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百柒柒

首页 >>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古代历史着名人物步步生莲秦歌一曲大明:我,调教木匠皇帝伏羲夫妻大秦:始皇帝,我真不吃软饭啊!回到明朝当王爷穿越大明,从洪武朝活到和平建国我爹除了读书啥都会重生国民千金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百柒柒 -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全文阅读 -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txt下载 -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416章 商业规划和培养自己势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新朝建立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厚葬先皇。

向天下正式发丧,宣布国丧期开始。

这并非单纯的礼制,而是精心安排的政治仪式。

先皇“龙驭上宾”的时机选择得极为讲究,目的就是为了让新皇登基更显名正言顺。

通过这场隆重的仪式,新皇向天下宣告:

旧时代已然落幕,新时代正式启程。

林向安得到的赏银,先抽出一部分作为善款,用于修缮会馆。

其余的大头,则用来补偿与安抚众人。

周边百姓的补偿,由浙江会馆出面,挨家挨户送上银钱,态度恭谨,只说是“同乡聊表心意”,算是对因会馆牵连所受影响的一点弥补。

至于遇难的举人,林向安不仅出资,还派镖局护送灵柩南下,送回原籍安葬,并额外留下一笔厚银,抚恤家人。

而会馆里的所有人,无论是伯府护卫,还是镖局随行之人,林向安都分了一笔钱。

少则五十两,多则百两,以示谢意。

对于散出这些银钱,他并无不舍。

毕竟,在动荡中临时调运大量粮食,本就是借势钻空子,若非众人支持,定然也不会顺利。

如今真正的财富根基,已落在手中。

他手握一纸空白文书,等同于获得了两浙盐粮垄断性的经营权。

盐业,是最大的摇钱树。

凭借敕令,他能轻松从两浙都转运盐使司拿到最优质、数量最大、成本最低的“盐引”,也就是食盐专卖许可证。

甚至,他还能以督办之名,插手新盐场的开发,将源头牢牢攥在手里。

而粮业,同样尽在掌握。

以“平抑物价”“筹建义仓”为名,他可以优先收购最优质的粮源,掌控批发渠道。

届时,他的粮店将成为官方默认的合作伙伴。

有了这样的背书,几乎所有商业障碍都能一扫而空。

若是再用心经营,他甚至能借督办之名,成为地方官的座上宾,广结人脉,恩威并施。

这份权柄,说到底,也是对他的考验。

简而言之,他拿到了在帝国最富裕地区,管理最赚钱买卖的“尚方宝剑”。

这才是真正的大头。

足以在短时间内迅速累积起惊人的财富。

钱财散去之后,林向安顺势解散了同济会,将会馆的日常管理重新交还给王管事。

那些原本心生羡慕甚至暗暗眼红的人,也随之噤声。

他慷慨散财、厚葬同乡的举动,让他的名声彻底改变,从一个“像个精明能干的商人”,升华为“仁德仗义的君子”。

修缮会馆的事务,他交给段昊初监管查账;

此前卖粮换来的抵押品,则全部托付镖局处理;

而粮食所得的钱款,他只拿回本钱,余下尽数分给镖局和李家。

一切安排妥当后,林向安带着王和信、林远,悄然离开会馆。

外人只知他隐身避世。

真正知道新住处的,只有段昊初与王管事。

就在会馆不远处,一处三进的清雅宅院。

它原本属于浙江会馆名下,如今已被林向安买下。

门楣上只挂着一方简朴的匾额——“林宅”。

此后,赵康平以宁国公府的名义,暗中为林向安延请了一位名儒。

以“府中西席”的身份,来为他辅导功课,点拨时文。

自此,林向安一面闭门苦读,一面筹划商业。

眼下先皇新丧,天下皆守国孝一年,会试必定要顺延。

林向安索性决定,把这段时间用来积攒属于自己的力量。

一直以来,因为自己能打理,又有兄弟帮衬,他并未想收拢人手。

事到如今,经此事之后,培植自身势力,已是势在必行。

*

在商业上,林向安仍打算以粮食为核心。

原本的粮道已成规模,如今再有敕令庇护,获取粮源要比过去容易许多,价格也更加实惠。

若要做大,就不能再依靠临时应变,而是要正规化、体系化,长远谋划。

建立起一条完整的“粮道—仓储”网络。

这并非他一人之力能撑起的事,必须物色值得信赖的同伴,共同将这条路走得稳妥。

林向安打算把这条粮道,作为日后特殊时期的“压舱石”,用来稳定市场。

至于平常年份,倒不必去挤零售市场的生意。

凭他如今的人脉与资源,完全可以主攻批发,走高品质、高端供货的路线,逐渐成长为大型粮食批发商。

再加上他在浙江会馆积累的口碑声望,以及新皇亲赐的“义冠东南”匾额,这便是最有力的背书。

客户群体可以锁定在各地粮商、大酒楼、军营采办,乃至官府的仓储部门。

思路逐渐明朗后,摆在眼前的关键问题,便是如何建立起一套高效的管理与运营机制。

*

因为这次铤而走险的大规模运粮,林向安才真正摸清了其中的流程与门道。

实际上,粮食本就是朝廷治国的根基。

先帝推行“重农抑商”,奉行广积粮的国策,将粮食储备视作安国立本之要。

因此,户部下设十三清吏司,各司分管一省田赋与粮饷。

仓部则专掌中央粮仓的管理与审计。

驻淮安的漕运总督,掌控南粮北运的生命线。

而各地总督、巡抚,作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负责本地的粮食生产、征收与赈灾。

围绕这些制度,朝廷建立了一整套粮政体系:

田赋征收、漕运制度、开中法与仓储备荒。

田赋,是国家最主要的粮食来源,直接向自耕农与地主征收。

漕运,则是将江南丰饶之粮,源源不断运往北方。

开中法,军队运送军粮等物资,然后换取“盐引”,一份盐引大概四百斤盐。

朝廷不费一分一毫,利用粮食政策撬动民间商业资本,也因此催生出一批巨富盐商。

仓储系统,则由地方官府执行,分为官仓与民仓:

官仓用于军队、官僚和漕运体系;

民仓则以平抑粮价、赈济灾荒为主,又细分为预备仓与社仓、义仓。

其中预备仓最为重要,由州县设立,粮源包括官钞收购、罪囚赎罪粮、民间输捐等;

而社仓、义仓则多由乡绅富户出资,带有浓厚的自治色彩,遍布乡村。

按理,京城的粮价,本该由预备仓来调节。

但因皇长孙与诸藩王的争斗,运转受阻,导致粮价失序。

林向安正是在这段权力真空期,借宁远伯府、李家与镖局之力,强行运粮入京。

虽然铤而走险,却也缓解了市场压力。

眼下,他打算借用现有的制度框架,来拓展自己的粮道。

放眼天下,最重要的产粮区,正集中在湖广、江西、安徽与江浙等地。

在几个关键产粮区,林向安计划挑选水陆交通便利的城镇,设立收购点。

这些收购点不再是普通粮店,而是相当于小型“分公司”。

每个点都需派驻一名得力掌柜,配备账房、伙计与护卫。

这就意味着,要吸纳并培养大量人才,经过系统培训,按统一标准去管理,才能确保运转高效。

到时将与当地势力合作,重点联络粮行和大地主,由他们充当中间商进行批量收购,以降低管理成本。

同时,也可直接开设粮仓。

收购零散农户的粮食,不仅能赚取差价,还能博得好名声。

必须在关键节点建立大型中转仓,比如扬州、汉口、通州等地。

这里不仅是仓库,更是贸易站。

粮食可以在此集散、分级、包装,甚至进行短期交易。

比如,南方稻米与北方麦豆也能在此互换。

更重要的是,中转仓还是情报节点。

每一个仓都将收集当地粮价、天气、民情、官府动向等信息,定期汇报,以便做出应对。

若要让粮业顺利发展,还必须在相关产业布局,打造一个互相补充、能抵御风险的商业闭环。

这其中包括船运、车马行、银楼与当铺。

船运与车马行,不必自建,以入股或合作模式为主。

林向安打算通过提供稳定的运粮订单与资金支持,换取优先使用权、优惠价格,乃至一定程度的控制力,形成利益共同体。

如此,特殊时期,若陆路断绝,便走水路;若水路不畅,则转陆运。

*

至于银楼与当铺,则必须由自家掌控。

为什么选择开银楼,而不是钱庄?

钱庄的核心在于“信用”和“汇兑”,它直接关乎地方乃至国家的金融稳定与货币流通,是朝廷的经济命脉。

历来官府盯得极紧,监管严苛。

而且,钱庄的信誉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累。

这既不是林向安现阶段所拥有的,也不是他能等得起的。

综合来看,倒不如开银楼。

银楼的核心是“金银制品”和“实物兑换”。

在朝廷眼中不过是手工业和零售业,政治敏感度远低于钱庄。

但若细究,银楼其实已经半只脚踏进了金融业。

富户常常将金银首饰、金锭银锭寄存在信誉良好的银楼,托管或改款。

本质上就是一种“实物储蓄”。

而遇到急需用钱的熟客,银楼也能顺理成章地以首饰抵押。

提供短期周转,这自然演化成了“抵押贷款”。

有了这些基础业务,林向安便想到,银楼完全可以为“内部”产业提供金融支持。

粮食贸易本就需要庞大的现金流。

而银楼能吸纳闲散资金,到时候向自家粮业、船运等产业放贷。

实现资金在内部循环,减少对外钱庄的依赖。

更何况,他背靠浙江会馆。

上次散尽赏银、补偿众人的举动,已为他积累下口碑与信誉;

危难时刻掌控会馆的作为,想来也会传出去,这本身就是最好的实力背书。

即便只面向浙商圈子,便足以吸引到可观的资金。

因此,银楼的选址必须慎重。

最好设在繁华的商业区或达官贵人聚居之地,可布局京城、南京、杭州、苏州四座城市。

它们不仅是经济重镇,也是科举相关产业最集中的地方,人流与资金往来极为庞大。

届时,银楼可为浙商提供异地存取款服务,收取手续费,又能逐渐汇聚成庞大的资金池。

通过资金的流动,可以清晰地判断哪个行业兴旺。

哪个商人遇到了困难,从而获得最宝贵的商业情报。

此外,银楼主营珠宝首饰,他上次定制首饰,就了解不少。

只要京城持续推出新款,其他三地的银楼紧随推广,必能在同类中独树一帜。

在规划银楼时,林向安这才想起来给妹妹设计的首饰,因为突发情况,一直没有去取回来。

立马让林远找出契约,去将首饰取回来。

同时,让王和信去将棺材铺后面的安全屋给退了。

他太忙,都忘记这些事情了,想起来,才让人去处理。

*

至于当铺,则是另一种天然的情报与资产处理渠道。

属于三教九流的交汇处。

官员家眷典当珠宝,可能泄露官场风向。

破落子弟当掉祖产,能看出家族盛衰。

偶尔还能收到机密信件或账册作为抵押。

之前那批平价售粮换来的抵押品,都是交由镖局处理。

若有了自家当铺,就能慢慢消化、洗白、变现。

更何况,当铺本身的典当贷款,也是一条利润丰厚的渠道。

可以说,银楼与当铺合起来,几乎就是一家中小型的私人银行。

相比另起炉灶组建庞大的情报队伍,这种方式既隐蔽,又安全。

林向安很清楚,粮道是根基,银楼当铺是血脉,船运与车马行是经络,中转仓则是心脏。

一旦这些环环相扣,他便不只是在做粮食生意。

而是在构建一个能自我循环、自我防御的庞大体系。

不管日后遇到什么事,唯有这样的体系,才能抵御风雨,长久生存。

对别人来说,这或许只是商机;

可对林向安而言,这却是以商养势的根本。

以这种安全隐蔽的方式,无形扩展自身势力,而不用依靠别人。

这些产业的根本,归根结底都要靠人才来支撑。

眼下虽有科举书院,却没有真正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学堂。

若在京城天子脚下贸然开办,政治风险太大,只能退而求其次。

在家乡设立一所综合性族学。

与其把钱财单纯留给子孙,不如化作学问与技艺的传承。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既能培育科举子弟,也能筛选出实用人才。

这些才能让一个家族生生不息。

当然长远规划。

但眼下,还得有近计。

倒是可以可借助浙江会馆的名义,先设一个助学书塾。

正好会馆在修缮,可增加一个书塾。

原本会馆就会做一些行善之事,赈灾、修路、兴学皆在其列。

书塾可分两类:

其一是备考补习班,聘请一两位落魄举人或退休学官,正经地教授四书五经、写作时文,帮助浙江来的举子们备考科举。

这无比正确,谁也挑不出毛病。

其二是技能培训班,开设“账房算术”、“契约文书”等短期、单技能的夜间课程,面向浙江商帮子弟和京城贫寒子弟。

定位不是“学问”,而是“谋生手艺”。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安排还能从中挑选出思维灵活、对实用学问感兴趣、家世清白的可造之才。

林向安或许不便亲自出面,但浙江会馆却能成为最好的掩护。

既然如此,他必须想办法进入会馆董事会,或者成为轮值董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豪门第一少奶奶福妻嫁到还没穿越,我就有神级资质了?神王令乱世枭臣华语金曲肆虐,pdd反向抽烟都摆烂了,谁还管那贞节牌坊原神:我南宫问雅,摸谁谁傻一不小心赖上你万古神帝飞天鱼无弹窗直踏青云之巅都穿书了,谁还走剧情九阳生死变我见过很多神豪,他们都叫我神豪宇宙职业选手侧妃每天都想逃跑食梦貘手记霸道首席嗜宠妻我家的厕所通异界重生之小小玩家
经典收藏他改变了法国穿越古代,艺术生的科举之路红楼梦明亡史全索隐我在汉末当后浪陛下,不能嫁公主抵债啊!蛇蝎太后之男色妖娆时空手环:代号025田园大唐大明永乐,从教导皇孙开始亮剑:一亿碎片误入红楼,修仙人生重生悍卒:开局官府发媳妇龙飞凤儛我保驾北宋大法官大唐:纨绔皇子,被李二偷看日记汉官三国懒人续命大明朝魏虎超神狂兵
最近更新大唐:我有一个武器库大唐:我李承乾,绝不被废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重生1980,从手搓歼8开始为国铸剑寒门状元路朕佣兵百万,你喊我废皇子?大秦帝师:狱中讲课,始皇跪求我治国带着现代军火系统闯大明真理铁拳三国:我辅佐刘备再兴炎汉驸马不要脸,骚衣夜勾栏云起惊鸿客朕乃天命大反派,开局怒斩重生女帝亡国之君?朕开局就御驾亲征锦衣血诏嫌我功高诬我谋反?我真反了!浴血山河铜镜约红楼:带着金钱系统逆袭娘娘们别作妖,奴才要出手了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百柒柒 -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txt下载 -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最新章节 -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