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南天竺香至国王的第三子菩提多罗,拜在印度禅宗第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罗尊者门下为第一大弟子,改名菩提达摩,成为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祖师的出身和出家因缘在本小说的前文第747章中有详细说明。而本章所讲乃是达摩来华传法的故事。
达摩祖师的师父般若多罗尊者对他说:“你虽然得了佛法,但是不可以远游,暂时住在印度。等我寂灭六十七年以后,你就到震旦去。广传佛教妙法,接上这里的根。切莫急着去,那会让教派在震旦衰微的。”震旦就是中国。
刘宋孝武帝的大明元年,般若多罗尊者在香至王逝世后,令菩提多罗于柩前入定七日,传授付法偈:“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付法完毕,般若多罗双手放二十七道光明,化火自焚,神光在空,现出一十八变,白日升天而逝矣。
般若多罗尊者圆寂六十多年后,这个时候是南梁北魏时期,正是梁武帝的普通年间。
此时,达摩祖师想到震旦缘熟,游历化导的释子不时走到那里去,便首先告别了先师的宝塔,然后又告别同学,再来到王宫,安慰鼓励当时的异见国王说:“要勤修各种善业,护持佛家三宝。我这一去不会很久的,九年便回来。”当时异见王乃是达摩祖师的侄子,当皇帝之后,不信佛法,毁坏佛教,后来得到达摩祖师的弟子点化,终于皈依佛教。
异见王听达摩祖师说了要离开印度去中国传法,顿时涕泪交流,说:“这个国家有什么不好,那方土地有什么吉祥?不过,叔父既然同它有缘,也不是我劝阻得了的。只希望不要忘记了父母之国,事情办完了,早日回来。”
国王便准备了大船,装上各种珍宝,亲自率领臣属,把达摩祖师一行送到海滩。
达摩祖师一行人远涉重洋,突然遇蛟龙兴风作浪,船只几近倾覆。众人惊恐,达摩祖师却镇定自若,言蛟龙为“河海微孽”,并以拂尘指之,令其变小,最终用钵盂捞起蛟龙掷回海中,平息风波?。
在海上颠簸了三年之后,终于到达了中国的南海。
到了南海,达摩祖师又从广州沿水路北上,到达清远飞来峡,发现虎精为患,猖獗异常。达摩祖师点石变一武士,一跃骑上虎背,拳打脚踢,降伏了虎精,从此飞来峡消除了虎患。
达摩祖师降伏了老虎精后,正觉心旷神怡,忽然看见清远上空阴霾密布,原来是蜈蚣精放妖雾涂炭生灵。达摩祖师于是折下一只苇叶,驾苇顺流而下,直抵清远城(也叫凤城),用手一指,把凤城之金凤变成一个英姿飒爽的女将士。她手持双股剑,驾云直冲九霄。其时,云端之上,有一妖精正喷毒雾。二人你来我往,打得天昏地暗,妖精体力不支,汗流浃背,遂口吐黑雾,摇身一变,复原为一大蜈蚣,直冲女将。
女将军见此情状,摇身一变,化身成为一只五彩大公鸡朝蜈蚣啄去,蜈蚣立刻从口中喷出一股蓝色火焰,向大公鸡烧去,大公鸡登时败下阵来。
这个时候,达摩祖师把手持的锡杖向石龟岗地上一掷,戳出一个洞,清泉直喷云霄,把妖火熄灭,蜈蚣精欲掉头逃跑,达摩祖师举起神杖,把蜈蚣打出了二十里地之外,直接把蜈蚣精的元神打出身体,口念咒语,把蜈蚣精的元神打入十八层地狱去,而蜈蚣精的身体变成了石角镇内的蜈蚣山,公鸡也归位在凤城。
石龟岗上之泉眼被后人称为达摩泉,八仙之一的铁拐李经过此处,以此泉酿酒。
达摩祖师来到广州,这个时候正是梁武帝在位的普通七年(527年)——丙午年九月二十一日。有的则是说普通元年。
当时广州刺史萧昂备设东道主的礼仪,欢迎他们,并且向南梁朝廷上表奏禀梁武帝。梁武帝萧衍看了奏章,派遣使臣奉诏到广州迎请,这时是大通元年——丁未年。
十月一日,达摩祖师等人到达金陵(按,即今南京)梁武帝接见了达摩祖师,问他:“朕继位以来,营造佛寺,译写经书,度人出家不知多少,有什么功德?”
达摩祖师说:“并没有功德。”
梁武帝又问:“为什么没有功德?”
达摩祖师说:“这些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然有,却不是实有。”
梁武帝说:“怎样才是真功德呢?”达摩说:“清净、睿智、圆妙,体自空寂。这样的功德,不是在尘世上追求的。”
梁武帝又问:“什么是圣谛第一义?”
达摩祖师说:“空寂无圣。”
梁武帝又问:“回答朕的问话的人是谁?”
达摩祖师说:“不知道。”
梁武帝没有领悟。达摩祖师知道二人的心思没有契合,于是在十月十九日,悄悄回到长江北岸。
十一月二十三日,达摩祖师到达洛阳。这时是魏孝明帝孝昌三年。
六朝时期国家南北分裂,生活在那个时代,人们过着生死无常的恶梦般的生活,于是佛教的神识不灭论和因果报应学说就在各地盛行起来,连皇帝也信奉佛教。傅大士就在这个时代应运而生。
傅大士的父亲叫傅宣慈,母亲姓王。他十六岁娶妻,名叫刘妙光。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普建,一个叫普成。
傅大士年轻的时候,常去捕鱼,捕到鱼后,每次都要把装鱼的竹笼沉到水下,使这些鱼有自由离去的机会。他想鱼儿能游出的都游出去,留着不去的才算是因果所致。因此人们讥笑他是愚人。
据说在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年),傅大士二十四岁。有一天,他在稽亭塘边捕鱼,来了一位头陀,名叫达摩,是个印度僧人,从嵩山而来,人们都叫他嵩头陀。他指点傅翕,使他顿悟前缘,投身佛门。因问修道之地,嵩头陀指了指松山下双寿树说:“此可矣!” 此后,傅大士就来此结庵修行,这就是以后的双林寺。
松山又叫云黄山,在今佛堂镇东部,周围三十里,画溪环山而过。傅大士偕同妻子刘妙光在此躬耕而居,过着农禅的生活。有时还给别人打工。他就这样,白天劳作,晚上修学,勤奋过日子。并以救度众生为己任。有一次,有人来偷他所种的瓜果,大士非但没有加以责怪,反而给他装满了一篮子,叫他拿回家去,表现出大慈大悲的情怀。
达摩祖师下榻在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整天默默不语。人们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都管他叫“壁观婆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