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三国志

诗韵拾梦人

首页 >> 白话三国志 >> 白话三国志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至尊神医之帝君要下嫁重生国民千金老子是最强皇帝回到三国做皇帝:我刘禅称霸世界汉末皇戚拒嫁天王老公醉枕江山红楼群芳谱古代历史着名人物父皇,冤枉呀,儿臣是奉旨造反
白话三国志 诗韵拾梦人 - 白话三国志全文阅读 - 白话三国志txt下载 - 白话三国志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229章 钟会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钟会,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出身于名门望族,是太傅钟繇(yuo)的小儿子。他从小聪明伶俐,早慧早熟。钟会在给母亲张昌蒲作传时写道:“家母张氏,太原兹氏(今山西临汾)人,出身于世代为官的家庭。张氏年少时父母双亡,成为钟繇家的侧室。她品行端正,举止合礼,深受上下称赞。但嫡妻孙氏嫉妒她的贤德,百般诋毁,却始终不能动摇她的地位。怀孕期间,孙氏更加嫉妒,在食物中下毒。张氏察觉后呕吐不止,昏迷数日。有人建议她向钟繇告发,张氏却担心引发家庭矛盾,反而称病隐忍。孙氏趁机诬陷张氏,钟繇调查后发现真相,将孙氏赶出家门。此后,钟繇更加宠爱张氏,纳她为正室。”据《魏氏春秋》记载,钟繇为了张氏休弃原配,引发卞太后不满,文帝下诏让钟繇复婚。钟繇愤懑难平,欲饮鸩(zhèn)自尽,因未得手改食椒致哑,文帝方罢。

中护军蒋济擅长观人,曾说:“观其眸子,足以知人。”钟会五岁时,钟繇带他见蒋济。蒋济见后惊叹:“非常人也!”成年后,钟会才学横溢,精通各种技艺,博学多才,昼夜苦读,声名渐起。正始年间(公元240-249年),钟会出任秘书郎,后升任尚书中书侍郎。

据《世语》记载,司马景王(司马师)曾命钟会修改中书令虞松的奏章。虞松连改数次皆不满意,司马景王命其重修。虞松苦思冥想却无从下笔,面色忧愁。钟会察言观色,得知原委后,接过奏章仅改五字。虞松叹服,呈给司马景王。景王看后询问何人修改,得知是钟会,大为赞赏,叹道:“此真王佐材也!”虞松,字叔茂,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外公是九江太守边让。他二十岁时就才名远扬,跟随司马懿征辽东,回朝后被聘为掾(秘书),二十四岁升任中书郎,最终官至太守。虞松之子虞濬(dun),字显弘,曾任晋朝廷尉。

景王(司马师)对钟会颇为赏识,认为他才高八斗,学识渊博。钟会也不负厚望,闭门谢客,精心准备十日,平旦入见,至鼓二乃出。景王独自拍手叹息:“此真王佐材也!”

高贵乡公(曹髦)即位后,钟会获封关内侯。毋丘俭(guǎn qiu jiǎn)作乱,大将军司马景王率军东征,钟会随行,负责军机密务。卫将军司马文王(司马昭)为后援。景王病逝许昌后,司马文王接管六军,钟会参与谋划军国大事。当时,朝廷下诏命尚书傅嘏(gu)留守许昌,以防东南有变。傅嘏欲率军还朝。钟会与傅嘏密谋,让傅嘏上表请求司马文王一同回朝。司马文王回朝后,被封为大将军、辅政,钟会升任黄门侍郎,封东武亭侯,食邑三百户。

钟会少时才智过人,五岁便被蒋济赞为“非常人也”。他博学多才,昼夜苦读,声名远扬。正始年间,从秘书郎做起,一路升迁至中书侍郎。钟会不仅才学出众,还精通各种技艺,尤其擅长察言观色、揣摩人心。他闭门谢客,精心准备十日,只为给司马景王留下深刻印象。果然,景王赞他为“王佐之才”,自此青云直上。

高贵乡公曹髦即位后,钟会获封关内侯。毋丘俭作乱,司马景王率军东征,钟会随行,负责军机密务。司马文王为后援。景王病逝许昌,司马文王接管六军,钟会参与谋划军国大事,成为司马文王的得力助手。

当时,朝廷下诏命尚书傅嘏留守许昌,以防东南有变。傅嘏欲率军还朝。钟会与傅嘏密谋,让傅嘏上表请求司马文王一同回朝。司马文王回朝后,被封为大将军、辅政,钟会升任黄门侍郎,封东武亭侯,食邑三百户。

甘露二年(公元259年),朝廷征召诸葛诞为司空(三公之一)。当时钟会因母亲去世正在家中守丧。他对诸葛诞一定会拒绝任命早有预料,于是急忙去向司马文王(司马昭)报告。司马文王表示征召令已经发出,无法更改。

钟会的母亲是一位非常严厉而贤明的女性。她在教育钟会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从小就对他进行严格教导。钟会四岁开始学习《孝经》,七岁能背诵《论语》,八岁能背诵《诗经》,十岁能背诵《尚书》,十一岁能背诵《易经》,十二岁能背诵《春秋左氏传》和《国语》,十三岁能背诵《周礼》和《礼记》,十四岁能背诵《成侯易记》。之后,他被送到太学学习,涉猎四方奇文异训。钟会的母亲特别喜欢阅读《易经》和《老子》,经常让钟会反复研读其中的某些章节,如“鸣鹤在阴”“劳谦君子”“籍用白茅”“不出户庭”等,教导他谦逊、谨慎、沉稳的重要性。

正始八年(公元247年),钟会担任尚书郎。他的母亲握着他的手,告诫他:“你年纪轻轻就身居要职,人们往往容易因此而自满,这实际上是一种潜在的损害。你要时刻保持警惕!”当时大将军曹爽专权,生活奢侈,沉溺于酒色。钟会的哥哥毓在一次宴会上回来后,向母亲讲述了曹爽的种种行为。钟会的母亲说:“这样奢华的生活虽然快乐,但难以持久。作为领导者,如果不骄奢,严格自律,才能避免危险。曹爽如此奢侈,这不是长久保持富贵的办法。”

嘉平元年(公元250年),皇帝前往高平陵祭拜,钟会陪同前往。当时司马懿发动政变,众人惊恐不安,只有钟会的母亲镇定自若。中书令刘放、侍郎卫瓘、夏侯和等人询问她为何能如此冷静。她回答:“大将军曹爽奢侈无度,我早就怀疑他不能长久。太傅(司马懿)为了国家的安定,一定会采取行动。我的儿子在皇帝身边,我有什么可担心的呢?而且听说他们出兵时没有携带重要的武器,这场变故应该不会持续太久。”果然如她所料,曹爽很快被司马懿制服。

钟会在朝廷中历任机密职位十余年,参与了许多重要决策。他的母亲时常提醒他:“我年轻时读过范氏少子为赵简子设伐邾之计的故事,虽然他取得了成功,但他的母亲认为这是靠诡计取胜,不是长久之计。我欣赏那种做事正直、心怀天下的品质。你要保持正直的心,我知道你不会有事的。但你要努力实现自己的志向,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不辱没先辈。”她还教导钟会,即使是日常琐事,也要做到诚信待人,取舍分明。

有人问钟会的母亲:“这些事情是不是太琐碎了?”她回答:“君子的品德都是从小事积累起来的。如果认为小善无益而不去实践,那是小人的做法。我并不喜欢那些只追求虚名而忽视实际的人。”钟会从小到大,生活简朴,亲自处理家务,以身作则,崇尚节俭。他见到财物时,总是想到是否符合道义,从不轻易接受。钟会多次被赏赐大量钱财,但他都主动上交公家,自己从不留下。他在五十九岁时,于甘露二年二月突然患病去世。在他下葬前,皇帝特地下令,让大将军高都侯为他提供丰厚的丧葬用品,并且丧葬所需一切费用均由国家承担。

当时有人讨论钟会的葬礼,认为公侯的配偶应有不同的称谓。根据《春秋》的礼制,应尊重典礼,不能将所有女性家属统称为“妾”。于是决定称钟会为“成侯命妇”。他的葬礼按照古代礼制进行,体现了对他的尊重。钟会的母亲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智慧和远见,对钟会的成长和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品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为钟会日后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起初,东吴的大将全琮是孙权的姻亲重臣。全琮的儿子全怿、孙静,以及他的侄子全端、全翩、全缉等人都带着兵来救诸葛诞。全怿的侄子全辉、全仪留在建业,和家里人闹矛盾,还带着母亲以及几十户部曲一起渡过长江,投降了司马文王(司马昭)。钟会献计,秘密伪造全辉、全仪的书信,让他们的亲信带入城中交给全怿等人。信中说东吴对全怿等人未能解寿春之围十分愤怒,打算诛杀诸将的家属,所以他们才投降魏国。全怿等人十分恐惧,于是带着所部打开东城门投降,都得到了封赏。从此城中人心大乱。寿春被攻破,钟会的计策功不可没,他受到的宠信日益深厚,当时的人们把他比作张良(字子房)。班师回朝后,钟会被提拔为太仆,但他坚决推辞不就任。他以中郎的身份在大将军府掌管记室事务,成为司马昭的心腹。因参与平定诸葛诞之功,他被进爵为陈侯,但多次辞让不受。皇帝下诏说:“钟会主管军事,参与谋划,料敌制胜,有谋略之功。但他谦让辞让,态度诚恳,多次推辞,心意坚决。古人尚且重视不居功的品德,准许他的请求,成全他的美名。”之后,钟会被任命为司隶校尉。虽然他属于外朝官员,但朝廷的政事得失、世间的取舍,他都参与其中。嵇康等人的被杀,都有钟会的谋划。

司马文王认为蜀国大将姜维多次侵扰边境,料想蜀国地域狭小,百姓疲惫,财力物力都已耗尽,于是打算大举伐蜀。钟会也认为蜀国可取,提前与司马文王共同筹划地形,分析形势。景元三年(公元262年)冬天,钟会被任命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司马文王命令青州、徐州、兖州、豫州、荆州、扬州等州制作船只,并让唐咨建造能在海上航行的大船,表面上是为了伐吴做准备。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秋天,朝廷下诏让邓艾、诸葛绪各统领三万多人,邓艾赶赴甘松、沓中牵制姜维,诸葛绪赶赴武街、桥头切断姜维的退路。钟会统领十万大军,分别从斜谷、骆谷进发。他先命令牙门将许仪在前面修路,自己在后面跟进。结果桥面有洞,马匹陷入,钟会下令将许仪斩首。许仪是许褚(曹操时期的猛将)的儿子,对王室有功,但钟会毫不宽恕。各军闻讯,无不震惊恐惧。蜀国命令各城不得出战,全部撤退到汉城、乐城防守。魏兴太守刘钦赶赴子午谷,各路大军齐头并进,抵达汉中。蜀国监军王含驻守乐城,护军蒋斌驻守汉城,各率五千兵力。钟会派护军荀恺、前将军李辅各带一万人,荀恺围攻汉城,李辅围攻乐城。钟会径直前往,从阳安口出发,派人祭拜诸葛亮之墓,又派护军胡烈等人先行,攻破关城,夺取了库藏和积谷。姜维从沓中返回,到达阴平,集结士兵,准备赶赴关城。还未到达,听说关城已破,便撤退到白水,与蜀将张翼、廖化等人会合,共同据守剑阁抵御钟会。钟会发布檄文给蜀国的将吏士民,内容如下:

从前汉朝衰败,天下分崩离析,百姓的生命几乎灭绝。太祖武皇帝(曹操)神武圣明,平定混乱,拯救了将要坠亡的国家,创建了我大魏。高祖文皇帝(曹丕)顺应天命,继承帝位。烈祖明皇帝(曹叡)继承先辈的光辉,拓展宏伟的基业。然而,在江山之外,仍有不同的政治和风俗,许多百姓未能接受王化,这是三位先祖遗留的憾事。如今主上圣德广被,继承前业,宰辅忠诚肃敬,为王室辛勤操劳,施政仁爱,万邦和睦。向蛮夷施德,远方的肃慎也来进贡。可悲的是巴蜀之地,百姓独为叛民,仍劳役不止。因此,主上命令六军,执行天罚。征西、雍州、镇西等军,分五路并进。古时行军以仁为本,以义治理。王者之师,有征无战。所以虞舜用歌舞感化有苗,周武王有散财、发粮、表彰贤人的美德。如今镇西将军我奉命统帅大军,希望能广施教化,拯救百姓,不是为了穷兵黩武,满足一时的政治需求。在此简要说明安危要点,望诸君敬听话言。

益州先主刘备,那可是世间少有的英才。他早先在北方起兵,却在冀州、徐州一带屡遭挫折,命运一度掌握在袁绍、吕布等人手中。后来,太祖曹操救了他,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但刘备后来还是背弃了曹操,转而和诸葛亮谋划夺取秦川,姜维也多次出兵陇右,侵扰我们的边境,让氐、羌等族不得安宁。当时我们魏国也是多事之秋,无暇进行大规模征伐。

如今,边境早已安定,国内也风平浪静。我们积蓄力量,等待时机,集中兵力对蜀。可蜀国呢?就那么一州之地,兵力分散,到处设防,哪能抵挡得了我们魏国的精锐之师?再说,过去在段谷、侯和的那些失败,让蜀军士气低落,他们哪还能对抗得了我们?这几年来,蜀国就没消停过,百姓疲惫不堪,哪能和我们魏国的子民相比?

想当年,蜀相张鲁被秦国擒获,公孙述被汉朝枭首。这天下九州的险要之地,哪能永远属于一个姓氏?这些往事,想必各位也都耳熟能详。

真正聪明的人,能在危险还没成形时就预见它;真正有智慧的人,能在祸患还没萌芽时就规避它。这就好比微子离开商朝,成了周朝的座上宾;陈平背弃项羽,转而为汉朝立下大功。谁愿意整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明知道有毒却还要喝下去,为了那点俸禄而不知变通?

如今我们大魏,施恩如天,宰辅宽宏大量,先施恩惠,后用惩罚;爱惜生命,厌恶杀戮。就说以前吴国的孙壹,带着人马投降我们,立马被封高官厚禄,待遇优厚。还有文钦、唐咨,本来是我们的大敌,背叛君主,仇视我们,后来不也投降了?唐咨被我们抓住后,儿子又投降了,照样做了将军,封了侯,还参与国家大事。孙壹他们走投无路时来投降,我们尚且如此优待,何况是巴蜀那些有见识、能见机行事的贤才呢?

要是真能好好反省成败得失,毅然决然地转变方向,效仿微子、陈平的榜样,那福分就能和古人一样流芳百世。百姓们也能安居乐业,种地的不用换田,做生意的不用换铺子,远离了那种如累卵般危险的日子,过上永远安稳幸福的生活,这不是很好吗?

但如果还想着得过且过,执迷不悟,那我们大军一到,玉石俱焚,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所以,还是好好权衡利弊,自己找条后路吧。这些话要广而告之,让大家都听听。

邓艾在追击姜维到阴平后,精心挑选了一批精锐部队。他计划从汉德阳出发,途经江由、左儋道,直奔绵竹,进而快速向成都进发,与诸葛绪一同行动。然而,诸葛绪原本接到的命令是截击姜维,他认为向西行进不在诏令范围内。于是,他决定进军白水与钟会会合。钟会随后派遣将军田章等人从剑阁西出发,直接前往江由。在距离目的地不到一百里的地方,田章的部队遭遇并击败了蜀军的三校伏兵。邓艾闻讯后,命令田章作为先锋,继续向前进发。钟会与诸葛绪的大军则一同向剑阁进发。钟会为了独掌军权,暗中奏报诸葛绪畏缩不前,导致诸葛绪被召回。这样一来,所有军队都归钟会指挥。

钟会随后进攻剑阁,但未能攻克,只能撤退。蜀军则据险坚守。与此同时,邓艾成功抵达绵竹,与诸葛瞻展开激战并将其斩杀。姜维等人听闻诸葛瞻战败后,率领部队向东撤退,进入巴地。钟会趁机进军至涪县,并派遣胡烈、田续、庞会等人追击姜维。邓艾则继续向成都进军,刘禅向邓艾投降,并派人命令姜维等人向钟会投降。姜维到达广汉郪县后,命令士兵放下武器,将符节交给胡烈,随后向东前往钟会处投降。

钟会在奏报中详细描述了战况,称姜维、张翼、廖化、董厥等率四五万大军,兵甲鲜明,绵延数百里。他派遣众将分兵把守要道,断绝蜀军退路。他手书诏令,向姜维等人展示投降的生路。最终,蜀军走投无路,纷纷投降。钟会引用古代帝王的仁义之师,强调魏军的胜利是“有征无战”的体现。他提到自己宣扬魏国的恩德,恢复蜀地的社稷,安抚百姓,减免赋税徭役,以德礼教化百姓,改变了当地的风俗。百姓安居乐业,对魏国的统治感到满意。

钟会严禁士兵掳掠,虚心接纳蜀国官员,与姜维等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世语》中记载,夏侯霸投奔蜀国后,蜀国朝臣询问他对司马懿的看法。夏侯霸认为,司马懿正致力于巩固自己的地位,暂时无暇顾及对外征伐。但钟会虽年轻却极具才华,将来会成为吴、蜀的心腹大患,不过这样的人才并非普通人能够驾驭。十五年后,钟会果然灭蜀。

《汉晋春秋》也有类似记载,夏侯霸投降蜀国后,姜维曾询问他对司马懿的看法。夏侯霸表示,司马懿正忙于巩固自己的地位,暂时不会对外用兵。但他提到钟会虽年轻,却是个难得的人才,将来会成为吴、蜀的大患。不过,只有非常之人方能驾驭他。十五年后,钟会果然灭蜀。

公元263年12月,朝廷下诏表彰钟会,称他所向披靡,谋略无遗,战功卓着。平定西夏,边境安宁。晋升他为司徒,进封县侯,食邑增加到一万户,两个儿子被封为亭侯,各食邑一千户。

钟会内心怀有异志,趁邓艾奉命专断行事之际,秘密上奏邓艾有反叛迹象。据《世语》记载,钟会擅长模仿他人笔迹,他在剑阁截获邓艾上报朝廷的奏章,篡改内容,使其言辞傲慢不逊。同时,他还伪造司马昭的回信,以加深邓艾的疑虑。

随后,朝廷下达诏令,用囚车召回邓艾。司马昭担心邓艾可能不服从命令,便命令钟会和监军卫瓘一同进军成都。卫瓘先行,手持司马昭的令符,向邓艾的军队传达命令。邓艾的士兵纷纷放下武器,邓艾本人也被逮捕并关入囚车。

钟会最忌惮的就是邓艾,邓艾被捕后,钟会迅速接管了军队,威震西土。他自认为功名盖世,不再甘居人下,加之麾下猛将精兵在握,便密谋反叛。他计划让姜维等蜀将率军出斜谷,自己亲率大军随后跟进。抵达长安后,命骑兵走陆路,步兵沿渭水入黄河,预计五日可达孟津,与骑兵会师洛阳,企图一举平定天下。

钟会收到司马昭的信函,信中称:“担心邓艾不服从征召,已派遣中护军贾充率一万步骑进驻斜谷,屯于乐城。我亲率十万大军驻扎长安,与你会面在即。”钟会看后,惊呼着对亲信说:“司马昭只让我抓捕邓艾,却没想到我竟能独自掌控大局。如今他大动干戈,必是察觉了我的异心。我必须迅速行动。若成功,可得天下;若不成,退保蜀汉,至少也能做刘备那样的人。自从淮南之战以来,我的谋划无一失手,这天下人尽皆知。难道我还能乖乖回去吗?”

正元五年(公元264年)正月十五日,钟会抵达成都。次日,他邀请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官员及蜀国旧官,在蜀朝堂为太后发丧。他伪造太后遗诏,宣称要起兵废黜司马昭,并将遗诏展示给在场众人。随后,他让亲信代替原将领统领军队,将受邀的群官全部软禁在益州诸曹屋中,严密看守。

钟会帐下都督丘建原本隶属于胡烈,因胡烈推荐而被司马昭赏识,后被钟会请来随身侍奉,深受钟会信任。丘建怜悯胡烈独自被囚,便向钟会请求允许胡烈放出一名亲兵取饮食。胡烈欺骗亲兵及写信给儿子说:“丘建密报消息,钟会已挖好大坑,准备了数千根白棒,打算召集外兵入城,赐予白帢,封为散将,然后依次用棒打死,投入坑中。”牙门亲兵纷纷传言,一夜之间传遍全城。

有人建议钟会:“可将牙门骑督以上尽数杀掉。”钟会犹豫不决。十八日正午,胡烈的士兵与胡烈之子擂鼓冲出门外,各路军队不约而同地鼓噪而出,无人指挥却争相奔赴城下。当时,钟会正在给姜维发放铠甲兵器,闻讯大惊,问姜维:“兵来似欲作恶,当如何应对?”姜维答:“唯有迎战。”钟会派遣士兵将所有被囚的牙门郡守全部杀死。城内的人共同举起重物顶住城门,门外士兵砍门不得入。片刻之后,士兵们架梯登城,或焚烧城屋,蚁附而上,箭如雨下。牙门、郡守纷纷沿屋逃出,与士兵会合。姜维率钟会左右拼死抵抗,亲手斩杀五六人。士兵们杀死姜维后,一拥而上,将钟会乱刀砍死。钟会时年四十岁,将士死者数百人。

晋诸公赞记载,胡烈之子名胡渊,字世元,是胡遵之孙。胡遵,安定人,因文武双全,历任藩镇要职,官至车骑将军。其子胡奋,字玄威,也曾担任过地方长官。胡遵之女是晋武帝的贵人,备受宠爱。太康年间,胡奋被任命为尚书仆射,加封镇军大将军、开府。胡遵之弟胡广,字宣祖,官至少府;胡烈,字玄武,曾任秦州刺史;胡岐,字玄嶷,官至并州刺史。胡广之子胡喜,曾任凉州刺史。胡渊年少时,字鹞鸱,时年十八岁。因杀死钟会救父,声名远扬。后来赵王司马伦篡位,三王举义,司马伦派胡渊与张泓率兵抵御齐王,多次击退齐军。成都之战胜利后,胡渊归降,后因故被处决。

起初,邓艾被任命为太尉,钟会被任命为司徒,两人均持节、都督诸军,但都未能正式接受任命便已身死。钟会的兄长钟毓于四年前冬季去世,但钟会竟毫不知情。钟会的侄子钟邕随他一同死去,而钟会所抚养的兄长的另一个儿子钟毅以及钟峻、钟随等人被关入狱中,本应被处决。司马昭上表天子,请求下诏宽恕钟峻等人,理由是钟峻的祖父钟繇在三朝之中位极人臣,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理应享受庙堂祭祀。其父钟毓,历任内外要职,政绩卓越。司马昭以楚国思虑子文之治、晋国存续赵氏之后为由,表示对钟峻等人的宽恕,特此赦免钟峻、钟随兄弟,保留其原有官爵,仅钟毅及钟邕之子伏法。有人称钟毓曾秘密上书司马昭,言钟会行事难测,不可委以重任,故司马昭宽宥钟峻等人。

起初,司马昭欲派遣钟会伐蜀。西曹属邵悌求见,谏言:“今遣钟会率十万之众伐蜀,愚以为钟会无重任在身,不如遣他人前往。”司马昭笑曰:“我岂能不知此?蜀为天下大患,致百姓不得安宁。今伐蜀易如反掌,然众人皆以为不可。今遣钟会伐蜀,必能灭蜀。灭蜀之后,若如你所虑,当如何?败军之将不可言勇,亡国之臣亦不可图存,因心胆已丧。蜀既破,则遗民震恐,不足图谋;我军将士思归,不愿同流。若钟会作恶,只自灭族耳。你不必忧此,亦勿使他人闻之。”待钟会上书弹劾邓艾谋反,司马昭欲西行,邵悌复言:“钟会所统之兵,五倍于邓艾,可令钟会擒邓艾,不必陛下亲临。”司马昭曰:“你忘却前言?今遣钟会伐蜀,若其有异心,我当何为?但我以信义待人,人不可负我。我既遣钟会,便当信之。贾护军曾问我:‘疑钟会否?’我答:‘今遣卿行,岂可复疑卿?’贾亦无言以对。我至长安,自可明了。”大军抵达长安,钟会果然已死,尽如司马昭所料。

据《咸熙元年百官名》记载:邵悌,字元伯,阳平人。《汉晋春秋》记载,司马昭闻钟会功曹向雄私葬钟会,召其责备:“往者王经之死,你在东市哭之,我未加罪。今钟会谋反,你又私葬,若再宽容,王法何在?”向雄曰:“先王掩骼埋胔,仁流朽骨,何必先论功罪而后收葬?今钟会既伏诛,法已备。我感其义而葬之,教亦不缺。法立于上,教弘于下,以此训物,足矣!何必使我背死违生,以立于时?殿下雠对枯骨,弃之荒野,百岁之后,为仆役所笑,岂仁贤所为?”司马昭悦,与之宴谈而后遣之。习凿齿评价向雄:“向雄堪称勇赴义举之人,哭王经而感动市人,葬钟会而义动明主。其忠烈奋发,知死而往,非为求生。若王经、钟会尚存于世,遇此急难,岂有不赴之理?故观其奉死之心,可知其事生之情。其忠贞之节,足以令背义之士惭愧。司马昭加礼而遣,可谓明达。”

钟会与邓艾的故事,充满了权谋与智斗。两人皆为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谋略家,却因各自的野心和决策失误,最终落得悲剧下场。钟会的谋反,源于其对权力的极度渴望和对自身功绩的过度自信。他试图通过控制姜维和蜀军,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然而,他的计划过于仓促,部下人心不稳,最终导致兵变,自己也死于乱军之中。而邓艾,虽在军事上有卓越成就,却因性格刚愎自用,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最终被钟会陷害,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

司马昭在处理钟会和邓艾的问题上,展现了其政治智慧和权谋手段。他深知钟会的野心,却仍给予信任,以观其变。对于邓艾,他则在关键时刻果断出手,防止其可能的反叛。同时,司马昭对钟峻等人的宽恕,体现了其仁义之治,既维护了钟繇、钟毓等忠臣的家族声誉,也稳定了局势,避免了因株连过多而引发的动荡。

这段历史,不仅是三国时期权力斗争的缩影,也是对个人野心与国家大义之间冲突的深刻反映。钟会和邓艾的命运,警示后人,权谋之下,个人的私欲往往会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而司马昭的处理方式,则体现了政治家在面对复杂局势时的冷静与果断。

钟会曾经提出过一个理论:《易经》中没有互体(一种解释经文的方法),也没有才性同异(才能和本性相同或不同)。在他死后,人们在他的家中发现了二十篇名为《道论》的书籍,实际上这些书属于刑名家(以刑名之术为理论核心的学派)的着作,文风很像钟会的作品。当年,钟会在二十岁时就与山阳人王弼齐名。王弼喜欢讨论儒家和道家的学说,辞才出众,辩论能力极强。他曾经为《易经》和《老子》作注解,后来成为尚书郎(一种官职),却在二十多岁时就去世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貌美继室摆烂后,禁欲权臣他慌了我见过很多神豪,他们都叫我神豪嫌我累赘分家,哥嫂肠子都悔青了不从圣三国之袁术家臣跪在老婆女儿坟墓前哭,重生八三明星前女友报复我福妻嫁到真千金修仙内卷回归后飒爆了员工比老板还有钱上门女婿叶辰读心救全家,我拿稳神棍人设修仙界的捡尸人给勇者们添麻烦的勇者都摆烂了,谁还管那贞节牌坊还没穿越,我就有神级资质了?网游:神级刺客,我即是暗影!娱乐:让他当明星,他只想摆烂乾坤塔校花的贴身高手
经典收藏王爷深藏,妃不露我爹是奸臣炮灰"攻"养成系统三国:季汉大都督,有妻蔡琰凰啼山河走进唐朝我们家的小静静称皇三国从救曹操老爹开始时势造英雄,君子当有龙蛇之变魏虎相父安心养老,和约阿斗去签制霸大宋之奸臣传回到大汉打天下穿越女频反派:手握十万大军的我笑疯了三国:签到三年,成为绝世战神我在汉末当后浪七煞侍魂大唐最强路人甲利刃无声
最近更新大秦帝师:狱中讲课,始皇跪求我治国英烈传奇你们夺嫡,我靠娇妻偷家赢麻了!从侯府废柴到一字并肩王三国:魂穿刘禅,工业经贸兴汉室退婚夜,我被公主捡尸了史上最强县令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大明:一次呼吸一两银,殖民全球!红楼:带着金钱系统逆袭书圣?诗仙?首辅?没错,都是我大明辽国公清宫秘史十二章新科状元的搞笑重生路2三国:我辅佐刘备再兴炎汉郑锦:我在南明的奋斗生涯大明国师,教朱棣治国,朱元璋来听墙根穿成少帝后我靠物理登基穿越之原始之路寒门状元路
白话三国志 诗韵拾梦人 - 白话三国志txt下载 - 白话三国志最新章节 - 白话三国志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