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狂喜过后,一个更加现实、更加棘手的问题,摆在了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面前。
新罗,已然平定。逆首高挽伏诛,其势力烟消云散。金恩静的女王地位得以巩固。
那么,接下来呢?
大唐耗费钱粮,动用大军,帮助新罗平定内乱,难道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个感恩戴德、却依旧保持高度独立的藩属国吗?
自古以来,开疆拓土,将化外之地纳入王化,乃是每一位有为之君的最高追求。新罗虽小,却地处要冲,物产亦有可称道之处。如今其国内空虚,女王权威有待重建,正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可是,如何操作?
直接吞并?师出无名,必遭物议。新罗虽经叛乱,但其国祚传承有序,金氏王族仍有相当号召力,强行吞并,恐引起新罗民众激烈反抗,乃至周边高句丽、百济乃至更远方的倭国警惕,使大唐陷入不必要的边衅和道义困境。
依旧维持其藩属国地位?那此番劳师远征,损耗国力,意义似乎大打折扣。且一个完全独立的新罗,未来是否又会生出二心?羁縻之策,贵在有效掌控。
李世民陷入了沉思。他需要找到一个既能最大限度将新罗纳入大唐体系,又能名正言顺、避免后患的万全之策。
“传房玄龄、长孙无忌、魏征,即刻入宫议事。”李世民收敛笑容,沉声下令。此等大事,需与心腹重臣仔细斟酌。
……
不久,尚书左仆射、梁国公房玄龄,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以及侍中、郑国公魏征,三位帝国宰辅,应召匆匆来到两仪殿。
他们显然也已得知了新罗大捷的消息,脸上都带着喜色,但更多的是一种沉静的思索。他们知道,陛下紧急召见,绝非仅仅是为了分享胜利的喜悦。
“诸卿都看过卢国公的捷报了?”李世民示意三人坐下,开门见山。
“臣等恭贺陛下!天兵所向,叛逆荡平,此乃陛下威德所致,大唐之福!”三人齐声道贺。
李世民摆了摆手:“虚言不必多提。捷报可喜,然战后如何措置新罗,方是当务之急。朕召诸卿来,便是要议一议此事。”
他目光扫过三位重臣:“新罗金氏,向来恭顺,此番遭劫,朕心甚悯。然其国小力弱,屡生变乱,非长久之安。
大唐既已出手,便需有一劳永逸之策,使其永为屏藩,不再生乱。诸卿有何高见,但讲无妨。”
殿内沉默了片刻。三位大臣都在快速思考着皇帝的意图和可能的方案。
首先开口的是长孙无忌。他身为国舅,深得李世民信任,思维缜密,尤擅权衡利害。他微微欠身,道:
“陛下,臣以为,新罗之事,当以‘固本’为先。高挽虽平,然其党羽或有漏网,民间亦有余悸。当务之急,是助金恩静女王尽快稳定局势,恢复秩序。
可令卢国公暂留部分兵马,协助镇抚,同时,赏赐有功新罗将士,抚恤战乱百姓,示以大唐恩德。待其国内安定,再议长远之策不迟。眼下若操之过急,恐生变故。”
他的建议偏向稳妥,以巩固现有成果为主,避免激化矛盾。
魏征闻言,眉头微蹙,出言反驳道:“赵国公所言,虽是老成谋国之道,然臣以为,恰因此时新罗初定,人心思安,女王权威未固,正是我大唐确立章程、深化掌控之良机!若待其元气恢复,内部整合完毕,再想有所举措,恐难以下手,届时反受其掣肘。”
他顿了顿,继续道:“陛下,新罗虽称藩属,然其政令、兵权、赋税,皆自专之,与国何异?
此番平乱,我大唐出力甚巨,若仅得虚名,而无实利,非但无以犒赏将士,亦恐寒了后来者效忠之心。
臣非主张强行吞并,然亦不可使其依旧故我。当思一法,使其名虽为邦,实同内地!”
魏征的言辞一如既往的犀利,直指核心问题——如何将藩属国的“名”与“实”更好地掌控在大唐手中。
李世民微微颔首,不置可否,将目光投向一直沉默不语的房玄龄:“玄龄,依你之见呢?”
房玄龄抚须沉吟,缓缓道:“赵国公与郑国公所言,皆有道理。稳扎稳打,可免后患;顺势而为,可收实利。然臣思之,或可有一策,兼顾二者。”
“哦?快快道来!”李世民身体微微前倾。
“陛下,自古治理边疆蛮夷,有‘羁縻’之策。”房玄龄从容道,“其精髓在于‘因其俗而抚之’,‘置都督、刺史,皆得世袭’,给予其首领名号爵位,使其统辖本部,但需接受中央王朝的册封和领导,贡赋有常,兵马受调。”
他话锋一转:“然新罗与寻常部落不同,其立国已久,文明程度较高,若简单套用羁縻州府之制,恐其难以接受,亦显我大唐苛刻。臣以为,可在其原有国号、王室基础上,加以变革。”
“如何变革?”长孙无忌和魏征都看了过来。
“可保留‘新罗’之名,亦承认金恩静女王之位,”房玄龄字斟句酌,“然,需将其地位明确为大唐‘藩王’,而非‘国王’。
其国境内,仿照我大唐州府,划分若干‘羁縻州’,任命亲唐之新罗贵族或有功将领为刺史、都督,这些州府,名义上仍属新罗藩王管辖,但其官员任免、兵员征调、赋税额度,需报请大唐朝廷核准、备案。
同时,大唐可派遣长史、司马等官员,常驻金城及各关键州府,名为辅佐,实为监督、联络,确保政令畅通,王化得行。”
他看了一眼李世民,继续道:“此外,新罗需裁撤部分军队,保留一定数量的卫戍部队,其国防安全,主要由大唐驻军负责。
其赋税,除维持本国必要开支及藩王用度外,盈余需按比例上缴大唐,或折算为贡赋。
如此,则新罗之政、军、财权,皆在我潜移默化之掌控中,其国虽存,实已与大唐之州郡无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