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上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与艺术的璀璨绽放
长治市上党区,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土地,孕育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上党堆锦、上党梆子、潞安大鼓、八义窑红绿彩瓷烧制技艺以及西火干板秧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上党区非遗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上党堆锦:立体国画的艺术瑰宝
上党堆锦,俗称“长治堆花”,是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地区特有的传统手工艺,起源于唐代,时称“堆绢”。
其以丝绸织物为主要面料,草板纸、棉花为骨架,经过绘图、剪裁、贴“飞边”、压纸捻、絮棉花、拨硬折、捏软褶、渲染彩绘等十余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
每一件堆锦作品都如同一幅立体的国画,色彩艳丽,形象生动,既有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又有油画的塑造效果,同时产生出一种浮雕式的立体感。
上党堆锦的技艺传承严谨而精细。设计底稿需要极高的绘画功底和艺术造型能力,每一笔都需仔细斟酌;剪裁环节复杂,需按照原稿的层次关系剪裁出独立单元;贴飞边、压纸捻等工序则使作品更加立体化;上色时,色彩既要源于自然,真实美观,又要高于自然,产生艳丽华美的感觉;贴金则用金银彩线和珠宝装饰画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通过精选材料和特殊工艺处理,上党堆锦可以不生蛀、不褪色,长久保存于世,传之于后。
上党堆锦的代表作品有《春夏秋冬》《八仙过海》《嫦娥奔月》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高超的技艺水平,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好的寓意。
2008年,上党堆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的瑰宝。
上党梆子:古老剧种的激昂旋律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长治、晋城两市。
它形成于明末清初,清代道光末年被官方称为“本地土戏”,1934年赴太原演出时改称“上党宫调”,当地群众则称之为“大戏”。
1954年,山西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始定名为“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
其唱腔曲牌体与板腔体兼具而以板腔体为主,板式分大板、中四六、四六、大板、垛板、散板、滚腔等,以四六和大板使用最多也最具特色。
演唱时男女同腔同调,男腔使用假声,声音高亢激昂,富有穿透力。
伴奏乐器主要为巨琴、二把、呼胡“三大件”,配合其他乐器,营造出热烈而激昂的氛围。
上党梆子的行当齐全,以生、净、青衣、武小生应工的戏最多,小生、小旦、小丑戏不占重要地位。
各种行当的基本表演程式称为“三把”,运用起来头昂胸挺、腕柔臂圆,显示出稳健有力、强烈明快的表演风格。
其脸谱图案独特,用红、白、黑三色勾脸,也用黑白相间的灰色、红白相间的粉红色和红黑相间的紫色,神仙、道家、法师、妖精则用金黄,分别叫作红莲、黑脸、白脸、二花脸、三花脸等,谱式丰富多样。
上党梆子的剧目丰富,传统演出剧目达到七百余个,其中梆子戏近六百个,皮黄戏九十多个,昆曲十多个,罗罗腔戏和卷戏各数个。
代表性剧目有《三关排宴》《天波楼》《雁门关》《闯幽州》等,这些剧目大多粗犷豪迈、淳朴健康,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
潞安大鼓:北方鼓书的独特韵味
潞安大鼓,又称“潞安老调”“干板腔”“潞安鼓书”,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
其渊源可追溯至清代中叶,清乾隆年间,说唱艺人自发组织“三皇会”,走街串巷,靠说“愿书”“神会”养家糊口。
清乾隆三年,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董祥五等联络潞安府八县的百余名艺人成立“盲子队”,即鼓书艺人的演出活动班社,后来发展成为行会组织天皇、地皇、人皇的“三皇会”,潞安大鼓由此逐渐形成。
潞安大鼓的表演形式多样,民间传统表演为多人分持鼓板、三弦、二胡、低胡等分行当围圈说唱;走上高台后通常由一人敲击鼓板站立说唱,另有专人分司三弦和二胡等伴奏。
其唱腔属于板腔体结构,以流水板为主要板式,另外还有花板、悲板、垛板以及起、承、过、送等过渡板式。
流水板由上句和下句组成,唱词要求平稳,唱中有白,白中有唱,语言以长治市郊的土话为基础,也杂入些普通话成份,唱词的节奏以七字头的“2+2+3”节奏为基础,可发展唱十字句、十三字句。
潞安大鼓的伴奏乐器丰富多样,有板胡、二把、低胡、三弦、笛子、唢呐、洋琴、琵琶、大提、中阮、笙及电子琴等。
其经典剧目众多,如《秦琼夜打登州府》《罗成破孟州》《燕王扫北》《大八义》《小八义》等,这些剧目不仅反映了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还贴近生活,深受群众喜爱。
2006年,潞安大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北方鼓书艺术的杰出代表。
八义窑红绿彩瓷烧制技艺:瓷器上的第一抹彩虹
八义窑红绿彩瓷烧制技艺,是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八义、东山两村之间的传统技艺,是红绿彩瓷器的诞生地和发源地。
红绿彩瓷器种类繁多,有碗、盘、瓶、钵、盒、碟、盏、小人、动物、玩具等,图案丰富多样,包括折枝花卉、鱼虫、人物、文字等。
瓷上绘画以写意为主,兼有工笔、勾画、填涂,技法娴熟,线条流畅,形象生动。
八义窑红绿彩瓷的制作技艺复杂而精细。首先要在瓷器胚胎上施一层白色的化妆土,再施一层透明釉,然后入窑烧制白釉瓷器;待出窑自然风干后,用毛笔蘸上红绿黄彩在釉面上描绘纹饰;然后二次入窑,以800c左右的低温进行烘烤,使彩料与瓷釉慢慢烧结,在白釉上呈现鲜艳的红绿色彩。
这种胎、彩分烧工艺开创了在器物上施彩绘画的先河,丰富了中国陶瓷发展史。
八义窑红绿彩瓷的绘画题材丰富,以花卉、鱼鸟、文字、人物为主,最具特色的是开光文字图案。
盘碗等器物则多采用边线装饰。红绿彩塑像彩绘以红色为主,绿色为辅,色彩明快、艳丽,绘画古朴、豪放、率意、生动,显现出浓郁的民间韵味。
2021年,八义窑红绿彩瓷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中国古代瓷器艺术的重要瑰宝。
西火干板秧歌:冶铁匠人的智慧结晶
西火干板秧歌,是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西火、荫城一带的传统戏剧,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起源于清咸丰、同治年间,由冶铁工匠劳动时吟唱的民间小调发展而来。
早期为地摊表演形式,后逐渐形成“干板秧歌”体系,流行于长治西火、荫城等地。
西火干板秧歌的剧目多以短小精悍为特点,传统作品包括《打酸枣》《双许亲》等30余本,新中国成立后新增《民兵的枪》等反映时代特色的剧目。
该剧种表演采用对唱形式,以唱代白,唱腔分七言短版与十言长版,尾字押韵,伴奏以打击乐串联。角色起初仅有小生、小旦,清咸丰年间扩展至生旦净末丑诸行当。
演出时每句唱词间穿插锣鼓节奏,板腔包含起板、送板等多种类型。
西火干板秧歌源于当地冶铁业兴盛时期,铁匠以即兴吟唱缓解劳作疲乏,后发展为固定曲调,并随艺人传播至周边村落。
清末全县形成百余个秧歌班社,覆盖三分之一村庄。20世纪后纳入非遗保护,通过恢复演出团体、挖掘传统剧目及举办调演活动促进传承。
长治市上党区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承载着历史记忆,传承着民族精神。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加强对这些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