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幕:“画饼大神”的奇幻漂流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大剧中,南朝刘宋绝对算得上是一出节奏紧凑、情节跌宕、演员阵容豪华且盒饭发放极其迅速的宫斗权谋大戏。而在这出大戏中,王玄谟同志,无疑是那个让人时而捧腹、时而叹息、时而觉得他走了狗屎运的“宝藏男孩”。他的一生,堪称古代顶配版“职场过山车体验卡”——早年靠着画得一手好北伐大饼,赢得顶级boSS宋文帝的盛赞,高光时刻堪比当代金牌策划;亲临实战却把一手王炸打得稀烂,瞬间沦为全军笑柄;当所有人都以为他的政治生命已经“凉凉”,可以提前领取退休金时,人家居然凭借精准的站队技术和内部平叛的功劳,一路逆袭,最终官至车骑将军,成为公司元老,活到八十一岁高龄,完美诠释了“只要活得久,杆位也能有;只要不放弃,终会熬出头”的官场生存哲学。
今天,就让我们搬好小板凳,端起历史的瓜子,泡上一壶清茶,一起嗑一嗑这位集“理想主义演说家”、“实战青铜选手”、“政治白金玩家”于一身的复杂人物——王玄谟。
第一幕:职场新人——跟对老板很重要
王玄谟,字彦德,太原祁县人,生于东晋太元十三年(388年)。这位山西汉子出道时,做出了一个影响一生的正确决定——投靠了当时正如日中天的刘裕。
说起来,王玄谟堪称“职场老油条”,他从东晋末年开始混官场,历经宋武帝刘裕、宋少帝刘义符、宋文帝刘义隆、宋孝武帝刘骏、前废帝刘子业、宋明帝刘彧六朝,堪称刘宋政权的“活化石”。这份履历,放在今天绝对是hR眼中的“香饽饽”——稳定性超强!
不过在刘裕时代,王玄谟还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角色。那时的他,大概就像刚入职的新人,每天按时打卡上班,老老实实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偶尔在茶水间和同事聊聊八卦。史书上对他这段时期的记载寥寥无几,可见确实没什么亮眼表现。
但转机出现在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后。这位新老板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皇帝,整天琢磨着怎么收复北方失地,实现祖国统一。王玄谟敏锐地捕捉到了老板的心思,开始了他的“ppt造梦”之旅。
他多次上书,力陈北伐大计,从战略布局到战术推演,讲得头头是道。那激情澎湃的演讲,连宋文帝都被感染了,激动地表示:“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这句话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听老王这么一说,我都觉得自己能像霍去病那样打到贝加尔湖去!”
可怜的宋文帝不知道,他遇到的不是霍去病,而是个“嘴强王者”。王玄谟就像那些能把ppt做得天花乱坠的创业公司cEo,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乱七八糟。不过在当时,这番慷慨陈词确实为他赢得了皇帝的青睐。
有趣的是,王玄谟的这个特点,在现代职场中还真不少见。那些在会议室里口若悬河,把战略规划讲得明明白白,一到执行就漏洞百出的同事,想必各位读者在工作中也遇到过吧?
第二幕:滑台翻车——一场事先张扬的惨败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宋文帝终于下定决心,发动了历史上着名的“元嘉北伐”。被寄予厚望的王玄谟被任命为宁朔将军,担任北伐先锋。
这就像是一个平时只会纸上谈兵的宅男,突然被推上了世界杯决赛的赛场。你说他紧不紧张?兴不兴奋?
起初,王玄谟率领的宋军进展顺利,很快就包围了战略要地滑台(今河南滑县)。此时的王玄谟意气风发,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在向他招手。王将军骑着高头大马,望着远处的滑台城,心中可能已经在构思给朝廷的捷报要怎么写了。
然而,接下来的一系列操作,简直可以编入《失败领导的一百个经典案例》。
第一招:拒纳良言。部下见滑台城内多是茅屋,建议使用火箭攻击。这招要是用了,说不定就能轻松拿下滑台。可王玄谟却摆出一副仁义之师的姿态:“不行不行,烧了多可惜,那可都是将来我们的财产啊!”好家伙,这还没打赢呢,就开始盘算战利品了。这就好比炒股,刚开户就开始想着赚了钱买别墅,结果连K线图都看不懂。
第二招:与民争利。他放任部下在占领区强征物资,甚至连百姓家的布鞋都要抢来当军需。当地民众欲哭无泪:“说好的王师呢?怎么比土匪还狠?”这就犯了大忌。要知道,打仗最重要的是民心。你这还没站稳脚跟就开始搜刮民脂民膏,老百姓能支持你才怪!
第三招:刚愎自用。面对部将的正确建议,他统统当做耳旁风,活脱脱一个“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古代版黄晓明。结果可想而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率大军来援,王玄谟顿时慌了手脚。北魏军还在渡河时,部将请求半渡而击,他又犹豫不决。等到北魏铁骑全部过河,呐喊声震动天地,王玄谟的表现堪称经典——他第一个上马逃跑!主帅一跑,宋军顿时溃不成军,“众军遂溃,麾下散亡略尽”。武器装备丢弃如山,场面堪比双十一之后的快递站点,只不过这次是被北魏人“免费包邮”全数收走。
战后总结会上,主帅萧斌气得要按军法处斩王玄谟,幸好沈庆之站出来说了句公道话:“拓跋焘威震天下,率领百万大军南下,岂是王玄谟能够抵挡的?况且临阵杀将,不是好事。”
这话说得很有艺术——既给了王玄谟台阶下,也委婉地指出:不是王玄谟太菜,是对手太强。
辛弃疾后来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说的就是这场让人哭笑不得的北伐。
不过话说回来,这次失败还真不能全怪王玄谟。当时北魏正值鼎盛时期,拓跋焘更是一代雄主。这就好比让一个市级篮球队去挑战NbA总冠军,输球在所难免。只是王玄谟之前的牛皮吹得太大,反差太过强烈,这才成了千古笑谈。
第三幕:政治站队——跟对老板更重要
如果故事到这里就结束,王玄谟顶多就是个历史笑话。但接下来的发展,才真正展现了这个老官的生存智慧。
北伐兵败后,王玄谟被贬职,但很快就迎来了人生的转机。这就告诉我们:职场失意不要紧,关键是能不能抓住下一次机会。
元嘉三十年(453年),太子刘劭弑父篡位,天下震动。武陵王刘骏(后来的孝武帝)起兵讨逆。在这个关键时刻,王玄谟展现了他敏锐的政治嗅觉——他毫不犹豫地站队刘骏。这个选择,堪称他人生中最成功的一笔“投资”。其他官员还在观望风向,王玄谟已经押注刘骏。这份果断,这份眼光,不愧是历经五朝的老江湖!
刘骏胜利后,投桃报李,任命王玄谟为徐州刺史。曾经的败军之将,摇身一变成了封疆大吏。这晋升速度,堪比坐火箭。
更精彩的是在孝建元年(454年),南郡王刘义宣和臧质起兵反叛。王玄谟再次押对宝,坚决站在朝廷一边。他率军在梁山洲与叛军激战,虽然初战不利,但最终等来了援军,大破叛军。这次胜利让王玄谟的人生达到了新高度——受封曲江县侯,食邑二千户。从差点被砍头的败将,到封侯拜将,王玄谟用实力证明:打不过北魏没关系,打得过政敌就行!
仔细分析王玄谟的这两次站队,确实体现了他敏锐的政治嗅觉。在刘宋那个政变比换衣服还频繁的时代,能够连续两次在重大政治斗争中站对边,这份本事可不是谁都有的。
这就好比在股市中,连续两次在最低点买入,最高点卖出。你说这是运气?一次可能是,两次就是实力了!
第四幕:官场浮沉——老司机的生存智慧
在官场上,王玄谟展现出了与军事才能截然不同的“政治智慧”。
他在地方任职时,敏锐地发现雍州的侨置郡县管理混乱,严重影响国家税收。于是上表请求整顿,结果“郡县流民不愿属籍,诈冒辞讼,累年不能定”,惹出一堆麻烦。
这事很有意思:想法是好的,执行是差的。这很“王玄谟”。就像现在很多公司的改革方案,理论上完美无缺,一落地就问题百出。不过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老王虽然打仗不行,治理地方还是有点想法的。
孝武帝临终前,王玄谟更是与柳元景等人一同成为顾命大臣,辅佐前废帝刘子业。这说明在老板心目中,老王虽然打仗不行,但忠诚可靠,是信得过的人。
不过前废帝刘子业是个着名的暴君,搞得朝野上下人人自危。王玄谟也整天提心吊胆,但他坚决拒绝了部下提出的废帝建议。
这不是因为他多么忠于刘子业,而是他深知:枪杆子里出政权,自己那点军事水平,搞政变纯属找死。这份自知之明,着实可贵。
果然,不久后刘子业被杀,宋明帝即位。王玄谟再次平安过渡,官至车骑将军、南豫州刺史,直到泰始五年(468年)以八十一岁高龄寿终正寝,谥号“庄”。
纵观王玄谟的一生,他就像官场上的“不死小强”,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这份生存智慧,确实令人叹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个平均寿命不过三四十岁的年代,王玄谟居然活到了八十一岁!这长寿秘诀,恐怕跟他懂得审时度势、不急不躁的性格有很大关系。毕竟,心态好才能活得久嘛!
第五幕:历史评价——复杂多面的争议人物
对于王玄谟,历史评价颇为复杂。
《宋书》作者沈约的评价很中肯:“玄谟虽苛克少恩,然观其大节,亦足为美。”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老王这人虽然苛刻寡恩,但大节不亏,还算是个好人。
仔细分析王玄谟的性格特点,确实充满矛盾。
在军事上,他志大才疏,好大喜功。北伐时的表现堪称灾难,但在平定内乱时却颇有建树。或许这就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早期版本?
在政治上,他洞察时局,善于站队。在刘宋皇室血腥的内部斗争中,他总能选对边、站对队,这份眼光确实毒辣。
在为人处世上,他刚直严厉,不通人情。史载他治军极严,甚至连手下将领的衣服穿着都要管。但这种性格也让他在波诡云谲的政坛中得以保全——大家都知道他不是结党营私的人。
最有趣的是,虽然王玄谟在北伐中表现糟糕,但后世文人却对他颇为同情。大诗人鲍照在《代白头吟》中写道:“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虽然不一定是写王玄谟,但用来形容他刚直的性情倒也贴切。
如果我们把王玄谟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看,或许能更客观地评价他。南朝刘宋时期,门阀制度仍然盛行,像王玄谟这样的寒门子弟,想要出人头地本就不易。他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主要是口才和政治眼光)爬到高位,已经相当不容易。
再说,当时南北对峙,南朝在军事上本就处于劣势。别说王玄谟了,就是换个名将来指挥,也未必能打赢北魏。所以,把北伐失败全怪在他头上,确实有点冤。
第六幕:现代启示录
第一课:言与行的辩证法
王玄谟是个典型的“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他的北伐主张听起来很美,实际操作却一塌糊涂。这提醒我们:评价一个人,不要听他说什么,要看他做什么。在职场上,这种“ppt型人才”至今仍不少见。
想想现在那些在汇报会上口若悬河,把KpI、RoI说得头头是道,一到执行就漏洞百出的同事,是不是很有既视感?所以啊,老祖宗的教训到现在依然适用。
第二课:失败不是终点
王玄谟最令人惊叹的,不是他如何失败,而是他如何从失败中站起来。一次惨败并没有终结他的政治生命,他凭借正确的政治选择和在内战中的表现,实现了人生逆袭。这告诉我们:一时失败不可怕,关键是能否在其他领域找到突破口。
这就好比现在的创业者,一个项目失败了,如果能及时总结经验,转换赛道,说不定就能在另一个领域取得成功。重要的是不要被一次失败定义整个人生。
第三课:认清自己的定位
王玄谟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深知自己的军事能力有限,所以从不轻易参与高风险的政治冒险。在刘子业暴虐时,他拒绝废帝建议,正是这种自知之明的体现。人贵有自知之明,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有时候比能力更重要。
在现代社会,这种自知之明同样重要。有些人明明不适合管理岗位,非要往管理层挤,结果害人害己。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才能发挥最大价值。
第四课:忠诚的价值
尽管能力有限,但王玄谟对皇权的忠诚从未改变。在重视忠君思想的古代,这无疑是他最大的政治资本。在现代社会,忠诚或许有不同的内涵,但对组织、对团队的忠诚,依然是值得珍视的品质。
当然,我们说的不是盲目的忠诚,而是在明辨是非基础上的忠诚。这一点,王玄谟其实也做得不错——他虽然忠诚,但不会愚忠到跟着暴君一起送死。
第五课:时势造英雄
王玄谟生活在刘宋初年相对稳定的时期,若是放在南北朝后期那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乱世,他恐怕难有如此从容的翻身机会。时也命也,个人的成功离不开时代背景。
这就提醒我们:既要努力奋斗,也要认清时代大势。在正确的时机做正确的事,往往能事半功倍。
尾声:能力不足可以靠眼光弥补,一时失意可以靠耐心扭转
站在今天的角度回望王玄谟,我们很难用简单的好坏来评价他。他是志大才疏的将军,也是平定内乱的功臣;是苛克少恩的上司,也是忠诚可靠的下属;是北伐笑柄的制造者,也是官场常青的幸存者。他就像历史的多棱镜,从不同角度观察,会看到不同的色彩。
或许,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它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叙事,而是充满矛盾、复杂多面的真实图景。
王玄谟去世时八十一岁,在那个“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堪称长寿。他的一生历经六朝,目睹了无数的权力更迭、腥风血雨,却总能化险为夷,安享晚年。
这份在乱世中保全自己的智慧,或许比他军事上的成就更值得后人深思。
当我们笑谈“元嘉草草”的仓皇时,也不妨想一想:如果换做是我们,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能否做得比王玄谟更好?
历史没有如果,但历史永远是一面镜子,照见过去,也映照现在。王玄谟的故事,或许能让我们在笑声中,品味出几分历史的厚重与人生的智慧。
最后,让我们用现代的眼光给王玄谟做个总结:他可能不是个优秀的“业务骨干”,但绝对是个出色的“职场达人”。他的经历告诉我们:能力不足可以靠眼光弥补,一时失意可以靠耐心扭转。在这个意义上,王玄谟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功呢?
仙乡樵主读史至此,有诗咏曰:
勒石燕然欲裂穹,剑花封雪试雕弓。
滑台甲锈埋荒月,瓜步旗枯泣朔风。
九死兵戈凝骨白,三朝冠冕沸灯红。
谁言灞上皆儿戏?尽入丹青烟雨中。
又:王玄谟一生跌宕,初以北伐雄图得文帝“封狼居胥”之叹,终遭滑台兵溃。然历数朝浮沉,终老林泉。今借蒋山烟月、未砺龙泉,摹其慷慨与苍凉。有词《最高楼》如下:
金陵客,慷慨说中原。剑气动星躔。
欲镌虬甲狼胥顶,先擎鲸浪洛川船。
指挥间,惊鹤唳,偃云峦。
谁忍见、滑台兵溃雪。空记得、楚江歌激月。
青简事,已潸然。
浮沉自阅沧溟水,行藏独对蒋陵烟。
看归来,霜鬓底,旧龙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