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满喺边度?》(粤语诗)
文\/树科
有咗立春,会有春分
嚟咗小暑,梗有大暑
过咗立秋,秋分唔远
仲有立冬,同埋冬至……
咦!今日小满
揾唔到大满?
小满舒服,小满噈满?
大满心度,大满泻满……
《树科诗笺》2025.5.21.粤北韶城沙湖畔
《小满未满处,大满在心间》
—— 树科《大满喺边度?》诗学探析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创作的广袤原野中,树科的粤语诗《大满喺边度?》如一株独特的植株,以其别具一格的语言形态与深邃的哲思内核,在节气的时序流转里绽放出别样的光彩。这首诗作以传统节气为切入点,用粤语方言构建诗意空间,通过对 “大满” 这一虚拟概念的追问,展开了一场关于生命状态、文化传承与哲学思辨的深度探讨。
一、节气意象:时间长河中的诗意锚点
诗歌开篇,树科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勾勒出节气更迭的轨迹:“有咗立春,会有春分 \/ 嚟咗小暑,梗有大暑 \/ 过咗立秋,秋分唔远 \/ 仲有立冬,同埋冬至……” 这一系列节气的罗列,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时间画卷,将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中对自然时序的深刻认知娓娓道来。节气,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时间制度,承载着先民们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与总结,是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指南。《淮南子?天文训》中便详细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形成与天文历法的关系,它不仅是时间的刻度,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
在诗中,节气的依次出现,营造出一种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时间氛围。立春到春分,阳气渐生,万物复苏;小暑到大暑,暑气蒸腾,炽热难耐;立秋至秋分,暑气渐消,秋意渐浓;立冬与冬至,则宣告着万物蛰伏,进入生命的休整期。这种自然时序的流转,暗合着《周易》中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世间万物运动变化的永恒规律。诗人以节气为引子,实则是在借自然的时序更替,引发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
然而,当诗人写到 “咦!今日小满” 时,笔锋陡然一转,打破了前文营造的平稳节奏。“小满” 这一特殊节气的出现,成为全诗的转折点。在二十四节气中,“小满” 是一个充满诗意与哲理的存在。它既代表着农作物灌浆饱满却未完全成熟的状态,也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 “满招损,谦受益” 的智慧。《尚书?大禹谟》有言:“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小满未满,恰到好处,这种状态被古人视为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它既避免了因自满而带来的灾祸,又保留了继续进取的空间。
诗人对 “小满” 的关注,引出了核心问题:“揾唔到大满?” 在二十四节气中,确实只有 “小满” 而无 “大满”,这一现象看似平常,却引发了诗人深刻的思索。这种对既定事实的质疑,展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与独特的思维视角,也为诗歌注入了强烈的探究欲望与哲学意味。
二、粤语方言:地域文化的诗意表达
《大满喺边度?》采用粤语方言进行创作,这一语言选择为诗歌增添了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粤语,作为汉语方言的重要分支,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语音、词汇系统。它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特点,被誉为 “古汉语的活化石”。粤语的使用,使得诗歌在语言表达上更具亲和力与鲜活感,能够唤起操粤语人群的情感共鸣,同时也为不熟悉粤语的读者带来一种新奇的阅读体验。
诗中 “有咗”“嚟咗”“梗有”“唔远”“仲有”“揾唔到” 等粤语词汇的运用,使诗歌呈现出独特的口语化风格。这种口语化表达,拉近了诗歌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诗歌更贴近生活,更具烟火气息。它不同于传统诗歌中典雅庄重的书面语言,而是以一种质朴、自然的方式,将诗人的思考与感悟娓娓道来。就像白居易的诗歌,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与思想,“老妪能解” 成为其诗歌的一大特色。树科的粤语诗同样以口语化的语言,打破了诗歌与大众之间的隔阂,使诗歌更易于理解与接受。
粤语的语音特点也为诗歌的韵律美增色不少。粤语有九声六调,其丰富的声调变化使得诗歌在朗诵时具有独特的节奏感与音乐性。在《大满喺边度?》中,虽然没有严格遵循传统诗歌的格律要求,但粤语本身的声调起伏,让诗歌在自由的形式中依然蕴含着韵律之美。读者在诵读诗歌时,能够感受到语言的抑扬顿挫,仿佛在聆听一首富有地域特色的民谣,韵味悠长。
此外,粤语方言的使用还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粤语地区有着独特的历史、风俗与文化传统,粤语中的许多词汇都蕴含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与情感记忆。诗歌通过粤语的表达,将这种地域文化融入其中,使诗歌成为地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载体。它不仅展现了粤语地区的文化特色,也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多元的语言资源与文化视角。
三、哲学思辨:对 “满” 的多维解读
“小满舒服,小满噈满?大满心度,大满泻满……” 诗歌结尾,诗人对 “小满” 与 “大满” 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解读,将诗歌的主题从对节气现象的探究,升华到对人生境界、哲学观念的探讨。
“小满舒服,小满噈满?” 诗人以疑问的语气,表达了对 “小满” 状态的认可与思考。如前文所述,“小满” 代表着一种恰到好处、留有余地的状态。在生活中,这种状态往往能给人带来舒适与满足感。就像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真正的圆满并非是达到极致、毫无缺憾,而是在适度中保持平衡与和谐。“小满” 的智慧,在于懂得知足,不过分追求完美,从而避免因过度贪婪与欲望而带来的痛苦与失落。
而对于 “大满”,诗人提出 “大满心度,大满泻满” 的观点。“大满心度” 强调 “大满” 并非存在于外在的物质或成就之中,而是存在于人的内心。一个人若能拥有宽广的胸怀、豁达的心境,便能达到一种精神上的 “大满”。这种 “大满” 超越了物质的层面,是对自我的超越与升华。正如苏轼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所展现出的豁达心境,无论外界风雨如何,内心始终保持从容淡定,这便是一种精神上的 “大满”。
“大满泻满” 则进一步揭示了 “满” 的辩证关系。物极必反,月满则亏,当事物发展到极致时,往往会走向反面。如果一味追求 “大满”,追求极致的圆满,可能会导致 “泻满” 的结果,即失去已有的一切。这一观点与《周易》中 “泰极而否”“否极泰来” 的思想相呼应,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诗人通过对 “大满” 的思考,告诫人们要懂得把握分寸,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保持适度与理性。
四、诗歌价值: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大满喺边度?》这首诗在当代诗歌创作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它巧妙地将传统节气文化与现代诗歌创作手法相结合,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展现出创新的精神。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诗歌以节气为题材,深入挖掘了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智慧。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传统的文化习俗与知识逐渐被人们淡忘。树科的这首诗,通过诗歌的形式,唤起人们对传统节气文化的关注与重视,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它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
在艺术创新方面,诗歌采用粤语方言进行创作,打破了传统诗歌语言的局限,为诗歌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粤语方言的独特魅力与表现力,为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特色。同时,诗歌在结构与表现手法上也独具匠心。以节气为线索,通过提问与思考的方式展开诗歌内容,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思辨性与哲理性。这种将传统与现代、地域文化与普遍哲理相结合的创作方式,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此外,诗歌所传达的哲学思想与人生智慧,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与诱惑,往往陷入对物质与成就的过度追求之中。《大满喺边度?》通过对 “小满” 与 “大满” 的探讨,提醒人们要懂得知足,保持适度的追求,注重内心的修养与精神的富足。这种思想对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综上所述,树科的《大满喺边度?》是一首兼具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的粤语诗作。它以节气为引,以方言为媒,以哲思为魂,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深刻的内涵。诗歌对 “小满” 与 “大满” 的探讨,不仅是对自然时序与文化传统的思考,更是对人生境界与哲学观念的探索。它让我们在欣赏诗歌之美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