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青川,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教室,微风吹来,带着一种让人昏昏欲睡的魔力。
课间的教室里,总能趴倒一片,安静的只剩下均匀的呼吸声和窗外隐约的蝉鸣。
正所谓“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对于课业繁重的高三学生来说,似乎一年四季总能找到适合趴在桌上小憩的理由。
高三的业余活动与高一高二相比,急剧缩水。
篮球场、羽毛球场的身影少了,谈论游戏、动漫的声音低了,大家的生活重心几乎完全围绕着“学习”这两个字打转。
随着开学时间慢慢拉长,高三七班的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无形的压力正在逐步加重。
因为,体育课变少了!!
高二时一周两节体育课,如今,一周一节。
但哪怕如此,到了九月下旬,高三七班自开学以来总共就只上过那么可怜的一次体育课。
班主任崔茗慧现在已经不像高二时那样,还需要找些“体育老师有事”之类的借口了。
现在,她是直接站在讲台上,光明正大地宣布:“这节课我们上地理......”
讲台下的学生们自然是一片哀嚎,但也仅仅是哀嚎而已。
想反抗?没人敢当出头鸟。
更让人无奈的是,体育老师本人对此似乎也毫无异议,反正工资照发,他也乐得清闲。
在办公室里喝茶看报不比在太阳底下盯着你们跑步舒服?
在这般日渐沉重的学业压力下,高三七班的同学们只能一边哀嚎着“度日如年”,一边埋头于题海之中。
但再怎么度日如年,时间还是会不停的过去,一转眼,马上就要迎来中秋和国庆长假了!
这天,是9月29日,周六。
因为中秋与国庆假期相连,按照调休安排,这个周六需要补课。
当然,这只是针对高一高二的学弟学妹们而言。
对于高三学生,这不过是又一个寻常的考试日罢了。
每周一小考,每月一大考。
周六这天,便是月考。
如果说初中阶段还能依靠死记硬背取得不错的成绩,那么到了高中,尤其是文科,这种方法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高中的知识体系庞杂,内容繁多,特别是文科,仅靠机械记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适合自己的、高效的学习方法。
陈默也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应试方法。
他更侧重于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框架,而不是去死记硬背那些零散的知识点。
最常用的,就是思维导图和时空轴。
比如学习历史,陈默会以时间发展为纵轴,以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为横轴,在脑海中构建起一个立体的朝代图景,然后将具体的事件、人物、制度等知识点,像串珠子一样,有机地嵌入到这个网络之中,形成关联记忆。
到后面,陈默还养成了“自问自答”的习惯。
比如看完一个章节或者梳理完一个知识点后,他会想象自己要把其中的核心知识点,清晰地讲解给一个完全不懂的人听。
当陈默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流畅且逻辑分明地阐述出来时,他就知道,这个知识点自己已经真正理解和掌握了。
......
周六的这场月考,氛围并没有像期中期末那样正规和紧张。
各个班级基本上是由各自的科任老师监考,虽然老师们也强调了考场纪律,不许作弊,发现后会严肃处理,但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学生们的自觉。
老师们在考试前甚至连桌上堆积如山的书本和复习资料,都懒得让学生们费劲挪开。
用班主任崔茗慧在考前动员时的话说就是:“这只是一次普通的月度检验,目的是让大家查漏补缺。
你这次月考能抄,那高考的时候呢?你还能抄吗?最终看的,还是你自己的真实水平。”
班主任这话大家听进去多少,有没有在心里嘀咕“能混一次是一次”,陈默不得而知。
他只是咧咧嘴,想起了上辈子在十一班时,那位班主任截然不同的风格。
那位老师平时把周考月考都搞得像高考一样严肃紧张,结果到了真正高考前夕,反而反复安抚大家说:
“同学们不要紧张,就把这次考试当成我们平时的一次普通测试,放宽心态,正常发挥就行......”
当时陈默就想大笑。
哦,平时把普通考试当高考整。
现在高考了,又让我们把它当成平时的普通考试?
......
下午,高三七班的教室里静悄悄的。
正在经历的是本次月考的最后一科——文科综合。
试卷涵盖了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内容,满分300分,题量巨大,也是很费笔的一科。
窗外的阳光依旧炙热,但教室里门窗洞开,偶尔有一阵穿堂风吹过,带着窗外树叶的沙沙声响,拂过学生们的额角和脖颈,带来片刻难得的舒爽。
教室里,入目所及,除了伏案疾书的身影,便是桌角、桌肚里堆积如山的各科书本和复习资料。
陈默坐在靠窗的位置,笔尖在试卷上流畅地滑动,发出细微的“沙沙”声。
【题目: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答:主要内容:1、迁都洛阳,加强中原控制;2、推行汉化政策......
【题目:分析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区位优势。】
答:1、地理位置优越,毗邻港澳台及东南亚,海运便利;2、政策支持......
开学第一个月的月考,难度在陈默看来尚在可接受范围内。
或许可以说...挺简单的,因为有些还是高二的知识点呢。
甚至可以说,对于他这个已经保送,且经历过更高强度复习的“过来人”而言,这些题目处理起来颇为轻松。
150分钟的考试时间,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可能仅仅够勉强完成试卷,甚至还有些匆忙。
但对于陈默,他不仅能从容写完,最后还可以剩下不少时间,用来仔细检查,查漏补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