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昱,来吧!如今你们村子已经发展得这么好了,你当初的愿望也都实现了,是时候我们一起干一番大事业了!”
李昱却摇了摇头,他看向身边的许挽星,:“谢谢你们的好意,不过我不想去城里。李家村是我的根,这里有我熟悉的土地,有信任我的乡亲,还有我和挽星一起奋斗的心血。现在村里虽然富了,但还有很多事要做,比如要引进更先进的设备,要把咱们的农产品卖到更远的地方,比如要规划一下我们下一步发展的方向等等。”
他顿了顿,声音更坚定了:“我想扎根在这里,看着李家村一步步变得更好,看着这片土地长出更多的希望。挽星,你说对吗?”
许挽星笑着点头,握紧了李昱的手:“对,我们一起留在这里,守着这片田,守着这个家。”
这是生他们养育他们的地方,大学毕业以后回来建设家乡,看着家乡一点点的变化!看着村民们的笑容一点点地变多!看着大家对他们真心的拥护!许挽星感觉非常骄傲和自豪!
许挽星已经爱上了这份事业,她想要将自己的毕生精力都投入到里边!
跟这些淳朴的村民们待在一起她感觉整个人都焕发了新的活力。
舍友们看着他们相视而笑的样子,心里既羡慕又敬佩。
李昱从来都不是一个追求名利的人,他心里装着的,是这片土地,是这里的人。
真是让人敬佩的人。
国家的发展果然经历了高速腾飞时期,而李昱和许挽星也一直在不断努力,带着李家村的村民们不断发展。
1999年12月31日的李家村,红灯笼从村口老槐树一直挂到后山观景台,彩色灯带绕着别墅群的屋檐蜿蜒,把冬夜照得像白昼。李昱牵着儿子明宇的手,许挽星拎着刚炸好的糖糕,顺着人流往村广场走,路上遇见不少熟面孔。
开民宿的张婶正给游客递热姜茶,办咖啡馆的狗剩媳妇抱着孩子,笑着跟他们打招呼。
“昱哥,挽星姐,快来!舞台都搭好了!”村旅游公司的经理小跑过来,手里拿着节目单,“今晚有大学生艺术团的表演,都是咱村出去又回来的娃,还准备了篝火舞呢!”明宇眼睛一亮,挣脱李昱的手就往广场跑,许挽星笑着追上去,叮嘱他别跑太快。
广场中央的篝火已经点燃,噼啪作响的火焰映着满场笑脸。
舞台上,几个穿着校服的年轻人正在调试乐器,领头的是村东头老王家的孙子,去年刚从农业大学毕业,回村负责果园的新品种研发。
李昱看着他们,想起十几年前自己回村时的模样,忍不住跟身边的许挽星感慨:“当年咱俩是村里第一波考上大学的,现在村里光大学生就有四十多个,研究生也不少,还有很多人都愿意回来,真好。”
许挽星点点头,指着不远处一群围坐在一起的年轻人:“那几个是学旅游管理的,回来帮着优化景区路线;还有搞电商的,把咱村的罐头、编织品卖到了国外。”正说着,广场上突然响起倒计时声,游客和村民们一起举起手里的荧光棒,跟着喊:“十、九、八……”
零点的钟声敲响时,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李家村欢迎您”的巨型招牌。
明宇兴奋地蹦起来,村民们拉起手跳起舞,连外国游客都跟着节奏扭动。
李昱握紧许挽星的手,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富裕的家乡、归来的人才、满场的欢笑,这便是他们当年回村时,最想看到的未来。
千禧年之后,春风裹着梨花白漫过李家村,彩色沥青铺就的健康环道像条丝带,绕着连片的果园与青瓦白墙的别墅蜿蜒。
李昱踩着山地车在前头领路,车把上挂着的竹编篮晃悠着,里头装着刚从自家果园摘的草莓。许挽星坐在后座,双臂轻轻环着丈夫的腰。
十三岁李明宇自己踩着自行车。
“爸,你看那辆火车!上次来还没有呢!”明宇的声音混着风飘进李昱耳朵里,李昱脚下稍缓,侧头笑道:“这是上个月刚引进的观光线路,从村口游客中心直达后山窑洞民宿,省得游客爬山累。”
许挽星望着不远处挤满游客的采摘园回忆起当年:“我们当年哪能想到这些?我跟你爸当年大学毕业回咱们村时,这环道还是条坑洼的土路。”
环道旁的观景台上,几个金发碧眼的游客正举着相机拍照,镜头对准远处山坡上“中国最美乡村——李家村”的巨型石碑。
明宇指着那些游客,兴奋地说:“上周我们班同学还说他们周末也要来玩,英语老师说下学期组织秋游就带全班同学来我们村跟外国人直接对话学习英语呢。”
“这主意不错,直接跟外国人对话你们的口语会提升很快,你们班同学要来到时候可以带你们到我们家酒店去玩,给你们免费!想去哪里玩让你二柱叔叔安排。”
“哇!老爸,你太好了!”
“前面就到爷爷家了。”李昱放缓车速,指着不远处一栋带小院的别墅,院墙上爬满蔷薇,门口挂着的“李家农家乐”木牌擦得锃亮。
明宇立刻坐直身子,扯着许挽星的衣角:“奶奶说今天做了我爱吃的油糕!
车刚停在院门口,李妈就系着围裙迎了出来,手里还拿着块刚炸好的油糕:“明宇快吃,还热乎着呢!”
李明宇接过来咬了一大口,糖汁顺着嘴角往下流,李妈赶紧掏出纸巾给他擦嘴,嘴里念叨着:“慢点儿吃,没人跟你抢。”
李建国坐在院里的石桌旁,手里捧着个紫砂壶,见他们进来,赶紧起身挪椅子:“刚泡的明前茶,你们也尝尝。”
许挽星把草莓篮放在桌上,笑着说:“爸,这是今早刚摘的,您和妈尝尝鲜。”李建国捏起一颗草莓放进嘴里,眯着眼点头:“甜!比当年你俩刚开始种的反季草莓甜多了。”
李明宇嚼着油糕,好奇地问:“爷爷,当年爸妈种的草莓不好吃吗?”
李建国放下紫砂壶,手指敲了敲桌面,开始讲起旧事:“那时候哪有现在的品种好?你爸妈第一次种草莓,冬天在大棚里守着,夜里怕冻着,还烧煤炉取暖,结果煤烟子把草莓苗熏坏了一半。你爸当时蹲在大棚里,眼圈都红了,你奶奶偷偷哭了好几回,怕你们赔了钱过不下去。”
李妈在旁边补充:“可不是嘛!那时候你爸要去信用社贷款办罐头厂,你爷爷气得把烟袋锅子都摔了,说他瞎折腾,要打断他的腿!”
李明宇惊讶地看向李建国:“爷爷你还想打爸爸?”
李建国脸一红,赶紧端起紫砂壶喝茶,含糊地说:“小孩子家懂啥?那时候是担心他!我当时就知道,你爸脑子活,有闯劲,肯定能成!我给他签字他才能贷得出那笔钱!”
李昱在旁边笑着拆台:“爸,您这话可不对,当年我拿着贷款申请回家,您把申请往桌上一摔,说我要是敢贷,就跟我断绝关系。还追着我打!”
“有那回事吗?”李建国放下茶壶,梗着脖子反驳,“我那是激你!让你好好干,别辜负了信用社的信任!再说了,后来不是我去信用社给你担保的吗?要不是我,你能贷着钱?”
李妈忍不住笑:“老东西,现在倒会往自己脸上贴金了。当年是谁半夜睡不着,蹲在院里抽烟,说怕昱小子赔了钱,连媳妇都娶不起?”
院里的人都笑了起来,明宇笑得直揉肚子:“爷爷你真有意思!”
李建国瞪了他一眼,却也跟着笑了,他看着明宇,语重心长地说:“明宇啊,你可得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跟你爸妈一样有出息。你看你爸妈,把咱李家村从穷窝窝变成了金窝窝,现在全国都知道咱李家村,连外国人都来旅游,这多给咱老李家长脸!”
李妈也跟着点头:“是啊明宇,你爸妈当年吃了多少苦?搭大棚时手上全是茧子,办编织厂时天天跑县城找销路,连饭都顾不上吃。你现在条件这么好,可不能偷懒,要向你爸妈学习,将来也为咱村做贡献。”
李明宇放下手里的油糕,认真地点头:“奶奶我知道了!我以后要考上农业大学,跟爸妈一样种果树、搞养殖,还要把咱们村的旅游搞得更好,让更多人来玩!”
李昱和许挽星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欣慰。
当年他们回村时,只是想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如今,这份“让家乡变好”的心愿,已经传到了儿子心里。
午后的阳光透过院中的老槐树,洒下斑驳的光影。李建国翻看着以前的老照片给明宇讲过去的事:“你看这张,是1988年拍的,那时候你爸妈刚办起罐头厂,村里人才开始盖砖瓦房。你爸站在罐头厂门口,穿着件蓝夹克,笑得嘴都合不拢。”
明宇凑过去看,照片里的李昱还很年轻,头发乌黑,眼神明亮,许挽星站在他旁边,穿着碎花衬衫,手里抱着个纸箱,应该是刚装完罐头。
“那时候罐头厂只有五六个工人,都是村里的妇女,现在厂里都有两百多个工人了,还有专门的生产线。”许挽星轻声说,“当年最困难的时候,罐头卖不出去,你爸骑着摩托车,跑遍了周边的县城,磨破了三双鞋,才谈成第一个订单。”李昱摸了摸鼻子,笑着说:“那时候年轻,不怕累,就想着一定要把罐头厂办起来,让村里人都有活干、有钱赚。”
院门外传来汽车喇叭声,是村旅游公司的经理来送报表。李昱接过报表,扫了一眼,对许挽星说:“上个月游客量又增加了15%,民宿入住率达到了98%,比去年同期还好。”许挽星点点头:“下个月就是五一了,得提前准备好接待工作,让游客住得舒心、玩得开心。”
李明宇凑过来看报表上的数字,好奇地问:“爸妈,咱们村现在有多少游客啊?”李昱笑着说:“去年一年就有几百万人来旅游。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开民宿、办农家乐,有的还开了特产店,日子过得比城里还滋润。”
李妈在旁边补充:“可不是嘛!前几天你张婶还跟我说,她儿子在村里开了家咖啡馆,生意可好了,好多年轻人都去打卡。”
夕阳西下,余晖把李家村染成了金色。远处的观光小火车缓缓驶过,游客们的笑声传来,与村里的鸡鸣犬吠交织在一起。
李昱牵着许挽星的手,站在院门口望着眼前的景象,别墅错落有致,道路干净整洁,果园里硕果累累,游客们脸上满是笑容。
“没想到咱们真的做到了。”许挽星轻声说,眼里满是感慨。李昱握紧她的手,笑着说:“是咱们一起做到的。从搭第一个大棚开始,到办罐头厂、编织厂,再到搞旅游,每一步都离不开村里人的支持,也离不开你一直陪着我。”
李明宇跑过来,拉着他们的手:“爸妈,以后我也要跟你们一起,把咱们村建设得更好!”李昱蹲下身,摸了摸儿子的头:“好,以后就靠你们年轻人了。”
李建国夫妻站在门口,看着一家三口的身影,脸上满是笑容。晚风拂过,带来阵阵花香,李家村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