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洪荒人族,能称王称国者,各有强项。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都有了各自的精神。
比如齐鲁有序,燕赵慷慨,周晋尚智,秦楚开拓。
可是,蒙国至今,除了半夏半蛮夷,痴愚不开化之外,什么好精神都没留下。
李海益,就是为此而来。
“还请圣贤开蒙!”
大巫祭,高声呼号,拜请求教。
这个传统,是李海益带来的,为蒙国取名为蒙,就是为了方便此时教导。
因为融入诸夏,蒙国的生活水平上去了,可是人的修养,没有上去。
乱衣冠的,有荆楚这个“我蛮夷也”的混不吝。
加上燕赵之地的“胡服骑射”的这群实干派,就已经足够了。
蒙国,不该以叛离诸夏为精神内核。
“三夷也是诸夏遗民,经夏商,商周之乱,下野蒙昧,方才失了文明,可你等先民,哪怕为中原之所部容,也从未跪拜乞讨,服输认怂,在山野之地,林深之处,再开国疆,山河为依,险峰为托,得以存身。”
这些话,普通蒙民不懂,但是大祭巫懂。
李海益看他听的认真,继续道:
“你等依河而居,炼绯取色,已不复蒙痴!有业有家,衣冠齐备,皆是自强所得,当自豪之!”
李海益先是夸了他们一番,然后就是一巴掌:
“然而,你们忘了,绯红的,不止有话,还有血!残阳之后,不止有欢乐,还有沉寂!居安思危,强兵保民,方能长久!”
大巫祭道:
“圣贤容禀,我大蒙,东依大海,北靠山阵,南连大河,西靠荆楚,此安民之地,化剑为犁,才是正道!”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忘战则危,好战则亡,自强不息,才能滔滔不绝!”
李海益解构蒙国国名,道:
“蒙之立国,以山水为相,无平原之利,多山水之艰险,只有自强,方能求的开化,走出文明!”
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李海益想要做的,就是将此卦之德,注入蒙国骨血。
“商末,东夷败退,古蒙国主还是东夷散民,得先祖落凡教导,方才开化,果行育德,这才有了如今的蒙国;
你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居绯衣绯,依河用河,若绯花落,绯河改道,你们又以何为用?当知,果行自强,都要以多思为先!”
......
一番教导之后,李海益踩上天罡慧心剑,化作一道紫光,消失在天际。
方才的对话,被大巫祭整理记录,化作千字《绯蒙经》,传于四方,遍通蒙国。
蒙国国主听了,细细一问,发现李海益所化的绯河剑客形象,与当年的蒙国国师,极为相似。
因此,大力传播。
很快,就在蒙国掀起了一波自强多思的浪潮。
居安自强,多思开蒙,预则有备,果行育德。
蒙国有了这一理念,逐渐摆脱了蒙昧,蒙,也从贬义词,慢慢被一个个事迹,扭转为了褒义词。
蒙国,正式成为了诸夏脊梁之一。
所谓诸夏,是旧夏遗民的意思。
三皇五帝之末,为夏,因此,诸夏,就是人道文明之宗干,而其他蛮夷野民,则是人道文明之旁支。
给诸夏添一份脊梁与智慧之后,李海益继续在洪荒人族之中游历。
三界,即将进入人仙界时代。
洪荒,就是最好的实验场。
“让我看看,人仙界时代,究竟什么,才是关键内核!”
天有常,地有恒,人有变。
诸界之源,三界之内,天仙界时代,亘古长存的神,一个个覆灭,没了常存之天,天仙界消失。
地仙界时代,逍遥避劫之仙,一个个或脱劫,或应劫,被人所代替。
地不再恒久,自然,地仙界时代,也将结束。
未来的人仙界时代呢?
李海益把玩着手里的八卦神光镜,其中蕴藏的气运,已经足够了。
他随时可以脱离此界,彻底点亮八卦,还原八卦神光镜的本体,超脱三界。
但是,李海益没有急着动手。
在三界内的应身,不断的将三界内的情况,传递给他。
现在,新的无量量劫还没到来。
随着人仙界时代的临近,每一次无量量劫的间隔,是越来越长了。
这越来越漫长的时光,也是人仙界时代的其中一个特点。
李海益梳理自身修行的特点,什么都敢学,什么都能学。
靠着一个天罡三十六般变化,就敢对三十六种大神通下手。
借假修真,还真成了。
四个青出于蓝,八个入道,十二个得其中三昧。
剩下的十二个,也得了个形似。
主打的就是一个离谱。
无论是佛、是道、是儒,还是他界之道。
无论是武道、文道,斩三尸,还是地仙辟星成仙,李海益都来者不拒。
主打的就是一个兼收并蓄,全无禁忌,取舍只看胃口,不看对错,得失全看手段,不看需求。
与之前的天仙、地仙,完全不同。
从这个角度来看,李海益忽然觉的,自家的师父菩提祖师,也像是一个人仙。
“不对,道、佛、儒;仙、佛、神圣,似乎是一层层递进,不断开拓的过程。这么说的话,这天地人神鬼的时代顺序,真是不可阻挡的大势?”
李海益不由得多想。
眼前的洪荒世界的小节可改,大势不可改,十分严苛。
而三界内,就模糊的多。
去过妖魔大世界的李海益,知晓了不少过去有大妖大魔颠覆三界,将所处量劫,引向破灭的旧事。
他知道,西游三界比洪荒的容忍度,要高得多。
因为《绯蒙经》,蒙国发展壮大了一轮。
春秋五霸,多了一个,成为了春秋六霸,战国七雄,多了两个,成了战国九尊。
多的这一霸,是蒙,多的这两尊,则是蒙分裂后,建立的岑、汐二国。
没错,蒙国分裂了。
依山的,成了岑国。
托水的,成了汐国。
此二国,位在东南。
秦末,成为了最后的抵抗力量,僵持九年之后,被一并消灭。
同时,蒙之故地,精神,也一并被吸纳进了大秦之中。
后随汉代秦制,在大汉化入了儒家五经的易之中,成为了古诸夏智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