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7月,香江的雨淅淅沥沥下了整月,如同股灾带来的阴霾挥之不去。但《香江快报》的报亭前,却总排着长队——这份由赵国强控股的报纸,凭借着一本又一本从未出现过的精彩连载故事,一直稳居全港销量第一,日均发行量突破15万份以上,比第二名多出整整5万份。
这天清晨,报亭老板刚拆开报纸,头版右上角的巨幅广告就吸引了路人目光:南华电器的新款电饭锅占据了半版篇幅,照片里,冒着热气的米饭从电饭锅中盛出,旁边用加粗字体写着“饭熟自动断电,8小时恒温保温——南华牌电饭锅,香江人自己的放心家电”,下方还标注着零售价120港元,比日本货便宜30%。
“这广告打得真醒目!”一个家庭主妇拿起报纸,指着广告里的细节,“你看,还能防干烧,我家那口子总忘关火,这个正好用。”
报亭老板笑着递过一份:“今天的家电专版更详细,赵老板把南华电器的生产线都拍下来了,从电机到内胆,全是真材实料。对了,后面还有锦绣制衣的新款式,听说香港小姐都在穿。”
这正是赵国强的手笔。他深知媒体的力量,尤其在信息闭塞的70年代,报纸是市民获取资讯的主要渠道。
《香江快报》的广告位被他重新规划,头版右上角、中缝通栏、家电专版,全成了南华电器和锦绣制衣的“主场”,而且广告内容从不空谈,全是实打实的细节:
南华电器的广告里,不仅有产品照片,还有拆解图——展示自动断电的温控芯片、防干烧的传感器、静音电风扇的降噪电机,甚至附上了香港理工大学的能耗测试报告,证明其比日本货省电15%。
“用三个月省下的电费,就够买个新锅”的 slogan,更是精准戳中了市民的省钱心理。
锦绣制衣的广告则走温情路线,整版刊登陈美玲设计的改良旗袍,模特穿着靛蓝棉麻旗袍走在维多利亚港边,配文“一针苏绣藏韵味,半尺棉麻纳清凉——锦绣制衣,让香江女性穿得自在又体面”。
广告里还详细介绍了面料:“采用新界农场种植的有机棉,经18道工序纺织,柔软透气不缩水”,连盘扣的编织工艺都配了步骤图,让市民看得明明白白。
“广告不是喊口号,是让人家知道你好在哪里。”
赵国强在《香江快报》的编务会上说,“南华的优势是技术,那就把专利证书、测试报告亮出来;
锦绣的优势是设计和面料,那就把工艺细节、面料来源讲清楚。
老百姓的钱袋子紧,但愿意为‘值当’的东西花钱。”
连续不间断的密集宣传,效果立竿见影。
南华电器的门店里,经销商拿着报纸来进货,单月订单量从5万台飙升到8万台;
锦绣制衣的旺角门店,每天都有顾客拿着报纸找“香港小姐同款旗袍”,店员不得不挂出“现货售罄,接受预订”的牌子。
更妙的是赵国强布下的“内部循环”棋局。
这天,神农房开的总经理拿着一份清单找到赵国强:“赵总,咱们在建的三个楼盘样板间,需要采购200台电风扇、100台电饭锅,还有员工宿舍的电器,要不要改用南华电器的?”
“以前我们没有自己的电器,只能购买别人的货,现在我有了自己的电器公司,当然要全用南华电器的。”
赵国强指着清单,“告诉林国栋,按员工内部价供应,质量要比市场上的更好。”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还有,不管神农房开、钢铁厂、粮铺、米铺、神农医馆……所有员工的制服,从下个月起全由锦绣制衣生产。
告诉陈锦绣,按不同岗位设计:医馆的护士服要用透气的棉麻,钢铁厂的工人服要耐磨的帆布,粮铺的店员服要耐脏的深色面料,设计费从内部账走,成本价结算。”
消息传下去,各厂的负责人纷纷找上门:
“赵总,我们拍卖行的接待员,能不能做几套锦绣的旗袍当工作服?显得体面。”
“医馆的医生白大褂,能不能让锦绣用抗菌面料做?”
“野味饭店的厨师服,要防火的,锦绣能做吗?”
陈锦绣接到这些需求时,正在设计男士工装系列,当即拍板:“能做!护士服用薄荷棉,医生服用抗菌麻,厨师服用防火棉混纺——正好拓展工装线。”
她带着设计师跑遍各个工厂,记录不同岗位的需求,半个月就拿出了设计稿,光是神农医馆的护士服,就因为“领口低一寸、袖口收半寸”的贴心设计,让护士们赞不绝口。
到了8月发福利的时候,赵国强旗下所有员工都收到了一份“惊喜”:工龄满一年的,发一台南华牌电风扇;满三年的,加发一台电饭锅;管理层则多了一条锦绣制衣的定制衬衫或连衣裙。
钢铁厂的老工人王伯,抱着电风扇回家时,特意让儿子读报纸上的广告:“你看,这风扇是咱们自己厂老板造的,静音、省电,比邻居家的日本货还好用!”
他妻子试穿了厂里发的锦绣连衣裙,摸着棉麻面料说:“这料子比百货公司买的还好,下次给闺女也买一件。”
员工们成了最好的“活广告”。
王伯的邻居看到电风扇好,托他帮忙买一台;医馆护士的旗袍式工作服,被病人问起“在哪里做的”;拍卖行的接待员穿着锦绣旗袍接待客户,客户转头就去门店定制……这种“内部消化+口碑传播”的模式,让南华电器和锦绣制衣的品牌渗透到香江的各个角落。
9月初,赵国强站在《香江快报》的印刷车间,看着印着自家产品广告的报纸从机器上滚下来,又听李海波汇报:“南华电器的东南亚订单突破3万台,锦绣制衣在新加坡的门店签约了,下个月就能开业。”
他拿起一份刚印好的报纸,头版的南华电器广告旁,刊登着一篇读者来信,是个家庭主妇写的:“用了南华电饭锅,早上出门放米放水,中午回家就有热饭吃;
穿了锦绣的棉麻裙,买菜做饭都舒服——感谢赵老板,让我们在艰难的日子里,也能用上好东西、穿得体面。”
赵国强笑了。他知道,广告能造势,内部循环能稳根基,但真正让实业扎根的,是老百姓的认可。
当南华电器的“自动煮饭保温”走进千家万户的厨房,当锦绣制衣的棉麻面料贴紧普通人的肌肤,这场在股灾中种下的实业种子,就已经开始发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