”的专项调查意外启动。
调查组在养老院的犄角旮旯里搜寻,最终在堆满废弃设备的地下室里,发现了一叠早已泛黄的图纸。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城市自建电网的原始设计图。
而在一页被遗忘的角落,一个铅笔手写,却又被红色印章郑重标注的节点,赫然在目:“hxc09节点直连主控台”。
这几个字,像一道闪电,劈开了历史的迷雾,也劈开了电力局高层脸上伪装的平静。
与此同时,市档案馆内,苏美琴心头的警铃早已大作。
她注意到近期安保力量的频繁调动,尤其是在靠近A胶片备份存储区的巡逻密度明显增加。
她那近乎偏执的直觉告诉她,反派的清除机制已经瞄准了她的“宝贝”。
那些承载着集体记忆的胶片,已是风雨飘摇。
她没有丝毫迟疑,以“年度数据迁移测试”的名义,向管理层递交了使用备用服务器的申请。
她的理由冠冕堂皇,技术细节无懈可击,完美地符合了档案馆的内部流程。
在获得批准后,苏美琴如同幽灵般,将那份至关重要的加密文件,精心伪装成了一个庞大的“1990年代户籍电子化模拟包”。
这份数据报,在旁人看来,不过是无聊的、过时的行政资料,毫无价值可言。
然而,其内部却蕴藏着苏美琴的真正杀招。
她在数据包中植入了一段自循环脚本。
它的逻辑极其简单,却又极为恶毒:每当有任何个人或系统,试图对这份“户籍模拟包”进行批量删除操作时,系统便会自动激活一段指令。
这份指令将瞬间通过内部网络,向全市21个基层派出所的LEd公示屏,发送一条滚动字幕:“您正在查看的信息涉及多人共同记忆,请确认操作权限。”
当晚,西城区派出所的值班民警小赵正百无聊赖地刷着手机,猛然间,所门口那块巨大的LEd屏,原本滚动播放着防诈骗提示,却突然一顿,随后,一行刺目的白字缓缓划过:“您正在查看的信息涉及多人共同记忆,请确认操作权限。”小赵揉了揉眼睛,以为自己看错了,又或者是系统故障。
他尝试用后台清除,然而字幕却如同被赋予了生命,循环往复。
黑客入侵?
恶作剧?
他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寒意直冲脑门。
这几个字,无声无息,却带着一种道德绑架的威慑。
他不敢怠慢,层层上报,直到这条诡异的字幕,最终引起了市纪检委的高度关注。
纪检委的调查方向,也从最初的“系统安全”,迅速转向了“是谁在试图删除什么敏感信息?”苏美琴在电脑前,看着实时反馈的数据流,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
而作为洪兴实际掌权者的周影,在得知清除行动全面升级后,他嘴角的那抹冷峻笑意变得愈发深邃。
敌人急于斩草除根,这正是他反击的绝佳时机。
既然对方选择进攻,那便让他们的拳头,打在棉花上,最终却震伤他们自己。
他直接授意赵承志。
在南岸泵站的例行检修中,“误操作”是暗语,是指令。
赵承志心领神会。
他熟知南岸泵站每一个阀门、每一段管网的脾气。
在一次看似正常的设备调试中,他精准地将某个排水压力传感器的校准值,略微调高,又在另一个关键的排气口,“不小心”地造成了短暂的堵塞。
刹那间,警报刺耳地在泵站内炸响,红色指示灯疯狂闪烁,排水压力表指针瞬间飙升至危险区域。
值班人员脸色大变,急速上报。
应急小组如临大敌,火速赶赴现场。
然而,当他们气喘吁吁地冲进控制室时,所有的警报都已自行解除,压力值回归正常,仿佛一切都只是虚惊一场。
唯有操作日志上,那短暂的异常记录,如同一根刺,扎在所有人的心头。
接下来的三天里,南岸泵站区域接连发生六次类似的“瞬时故障”。
每一次持续时间都不超过两分钟,短到让人无法精准定位故障源头。
然而,每一次故障的发生,都精准地出现在了市里派出的上级检查组车辆途经的路段附近。
这种诡异的“巧合”,让水务集团的高层如坐针毡。
这绝非意外,更像是一种精准的示威。
压力之下,水务集团被迫成立了专案组,誓要彻查这些“幽灵故障”。
赵承志则趁势而为,提交了一份他熬夜赶制出的“老旧管网应力分布图”。
这份图纸,专业严谨,数据详实,将整个南岸区域的地下管网,按照压力分布和材料疲劳程度,划分为若干个“高风险区”。
而这些高风险区,无一例外地,精准覆盖了所有刻有“码头事件”受害者姓名的井壁位置。
他的理由冠冕堂皇:“领导,若不及时加固,一旦因地基沉降或应力集中引发爆管,届时造成的损失和问责,将远超拆除的成本。毕竟,若因地基变形引发爆管,责任更大。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面对赵承志“天衣无缝”的专业报告和潜在的巨大责任风险,专案组最终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加固,而非拆除。
在城市的另一端,生态陵园管理方的一纸通知,如同刀锋般直指吴志明的心头。
纪念墙“水渍影响美观”,需要“重磨”。
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那些沉默的性名,那些无声的抗议,将被彻底抹去。
然而,这位沉默寡言的石匠并未反抗,只是请求允许他最后一次单独清洁墙面,作为从业四十年的老匠人,他希望能给这些“老朋友”做最后的告别。
管理人员不以为意,欣然同意。
夜晚,陵园寂静,只有星光与昏黄的路灯交织。
吴志明独自一人,带着他特制的“清洗剂”进入现场。
那药水看似普通,无色无味,实则内含纳米级金属微粒。
他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将药水涂抹在纪念墙上,任由那些微粒渗入石材的每一道裂缝,与原有那些被人为模糊的“泪痕文字”发生化学键合。
这是一个秘密的仪式,他用石匠的方式,与历史进行着无声的对话。
他不仅是要清洁,更是要加固,让那些印记与石头本身融为一体,再也无法被轻易磨灭。
三日后,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席卷了整个城市。
瓢泼大雨洗刷着陵园,也冲刷着纪念墙。
管理人员站在窗边,看着那面墙被雨水冲刷,心里盘算着接下来重磨的方案。
然而,当雨势稍歇,阳光穿透云层,斜洒在纪念墙上时,所有人都震惊了。
墙体不仅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变得模糊不清,反而,在积水的折射下,原本被刻意掩盖的更多隐藏性名,清晰地显现出来,仿佛整面墙都在无声地哭泣,泪痕纵横。
水珠晶莹,如同泪光,每一个被唤醒的名字都在闪烁。
这一幕被前来祭扫的游客偶然拍下,视频迅速在网络上流传开来。
配文简短而有力,却瞬间击中了无数人的心弦:“石头记得比人多。”评论区沸腾了,人们的愤怒与好奇如潮水般涌来,要求彻查此事的呼声甚嚣尘上。
重磨纪念墙的计划,至此,彻底搁浅。
城市,在一场无声的交锋中,暗流涌动。
周影站在窗前,俯瞰着这座被他紧握在掌中的城市,嘴角噙着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
那些试图“清理”历史的人,此刻正焦头烂额。
他拿起电话,拨通了一个号码,声音低沉而平静,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其安,告诉七叔,可以收网了。这场火,烧不过墙。”夜色深沉如墨,旧邮局遗址的楼顶,晚风呼啸着掠过周影黑色的风衣,猎猎作响。
他立于高处,俯瞰着远处那片在黑夜中熠熠生辉的市政大楼,无数灯火交织成一片光海,却也映照出其下涌动的暗流。
周影的嘴角勾勒出一抹冷峻而深邃的笑意,如同深渊般不可捉摸。
他知道,此刻那栋大楼里,那些试图玩弄权术、掩盖真相的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焦头烂额。
他们布下的清除之火,非但没有烧毁他想守护的“墙”,反而引燃了他们自身的后院。
他掏出手机,屏幕骤然亮起,映出他眼中沉稳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