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强的身影悄然落在雷峰塔遗址的青砖地面上,晚风拂过塔基的残垣,带着西湖水汽的微凉。
他望着这座历经兴废的古塔,脑海中浮现出白蛇传里许仙与白娘子的传说——那断桥相遇的缠绵、雷峰塔下的禁锢,终究是民间口耳相传的浪漫想象。
但他心中仍存一丝好奇,想看看这塔下是否真藏着跨越千年的隐秘。
心念微动,空间径直下沉至塔基正下方十米深处。
这里的土层黏腻紧实,浸着西湖的潮气,混杂着历代修缮的砖石与淤土,透着潮湿的霉味,夯土中嵌着明清时期的香灰、经幡残片与各朝塔砖,最深处藏着一道宋代青砖砌成的暗室。
暗室石门上雕刻着缠枝莲纹与梵文经咒,铜质门环早已锈蚀成团,推开门的瞬间,一股尘封千年的檀木香扑面而来。
暗室不大,四壁用条石砌成,嵌着工整的南宋楷书石刻佛经,虽部分字迹模糊,却仍能辨认出《金刚经》《大悲咒》的片段。
地面铺着青石板,中央摆放着一座半米高的石质经幢,幢身刻满密密麻麻的梵文,顶端缀着一枚锈迹斑斑的铜质华盖。
赵国强的目光扫过,并未见传说中蛇形的踪迹,脚下踩着的一块梵文青石板,边缘已被岁月磨得圆润。
墙角一口雕着莲纹锁扣的楠木木箱引起了他的注意,轻轻一触便应声而开。箱内铺着蓝布,整齐叠放着数十卷南宋佛经写本,封面题着“雷峰塔藏”四字,纸页是特制的桑皮纸,虽泛黄发脆却依旧柔韧。
展开一卷,是手抄的《法华经》,笔锋清丽,墨色沉稳,末页标注着“绍兴二十年”,卷尾还盖着“雷峰塔藏经阁”的朱红印章,皆是当年高僧的手书真迹。
他正欲将佛经收入空间,空间中的青铜神鼎突然又剧烈震动起来,比此前在灵隐寺窖藏时更为强烈。
赵国强心中一动,循着无形牵引俯身查看,只见经幢底座的青石板下藏着一个暗格,暗格内铺着锦缎,上面盛放着一个通透的水晶舍利瓶。
瓶中静静躺着二十余枚佛骨舍利,大小不一,色泽从乳白到淡金不等,表面光滑莹润,在空间微光映照下泛着柔和光晕,比之前发现的更为纯净。
就在舍利映入眼帘的刹那,青铜神鼎的震颤骤然加剧,鼎口形成一道无形旋涡。
水晶瓶自动悬浮而起,瓶盖脱落,二十余枚舍利化作一道道流光,争先恐后地穿入空间,落入神鼎张开的龙口之中。
这一次,神鼎没有立刻沉寂,而是发出一声低沉的嗡鸣,周身泛起一层柔和金光,好一会儿才渐渐淡去。
赵国强俯身查看空了的水晶瓶,忽然注意到瓮底刻着一行小字:“咸淳年间,法海禅师藏此,镇塔安澜。”
原来这舍利是南宋末年高僧所藏,难怪能引动青铜神鼎。
暗室西侧的石壁上,还嵌着一块石碑,记载着雷峰塔的修建与重修历程,提到“塔下藏舍利、佛经,以佑钱塘水安”,印证了民间“雷峰塔镇水”的说法。
石碑旁的陶罐里,装着数十枚铜钱,从北宋的“元丰通宝”到南宋的“淳佑元宝”都有,显然是历代善男信女的供奉之物。
他将散落的佛经、石幢上的石刻拓片与陶罐中的铜钱尽数收进空间,这些经卷与遗存虽不如舍利奇特,却也是研究南宋佛教传播与市井信仰的珍贵文献。
望着暗室中寂静的砖墙,赵国强心中感慨万千:雷峰塔下没有传说中的白娘子,却藏着南宋的佛学瑰宝、千年信仰与古人对平安的祈愿。
转身踏出暗室,空间缓缓上浮,他的身影消失在雷峰塔的夜色里,只留下塔檐上的铜铃,在晚风中轻轻作响。
“下一站,就去安阳吧!”
话音落下, 赵国强的身影再一次消失不见。
下一瞬间,赵国强的身影已伫立在安阳老城的街巷上空。
空气中弥漫着洹水的湿润水汽,身旁的夯土城墙残留着殷商的轮廓,脚下的土地曾是商王的都城“殷”,地下埋着的,是华夏文明起源时的青铜荣光与甲骨密码。
他心念微动,空间径直下沉至十米深处。
安阳地下土层坚实,历经三千年积淀的夯土与黄土交织,这般深度能精准触达殷商至魏晋的核心遗址区。
空间的透视之力如同穿透时光的探照灯,扫过殷墟王陵、妇好墓周边,很快在洹水南岸捕捉到一片规整的夯土台基——夯层致密,掺着殷商时期的绳纹陶片与兽骨残片,边缘嵌着青铜榫卯构件。
赵国强将入口落在台基西侧,一块残破的青铜残片,上面铸着简单的云雷纹,虽已锈蚀,却透着上古的威严。
里面整齐排列着数十个巨大的石椁,椁身用青石雕琢而成,表面刻着粗糙的兽面纹,历经三千年依旧稳固。
推开最外侧一具石椁,里面的景象让他呼吸一滞——满满一椁青铜重器,造型雄浑古朴,纹饰繁复神秘。
青铜鼎三足粗壮,鼎身刻着“妇好”二字铭文,腹部铸着狰狞的饕餮纹,三足铸着卷尾龙形,正是商代青铜礼器的巅峰之作;
一对青铜方尊通体饰着夔龙纹,尊口外翻,造型庄重,内壁还残留着当年祭祀用的酒液痕迹;
还有数件青铜爵、青铜觚,器形典雅,流、尾、柱一应俱全,爵身铸着“商王武丁”的铭文,是研究殷商王室祭祀制度的珍贵实物。
最震撼的是一柄青铜钺,刃宽近尺,钺身铸着双虎噬人纹,寒气逼人,刃口依旧锋利,显然是当年妇好领兵作战的兵器,彰显着这位女将的赫赫战功。
空间继续下沉,在一处坍塌的地下窖穴中收获颇丰。
窖穴用黄土夯实,四壁残留着当年堆放器物的痕迹,地面散落着数十块龟甲与兽骨,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甲骨文,笔画瘦硬挺拔,内容多是祭祀、战争、农事的占卜记录,是破解殷商历史的“活化石”。
墙角堆着几口大陶瓮,掀开其中一口,里面竟是满满一瓮贝币,白色的贝壳边缘打磨光滑,数量足有上万枚,是殷商时期的流通货币,见证着当年的商业往来。
另一口陶瓮里藏着数十件玉器,和田白玉雕琢的玉璧,质地细腻如凝脂,上面刻着简单的弦纹;
墨玉雕刻的玉琮,外方内圆,象征着“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还有数件玉鸟、玉鱼、玉蝉,造型简约却神韵十足,是殷商“神玉”文化的典型代表,玉质温润,历经三千年依旧毫无裂纹。
透视之力延伸至殷墟王陵遗址地下五米厚的夯土后,一座殷商贵族墓赫然出现:墓道石门上雕刻着原始的龙纹与鸟纹。
墓室中央的棺椁早已腐朽,只剩下一堆残破的木料与散落的人骨,棺椁旁散落着数十件随葬品:
一件玉衣的玉片散落在地,玉片用丝线串联,上面还残留着朱砂痕迹;
一对青铜戈造型精美,戈身铸着“亚长”铭文,是墓主人的身份象征;
还有数枚金箔,薄如蝉翼,上面压印着云雷纹,显然是当年覆盖在棺椁上的装饰。
墓室西侧的储藏室里,堆满了陶罐与青铜容器。
陶罐里装着的东西早已腐烂, 已经完全看不出原来的样子。
青铜容器里藏着数斤青铜块,上面刻着“矿场”铭文,是当年的未加工原料,见证着殷商发达的青铜冶炼业;
还有几件陶制的酒器、食器,造型古朴,纹饰简单,是当年贵族的日常用器,上面还残留着使用痕迹。
在一处商代遗址的地下,一口陶瓮里装着数十件石制工具,石斧、石镰、石刀一应俱全,磨制精细,刃口锋利,是当年平民耕作、狩猎的用具;
一旁散落着几枚陶制纺轮,上面刻着简单的花纹,是商代纺织业的实物证据;
最特别的是一只陶制的小鼎,造型模仿青铜鼎,却更为小巧,鼎内还残留着当年烹饪的食物残渣,仿佛能嗅到三千年前的烟火气。
在更深的土层里,一处更为古老的二里头文化遗址透着异常。
这里的夯土台基更为简单,土层中掺着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片。
空间下沉至十二米深处,一处石砌密室赫然出现,密室中央的石台上,摆放着一尊半米高的绿松石龙形器,由数千片细小的绿松石片拼接而成,龙身蜿蜒,龙首昂扬,鳞片清晰,是一件龙形器物,绿松石色泽依旧鲜亮,历经五千年依旧完好无损。
石台两侧的木架上,藏着数件原始青瓷与玉璋。
原始青瓷釉色青中泛黄,器形简单,是瓷器的雏形;
玉璋造型规整,上面刻着简单的纹饰,是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礼器,象征着权力与等级。
在安阳地下搜寻了整整三天,从殷商的青铜重器、甲骨文、玉礼器到二里头文化的绿松石龙、原始青瓷,从皇家的祭祀用品、兵器到平民的工具、货币,每一件都承载着安阳城的千年记忆,诉说着中华第一古都的文明曙光与殷商王朝的雄浑气魄。
站在洹水之畔,望着远处殷墟遗址的保护棚与夕阳下的夯土城墙,赵国强心中暗自感慨。
这座深埋地下的古都,藏着华夏文明的根脉,每一件珍宝都是历史的见证,记录着先民的智慧与信仰,见证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这里搜索的差不多了,地下珍宝这么多 ,自己不可能将它全部寻完,还得留一点给后来者。
“该走了!”
他心中念头一动,瞬间进入了空间 ,来到空间祭坛上面。
面对着郑州的方向,念头再闪,他的身影再次消失在祭坛上。
下一站,郑州——那座“商城故都”,正等待着他去探寻早商王朝的城郭遗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