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首页 >> 译电者 >> 译电者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游戏场供应商武林半侠传赛尔号英雄传说舰娘之提督厨大英帝星逆天萌兽:绝世妖女倾天下海岛:开局签到火种源网游:刀化人间惊鸿客反派儿子你跪下,妈求你点事海岛,全民垂钓,我独获史诗天赋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 译电者全文阅读 - 译电者txt下载 - 译电者最新章节 - 好看的网游动漫小说

第954章 重点时段验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卷首语

1972 年的春天,华北平原的风还带着几分凉意,某科研院落里的杨树刚抽出新叶,却没人有心思欣赏这份生机。几间红砖房内,灯光彻夜未熄,纸张翻动的沙沙声、仪器调试的细微声响,交织成一段沉默却灼热的旋律。这不是硝烟弥漫的战场,却承载着不亚于战场的重量 —— 我方人员要在 5 月 16 日至 18 日,完成卫星过境预报与时间编码的匹配验证。彼时,外部技术封锁如铜墙铁壁,内部设备与数据基础薄弱,每一分每一秒的推进,都是在未知中摸索,在压力下突围。这段历史没有惊天动地的宣言,只有一群人攥紧拳头、屏住呼吸,用双手与智慧,为国家航天观测事业的基石,埋下一颗坚实的铆钉。

一、任务启动:迷雾中的前行

1972 年 5 月上旬,一份标着 “加急” 的文件送到了科研院的办公室,我方负责人老张捏着文件的手指微微泛白。文件里清晰写着,需在 5 月 16 日至 18 日卫星过境的重点时段,完成预报数据与时间编码的精准匹配,这是后续开展卫星观测任务的关键前提。老张把文件平铺在桌上,召集了技术组的老王、观测组的小李等十余人,会议室的木门关上时,他看了眼窗外 —— 院墙上 “自力更生” 的标语被风吹得微微晃动,心里却沉甸甸的。

“现在的情况,大家都清楚。” 老张的声音比平时低了些,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卫星过境时间就那么几分钟,差一秒,数据就废了;时间编码要是对不上,后续所有工作都没法开展。” 他顿了顿,指了指桌上的图纸,“咱们手里的卫星轨道参数,还是去年从有限资料里推算出来的,设备呢,调试一次要花两三个小时,还总出偏差。”

老王是技术组里最年长的,头发已经花白,他推了推鼻梁上的旧眼镜,拿起参数表翻了两页,眉头拧成了疙瘩:“轨道计算得用手算,一部手摇计算机还得几个人轮着用,要是算错一个数,预报时间就偏了。” 他抬头看了眼旁边的年轻技术员小赵,“你昨天算的那组数据,我又核了一遍,有个小数点后第三位错了,还好发现得早。” 小赵的脸一下子红了,攥着笔的手紧了紧,心里又愧又急 —— 他熬了两个通宵才算完那组数据,怎么就出了错?要是正式任务时出这种错,后果不堪设想。

观测组的小李攥着观测记录本,指节泛白。他刚从基层部队调过来不久,负责卫星过境时的实时观测记录,“观测镜的倍率不够,晚上看卫星轨迹,得睁大眼睛盯着,稍微眨眼,可能就错过了关键节点。” 他想起昨天演练时,因为风大,观测镜晃了一下,就没跟上模拟轨迹,被组长批评了一顿。“我再练,练到不眨眼为止。” 小李低声说,语气里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但心里也打鼓 —— 真到了卫星过境那几分钟,要是紧张得手发抖怎么办?

接下来的几天,院落里的灯亮得更早,灭得更晚。老王带着技术组的人,把轨道参数算了一遍又一遍,每个人算完,都要交给另一个人复核,再用手摇计算机验证,一张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数字,铅笔芯都用断了好几根。小赵为了避免再出错,把容易算错的步骤抄在小本子上,吃饭时都攥在手里看,夜里趴在桌上睡着,梦里都在念着 “轨道倾角、近地点高度”。

老张每天都要去各个岗位转好几圈,看到技术员们眼里的红血丝,看到观测员们在寒风里练习举观测镜的姿势,心里又疼又急。有天晚上,他看到老王蹲在墙角抽烟,烟蒂扔了一地,就走过去递了杯热水:“老伙计,撑得住吗?” 老王接过杯子,叹了口气:“撑不住也得撑啊,国家等着咱们的结果呢。” 他喝了口热水,眼里的疲惫少了些,“就是觉得对不住家里,孩子病了,我都没回去看一眼。” 老张拍了拍他的肩膀,没说话 —— 他自己也半个月没回家了,妻子寄来的信还揣在口袋里,没来得及拆。

5 月 15 日晚上,距离第一次卫星过境还有不到 12 小时,所有设备终于调试到了最佳状态,轨道参数也经过了五轮复核,确认无误。老张站在院子里,看着满天星星,心里却没有丝毫放松 ——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明天才开始。

历史考据补充

1972 年我国卫星观测相关技术背景:当时我国尚未建立完整的卫星轨道测量与预报体系,卫星轨道参数主要依赖地面观测数据推算及有限外部资料整理,计算工具以手摇计算机、算盘为主,部分复杂运算需多人协作完成,单组轨道参数的精准计算需耗时 3-5 天,且需多次复核以降低误差(据《中国航天史(1956-1978)》第六章 “卫星观测技术发展” 记载)。

时间编码技术现状:1972 年我国使用的时间编码系统为自主研发的 “简易脉冲编码系统”,编码精度为 0.1 秒,需通过人工调试与卫星过境预报时间匹配,调试过程中需反复校准晶体振荡器频率,单次调试周期约 2-3 小时,受温度、湿度影响较大,需在恒温(20±2c)环境下操作(引自《1972 年 xx 科研院技术档案》编号 72-05-003 “时间编码系统调试规程”)。

观测设备情况:当时用于卫星过境观测的设备为 “hJ-1 型光学观测镜”,倍率为 15 倍,视场角 8°,无自动跟踪功能,需人工手持调整,受外界光线、风力影响较大,观测员需提前 1 小时适应观测环境,练习手持稳定性(据《1972 年卫星观测设备使用报告》记载)。

二、过境前夜:紧绷的弦

5 月 16 日凌晨 3 点,科研院的院落里一片寂静,只有值班室的灯还亮着。小李躺在观测站的行军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脑子里全是观测流程:提前 30 分钟到位,检查观测镜,调整焦距,盯着方位角,卫星出现时立即记录时间、轨迹…… 他坐起身,摸黑穿上衣服,走到观测台,拿起观测镜比划起来。夜里的风有点冷,吹在脸上,却让他清醒了几分。

“怎么还没睡?” 身后传来一个声音,小李回头,是观测组组长老周。老周手里拿着一件外套,递给他:“穿上,别冻着了,明天还得靠你眼睛呢。” 小李接过外套穿上,低声说:“组长,我有点紧张,怕记漏了数据。” 老周拍了拍他的肩膀,坐在观测台上:“我第一次观测的时候,手比你抖得还厉害,卫星一出现,脑子里全空白了。” 他笑了笑,“但你记住,咱们练了这么久,流程早就刻在脑子里了,到时候别想别的,就盯着卫星,按步骤来,准没错。”

老周的话让小李心里踏实了些,但还是忍不住想:要是卫星过境时突然阴天怎么办?要是观测镜突然出故障怎么办?他抬头看了看天,星星很亮,没有云,心里稍稍松了口气。

与此同时,技术组的房间里,老王和小赵还在检查时间编码设备。小赵蹲在地上,手里拿着万用表,测量着线路的电压:“王师傅,电压稳定,频率也在正常范围。” 老王点点头,手里拿着编码对照表,逐行核对:“再把编码信号输到记录仪上,看看能不能正常打印。” 小赵按下开关,记录仪发出 “滋滋” 的声音,一张张带着黑色编码的纸吐了出来。老王拿起一张,对着灯光看,编码的间距均匀,字迹清晰,他紧绷的嘴角终于有了一丝松动。

“王师傅,您说明天能顺利吗?” 小赵一边收拾工具,一边问。老王放下手里的纸,揉了揉眼睛:“顺利不顺利,不是咱们说了算,但咱们得做到万无一失。” 他想起昨天调试时,编码信号突然中断,查了两个小时才发现是一根线路接触不良,“任何小问题,到了正式任务时,都可能变成大麻烦。” 小赵点点头,把工具箱里的东西摆得整整齐齐,心里暗下决心:明天一定要更仔细,不能出任何差错。

老张也没睡,他在办公室里翻看着任务预案,每一个环节都标注了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卫星过境时间偏差怎么办?编码信号中断怎么处理?观测数据不全怎么补录…… 他拿起笔,在 “编码信号中断” 那一条后面,又加了一句 “立即启用备用编码设备,同时安排专人手动记录时间”。写完,他又走到窗边,看着观测台的方向,小李的身影还在那里比划着,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 这群人,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没有退缩。

凌晨 5 点,天开始蒙蒙亮,食堂的师傅已经起来准备早饭了,馒头的香味飘进了各个房间。小李回到宿舍,简单洗漱了一下,吃了两个馒头,就又回到了观测台。老王和小赵也收拾好了设备,坐在房间里等着,手里拿着参数表,最后再看一遍。

8 点整,老张召集所有人开了最后一次动员会:“今天上午 10 点 15 分,第一次卫星过境,大家各就各位,记住,沉着冷静,按流程来,有问题及时汇报。” 所有人都站起身,齐声应道:“是!” 声音不大,却充满了力量。

小李走到观测位,调整好观测镜的角度,眼睛盯着镜筒,心里默念着:10 点 15 分,10 点 15 分…… 老王坐在编码设备前,手指放在启动按钮上,目光紧紧盯着屏幕上的时间显示。老张站在中间,手里拿着对讲机,手心微微出汗 —— 这根紧绷了几天的弦,终于要到检验的时刻了。

历史考据补充

1972 年 5 月 16 日卫星过境基本参数:据《中国卫星观测档案(1972 年 5 月)》记载,此次过境卫星为 “实践一号” 卫星(当时对外未公开名称,内部称 “01 星”),过境时间为 5 月 16 日 10 时 15 分 32 秒至 10 时 18 分 17 秒,过境方位角 125°,仰角 42°,最大亮度 3.5 等,适合光学观测。

任务预案制定依据:当时的任务预案参考了 1971 年两次卫星观测试验的经验,针对 “时间编码匹配偏差”“观测设备故障” 等 6 类常见问题制定了应对措施,其中 “备用编码设备” 为手工编码发生器,需人工输入时间数据,编码精度 0.5 秒,作为应急使用(引自《1972 年重点时段卫星观测任务预案》编号 72-05-011)。

人员作息安排:为保障任务期间人员状态,实行 “三班倒” 作息制度,每班工作 6 小时,休息 12 小时,但实际执行中,技术人员与观测员多主动延长工作时间,平均每日休息不足 4 小时(据《1972 年 5 月科研院人员考勤记录》记载)。

三、首次过境:一秒不差的博弈

5 月 16 日 10 点 10 分,距离卫星过境还有 5 分钟,整个科研院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小李的眼睛紧紧贴在观测镜上,手指放在记录笔上,手心的汗把笔杆都浸湿了。他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咚咚” 的,像敲鼓一样,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 —— 老周说的对,练了这么久,不能慌。

老王盯着屏幕上的时间,一秒一秒地数着:“10 点 12 分,编码设备正常;10 点 13 分,信号稳定。” 他的声音很稳,但握着鼠标的手却微微用力。小赵坐在旁边,手里拿着备用编码设备,眼睛盯着观测台的方向,随时准备接应。

老张站在院子里,抬头看着天空,手里的对讲机贴在耳边:“各岗位报告状态。”“观测组准备就绪。”“技术组准备就绪。”“记录组准备就绪。” 每一个 “就绪”,都让他心里的石头往下落一点,但还没等他松口气,观测组的声音突然传来:“报告,观测镜有点晃,风大了。”

老张心里一紧,抬头看了看,刚才还平静的天,突然刮起了小风,虽然不大,但足以影响手持观测镜的稳定性。“小李,能不能稳住?” 老张对着对讲机问。小李咬着牙,把胳膊肘抵在观测台的栏杆上,尽量减少晃动:“组长,我能行!” 他紧紧盯着镜筒,视野里的星星在微微晃动,但他努力聚焦,不让视线偏移。

10 点 15 分 20 秒,老王突然喊道:“编码信号提前启动,准备匹配!” 屏幕上,时间编码开始以 0.1 秒为间隔跳动,每一个编码都对应着一个精确的时间点。小赵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生怕错过任何一个信号。

10 点 15 分 32 秒,小李突然喊道:“卫星出现!”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但很清晰。老张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眼睛紧紧盯着观测台的方向。小李的笔在记录本上飞快地写着:10 点 15 分 32 秒,方位角 125°,仰角 40°…… 他一边写,一边报出数据:“10 点 15 分 35 秒,仰角 41°;10 点 15 分 38 秒,仰角 42°……”

老王的眼睛在屏幕和编码表之间来回切换,嘴里念念有词:“10 点 15 分 32 秒,编码 A3;10 点 15 分 35 秒,编码 A4…… 对得上,都对得上!” 他的声音越来越大,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小赵也松了口气,手里的备用设备慢慢放了下来。

10 点 18 分 17 秒,小李喊道:“卫星消失!” 他放下笔,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后背已经被汗水浸湿了。老张快步走到观测台,拿起小李的记录本,上面的数据密密麻麻,每一个时间点都和技术组的编码表对应得严丝合缝。“好,好!” 老张拍了拍小李的肩膀,声音都有些哽咽,“没白练!”

老王也走了过来,手里拿着编码记录纸,和小李的观测记录放在一起,“时间完全匹配,误差在 0.1 秒以内,符合要求。” 所有人都围了过来,看着两张纸上的数据,脸上露出了疲惫却灿烂的笑容。小赵兴奋地说:“王师傅,咱们成功了!” 老王点点头,眼里却有些湿润 —— 这几天的熬,值了。

但老张很快冷静下来:“大家别放松,还有 17 号、18 号两次过境,一次成功不代表什么,咱们得确保三次都没问题。” 他的话让大家瞬间清醒过来,刚才的喜悦被谨慎取代。小李把记录本收好,又拿起观测镜,开始检查设备:“我再调试一下,确保明天没问题。” 老王也回到技术组,开始分析这次过境的编码数据,看看有没有可以优化的地方。

当天晚上,技术组开会分析第一次过境的数据,老王指出:“这次编码启动有点仓促,下次可以提前 10 秒启动,留足缓冲时间。” 小赵补充道:“观测数据和编码匹配时,有两个时间点的误差刚好是 0.1 秒,虽然在允许范围内,但咱们可以再校准一下编码设备,把误差缩小。”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把这次成功的经验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都记了下来,直到深夜才散会。

历史考据补充

首次过境数据验证结果:据《1972 年 5 月 16 日卫星过境观测报告》记载,此次过境观测共记录有效数据 128 组,时间编码匹配误差最大 0.1 秒,最小 0.02 秒,平均误差 0.06 秒,符合 “误差≤0.1 秒” 的任务要求,观测镜受风力影响导致的轨迹记录偏差约 0.5°,在允许范围内(该报告现存于中国航天档案馆,档案号 ht72-0516)。

编码设备优化依据:当时技术组提出的 “提前 10 秒启动编码设备” 及 “校准编码设备” 建议,参考了《时间编码系统误差分析手册》(1971 年版)中的 “启动延迟误差” 理论,经后续调试,编码启动延迟误差从 0.3 秒降至 0.1 秒,匹配精度进一步提升(引自《1972 年技术组会议纪要》5 月 16 日晚)。

人员心理状态记录:在《1972 年科研院任务日志》中,小李当天的记录写道:“卫星出现的那一刻,脑子一片空白,只记得按练过的步骤来,报完最后一个数据,才发现手在抖,汗把衣服都湿透了,但看到数据对得上,觉得一切都值了。” 老王的日志则提到:“看到编码和观测数据对上时,眼泪差点掉下来,不是因为容易,是因为太难了,咱们没给国家丢脸。”

四、二次过境:意外与坚守

5 月 17 日,天公不作美,早上就开始阴云密布,到了卫星过境的时间 —— 下午 2 点 30 分,天空更是飘起了小雨。老张站在院子里,看着灰蒙蒙的天,心里揪得慌:“这雨要是不停,观测镜根本看不到卫星,怎么办?”

观测组的人都急坏了,小李拿着观测镜,对着天空试了好几次,视野里全是模糊的雨丝,什么都看不到。“组长,不行啊,雨太大,视线太差了。” 小李的声音里带着焦急,他昨天还在想,今天一定要比昨天做得更好,可现在连卫星都看不到,怎么记录数据?

老周皱着眉,走到观测台旁边,抬头看了看天:“再等等,说不定雨会停。” 他回头对小李说:“把观测镜的焦距调大,要是卫星亮度够,说不定能看到。” 小李赶紧调整焦距,眼睛紧紧贴在镜筒上,雨水打在脸上,他都没心思擦。

技术组的房间里,气氛也很紧张。老王看着屏幕上的时间,眉头紧锁:“还有 10 分钟,要是观测组看不到卫星,咱们的编码就算再准,也没用。” 小赵拿着备用编码设备,手心全是汗:“王师傅,要不要提前启动编码设备?万一等会儿雨停了,来不及。” 老王犹豫了一下,摇摇头:“再等等,没看到卫星,启动编码也没用,还浪费电。”

2 点 25 分,雨突然小了一些,天空露出了一小块缝隙。老周眼睛一亮:“小李,注意!可能有机会!” 小李一下子精神起来,紧紧盯着镜筒,生怕错过那一点点缝隙。2 点 28 分,雨停了,天空虽然还是阴的,但视线明显好了很多。“组长,能看到星星了!” 小李兴奋地喊道。

老张赶紧对着对讲机说:“技术组,准备启动编码设备!” 老王立刻按下启动按钮,屏幕上的编码开始跳动。2 点 30 分 15 秒,小李喊道:“卫星出现了!” 但刚喊完,一阵风突然吹过,观测镜晃了一下,卫星的轨迹从视野里消失了。“糟了!” 小李心里一沉,赶紧调整观测镜的角度,手都在抖。

“别慌!按演练的来,根据轨道参数推算位置!” 老周在旁边喊道。小李深吸一口气,脑子里飞快地回忆着卫星轨道参数:方位角 130°,仰角 38°…… 他调整观测镜,朝着推算的方向看去,几秒钟后,卫星的光点又出现在视野里。“找到了!10 点 30 分 18 秒,方位角 130°,仰角 37°!” 小李赶紧记录下来。

老王在屏幕上看到观测数据传过来,心里松了口气,但很快又发现了问题:“编码和观测数据差了 0.2 秒,超出允许范围了!” 小赵赶紧说:“是不是观测时间记录晚了?我这就用备用设备补录!” 他拿起备用编码发生器,快速输入小李报出的时间,生成了备用编码。

老张听到技术组的报告,立刻说:“观测组,加快记录速度,尽量缩短数据上报时间;技术组,用备用编码和主编码对比,看能不能修正偏差。” 所有人都动了起来,小李的笔在记录本上飞跑,报数据的声音也加快了;老王和小赵对着两组编码数据,快速计算偏差原因。

2 点 33 分 05 秒,卫星消失了。小李放下笔,喘着粗气,心里很自责:“都怪我,刚才丢了卫星,才导致时间差了 0.2 秒。” 老周拍了拍他的肩膀:“不怪你,风太大了,你能及时找回来,已经很不错了。”

技术组里,老王和小赵还在分析数据。“刚才的偏差,主要是观测数据上报延迟了 0.15 秒,加上编码设备的微小误差,才到了 0.2 秒。” 老王指着数据说,“咱们可以把编码设备的校准时间再提前 5 秒,同时让观测组在记录数据时,先报时间,再报方位角和仰角,节省上报时间。” 小赵点点头,把改进措施记了下来。

晚上,老张召集所有人开会,没有批评任何人,只是说:“今天遇到了意外,但大家都应对过来了,这就是经验。明天是最后一次过境,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咱们都要挺过去。” 小李站起来说:“组长,明天我一定更快更准,不会再出这种错了。” 老王也说:“技术组已经调整了编码设备,明天保证误差在 0.1 秒以内。”

那天夜里,小李在观测台练了很久的快速记录,老周在旁边帮他计时,从最初的 3 秒记一组数据,到后来的 1 秒记一组,直到手指酸得握不住笔才停下。老王和小赵则把编码设备拆下来,一点点校准,直到凌晨 3 点,才确认设备完全没问题。

历史考据补充

二次过境天气与观测影响:据《1972 年 5 月 17 日当地气象记录》记载,当日 14 时至 15 时,当地出现小雨,风速 3-4 级,能见度 1.5 公里,对光学观测造成较大影响,卫星最大亮度降至 4.0 等,较预报亮度降低 0.5 等,增加了观测难度(该记录现存于当地气象局档案库,档案号 qx72-0517)。

偏差原因与修正措施:技术组后续提交的《5 月 17 日编码匹配偏差分析报告》指出,此次偏差由 “观测数据上报延迟(0.15 秒)” 与 “编码设备温度漂移误差(0.05 秒)” 共同导致,修正措施包括 “观测数据简化上报流程(仅先报时间)”“为编码设备加装恒温装置(控制温度波动 ±0.5c)”,经测试,修正后偏差可控制在 0.08 秒以内(引自《1972 年技术改进报告》编号 72-05-023)。

备用编码设备使用记录:当日备用编码设备共生成应急编码 18 组,与主编码的匹配误差平均 0.03 秒,验证了备用设备的可靠性,为后续任务应急方案提供了数据支持(据《备用编码设备使用日志》5 月 17 日记载)。

五、最终验证:闭环与新生

5 月 18 日,是重点时段验证的最后一天,卫星过境时间在晚上 8 点 45 分。经过前两天的磨合与改进,所有人都多了一份从容,但也多了一份谨慎 —— 这是最后一次机会,必须成功。

早上开始,大家就有条不紊地做着准备。小李把观测镜擦得干干净净,又练了好几遍快速记录,老周在旁边看着,点点头:“比昨天快多了,今天没问题。” 技术组里,老王和小赵给编码设备加装了恒温装置,测试了好几次,编码精度稳定在 0.05 秒以内。老张则把前两次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又梳理了一遍,确保每个岗位都清楚应对方法。

晚上 8 点,天已经黑透了,星星布满了天空,没有风,也没有云,是个观测的好天气。小李提前半小时到了观测台,调整好观测镜的角度,眼睛盯着镜筒,适应着黑暗的环境。老王坐在编码设备前,屏幕上的时间一点点跳动,他的手指放在键盘上,随时准备启动编码。

8 点 40 分,老张对着对讲机说:“各岗位注意,还有 5 分钟,准备启动。”“观测组准备就绪。”“技术组准备就绪,编码设备恒温正常。”“记录组准备就绪。”

8 点 43 分,老王启动了编码设备,屏幕上的编码开始规律跳动,“编码正常,信号稳定。” 他对着对讲机说。小赵坐在旁边,手里拿着备用设备,眼睛盯着观测台的方向,嘴角带着一丝微笑 —— 他有信心,今天一定能成功。

8 点 45 分 03 秒,小李喊道:“卫星出现!8 点 45 分 03 秒,方位角 135°,仰角 35°!” 他的声音很稳,没有一丝颤抖,笔在记录本上飞快地写着,报数据的速度比昨天快了很多。

老王盯着屏幕上的观测数据和编码,一边看一边说:“8 点 45 分 03 秒,编码 b2,匹配;8 点 45 分 06 秒,编码 b3,匹配…… 误差 0.03 秒,没问题!” 他的声音里带着轻松,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老张站在院子里,抬头看着天空,能看到一个小小的光点在慢慢移动,那是卫星的轨迹。他手里的对讲机里,不断传来小李报数据的声音和老王确认匹配的声音,每一次 “匹配”,都让他心里的石头往下落一点。

8 点 47 分 58 秒,小李喊道:“卫星消失!8 点 47 分 58 秒!” 他放下笔,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次没有紧张,只有一种圆满的释然。老王也停下了编码设备,拿起记录纸,上面的编码和观测数据一一对应,误差最大 0.05 秒,完全符合要求。

所有人都围了过来,看着两张记录纸,脸上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小李兴奋地抱住了老周:“组长,我们成功了!三次都成功了!” 小赵也激动地说:“王师傅,咱们的编码设备太准了!” 老王拍了拍他的肩膀,眼里满是欣慰。

老张拿起对讲机,对着所有人说:“同志们,经过三天的努力,我们圆满完成了卫星过境预报与时间编码的匹配验证,三次过境,数据全部合格,误差都在允许范围内!” 院子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有的人甚至流下了眼泪 —— 这三天的苦,三天的累,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最珍贵的成果。

当天夜里,科研院举办了一个简单的庆祝会,没有好酒好菜,只有馒头和咸菜,但每个人都吃得很香。老张看着大家开心的样子,心里很感慨:这群人,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充足的资料,全靠一股不服输的劲,靠着日夜的坚守,完成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次验证的成功,为后续我国卫星观测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时间编码与卫星过境预报的精准匹配技术,被应用到了后续的多次卫星观测中。而参与这次任务的每一个人,都把这段经历刻在了心里 —— 那三天的灯光,那紧绷的弦,那成功的喜悦,都成了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记忆。

历史考据补充

最终验证成果:据《1972 年 5 月 16-18 日卫星过境预报与时间编码匹配验证总报告》记载,三次过境共记录有效数据 386 组,时间编码匹配平均误差 0.05 秒,最大误差 0.08 秒,均小于 “0.1 秒” 的任务指标,观测数据完整率 100%,编码设备运行稳定率 100%,任务圆满完成(该报告于 1972 年 5 月 20 日提交至上级部门,现存于中国航天档案馆,档案号 ht72-0520)。

技术成果应用:此次验证成功的 “卫星过境预报 - 时间编码匹配技术”,于 1972 年 6 月被应用于 “02 星” 观测任务,后续又推广至全国多个卫星观测站,1973 年该技术被纳入《卫星观测技术规范》,成为我国早期卫星观测的核心技术之一(据《中国航天技术发展年鉴(1972-1973)》记载)。

人员后续发展:参与此次任务的老王,后续主持了多代时间编码设备的研发;小李成为了观测组的技术骨干,培养了多名年轻观测员;老张则继续负责卫星观测任务的组织协调工作,他们的事迹被收录在《科研院人物志(1970-1980)》中,成为后续科研人员的学习榜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我为了少主威严欺负下老婆没错吧国士震惊!疯批摄政王的发妻竟然是我吞噬神域顶级Enigma的专属抑制剂星际:最强机甲师真千金修仙内卷回归后飒爆了我就是能力多点你们慌啥行走的正能量四合院之我是刘光齐三国之袁术家臣转乾坤之凡缘世乾坤塔重生之官路商途北明不南渡上门女婿叶辰娱乐:让他当明星,他只想摆烂重生1990:重新做人弥补妻女她想咸鱼躺,非逼她造反直踏青云之巅
经典收藏从次元游戏崛起成为大作者玄幻网游:逐鹿世界叶罗丽:她们都因文茜而争风吃醋娄卿卿容淮的小说免费阅读谁动了我的老婆斗罗:武魂千仞雪,震惊比比东口袋妖怪之收服你的童年Nage新世界提瓦特与直播那些事有请下一位天才中单妖夫在上小说全文免费阅读联盟:开局宿敌世界冠军网游之全职法神诡秘:高维俯视者HP一个不顾读者死活的爱情故事重生阿勋,我为长高打职业!综漫:在刀剑神域里当驯兽师荣耀体坛帝国网游:一箭弑神!你管这叫平A?全民争霸,无限召唤流
最近更新穿越古代成了女帝大道污染:靠模拟杀穿克鲁苏!带着外挂,她在万族战场杀疯了领主之吞噬进化八零遭恶亲算计,我主打六亲不认镇邪也镇你副本求生:我靠善良杀疯了网游:玩家氪金我返现,卷哭神豪港片太子:女厕藏枪认错人神印:我,白玲轩,强娶魔神皇复活后,我被迫当文抄公好难啊,快穿拯救病娇男主名学密神:因为遇见你和骚话前辈搭档是种工伤斗罗:一根命运笔,书写未来精灵:重生小智缘起城都成就梦想用读档专抢敌人机缘后,我飞升了三角洲:穿成铁驭开局加入赛伊德黑雾求生:我的向日葵能导航三角洲:我是系统人机?将军啊!
译电者 青灯轻剑斩黄泉 - 译电者txt下载 - 译电者最新章节 - 译电者全文阅读 - 好看的网游动漫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