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首页 >> 玄桢记 >> 玄桢记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锦衣夜行三国:无敌的我,却苟成了文官唐伯虎现代寻芳记人在大宋,无法无天新战国七雄:赵国崛起藏国神探包公传奇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南宋异闻录鹰视狼顾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 玄桢记全文阅读 - 玄桢记txt下载 - 玄桢记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877章 佞人夸功携获去,谁怜翅折向天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卷首语

《大吴通鉴?朝政纪》载:“天德二年秋,萧桓以‘岁稔民安,报天之功’,于南郊行祭天大典。祀天于圜丘,苍璧奠阶,太牢陈俎,钟鼓备乐,百官咸集,唯正一品太保兼兵部尚书谢渊缺席 —— 渊昔年瓦剌围京,守德胜门,率三万乡勇却十万敌,救大吴于危亡;然石崇、徐靖构陷其‘私通瓦剌、截留军粮’,渊自天德元年冬闭门待罪,至二年秋案未决。

时玄夜卫指挥使周显已查得密信伪造、证人屈打成招之实,密奏萧桓,桓以‘祭天需稳’暂压,南郊圜丘之侧,兵部三公列次空悬,青毡留痕,观者皆叹‘忠良蒙冤,祀典有瑕’。

此非仅一人之缺席,实为旧党迁延罪案、帝权兼顾祀典与朝局之缩影,祭天的香烟,难掩功臣的冤雾。” 南郊的圜丘映着秋阳,空缺的助祭位却凝着寒,谢渊的缺席,是天德朝祭天大典最沉重的注脚,也是朝局暗流最直白的显露。

猎雁

秋郊风厉雁行斜,弓矢凝霜猎者哗。

皂衣张网遮前路,白面扬鞭指落霞。

孤鸿带血离云阵,寒草凝霜印爪沙。

佞人夸功携获去,谁怜翅折向天涯。

天德二年秋,霜降前一日,南郊圜丘已按大祀之礼布置妥当。三层白玉坛台环以青绳,坛上设昊天上帝神位,左配太祖萧武、右配太宗萧珏,案上陈苍璧一、黄琮一,太牢三牲(牛、羊、豕)用朱盘盛之,执事官捧着笏板,按 “天地、祖宗、人鬼” 之序排列礼器,连坛下的青毡都按品级铺得齐整 —— 正一品三公(太师、太傅、太保)的位置在坛下左首第一列,太傅李东阳已逝,太保谢渊应立中间,与少保周显相对,此刻却只铺着一块绣 “太保” 补子的青毡,毡角被秋风掀起,露出下面泛白的地砖,像一道未愈的疤。

“刘主事,谢大人的位置…… 真不撤吗?” 负责礼器陈设的礼部主事小声问礼部侍郎林文。林文望着那空毡,指尖攥紧笏板:“祭天礼制定了三公助祭,谢大人虽待罪,却未定罪,撤了便是违制;留着,便是提醒陛下与百官,忠良还在蒙冤。” 主事似懂非懂地点头,伸手将被风吹乱的毡角按平,却总觉得那处空缺,让整整齐齐的列次透着一股说不出的别扭。

辰时初,百官开始按品级入场。石崇穿着从一品少师朝服,腰间系着金鱼袋,走在前列时,特意绕到谢渊的空位前,用靴尖轻轻碰了碰青毡,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笑 —— 他花了半年功夫,一边让徐靖拖着案不审,一边买通诏狱署的狱卒逼证人改口,就是要让谢渊连祭天这样的国典都参不了,彻底坐实 “罪臣” 之名。

周显走在后面,目光扫过那空位,又看向石崇的背影,眼底冷意更甚 —— 这半年,他派秦飞追查,终于找到当年被徐靖藏起来的瓦剌俘虏,那俘虏供认 “从未见过谢渊,是石崇的人逼他伪造私会场景”,还拿到了石崇幕僚招认 “密信是按石崇意思伪造” 的供词,只是石崇联合李嵩在吏部压着,案子才迟迟不能结。

辰时三刻,萧桓身着十二章纹衮冕,由太常寺卿引导,从棂星门步入圜丘。衮冕上的垂旒随步伐轻晃,每颗珍珠都映着秋阳,却遮不住他眉宇间的凝重 —— 祭天是国家大祀,本应 “君臣同德,以感天心”,可谢渊的缺席,像一根刺扎在他心里,周显递来的铁证摆在御案上,他不是不想平反,只是石崇在祭天前递了折,说 “若此时赦谢渊,恐旧党人心浮动,扰了祭天吉兆”,他需等一个更稳妥的时机。

“迎神 ——” 太常寺卿高唱,佾舞生执羽龠列于坛下,《中和之乐》响起,百官齐齐躬身,萧桓登坛,在昊天上帝神位前上香,动作庄重,却在转身时,目光不自觉扫过坛下的空位 —— 那里本该站着谢渊,那个在德胜门浴血的忠臣,如今却只能在府中听着远处的乐声。

石崇站在从一品列中,见萧桓神色微动,立刻上前一步,高声道:“陛下躬亲祭天,诚感上苍,此乃大吴之福!臣愿率百官,为陛下祈福,为大吴祈久安!” 这话看似表忠心,实则是想转移话题,不让萧桓再想谢渊的事。王瑾站在礼部列中,听着石崇的话,却忍不住看向空位,袖中藏着谢渊昨日托人递来的信,信里只写 “愿陛下祭天顺利,愿边军将士无寒衣之苦”,没有半句辩白,却比千言万语更让人心酸。

中立派的张文、刘焕等人沉默着,他们知道谢渊冤,却不敢在祭天这样的场合开口 —— 祭天讲究 “吉言吉行”,提罪案是 “不祥”,他们只能看着那空位,任由秋风卷着毡角,像在无声地诉说委屈。

与南郊的庄重热闹不同,谢渊府中满是秋寂。院中的梧桐落了一地叶子,没人打扫,管家说 “等大人心情好些再扫”,可从元年冬到二年秋,叶子落了又长,谢渊的心情却始终沉着。书房窗前,那件玄色战衣仍挂着,衣肩的破口处结了层薄霜,去年德胜门的血渍早已发黑,却在秋阳下显得格外刺眼。

谢渊坐在案前,案上堆着一摞书信,都是这半年来边军将领寄来的 —— 大同卫岳谦每月一封,说 “边军将士盼大人归队,愿以性命保大人清白”;宣府卫李默派心腹送来边军冬衣的清单,说 “今年冬衣仍缺三成,若大人在,定能催户部拨款”;连京营副将秦云都递来信,说 “京营将士常念德胜门并肩作战之谊,盼大人早日复职”。

“大人,南郊那边开始行奠玉帛礼了,乐声都能听见。” 管家端来一碗热粥,声音低低的。谢渊接过粥,却没喝,目光落在战衣上,仿佛又回到德胜门的那个冬天 —— 那时没有锦衣玉食,只有寒风与血,却比现在踏实,至少那时,他知道自己在为谁而战,而现在,他连站在祭天坛下的资格都没有。

远处的《寿和之乐》传来,那是祭天 “进俎” 时的乐声,庄重而肃穆。谢渊走到窗前,望着南郊的方向,虽然看不见圜丘,却能想象出萧桓奠玉帛的模样,想象出石崇站在坛下邀功的嘴脸。“陛下,祭天是为祈国安,可国之安,不在玉帛,在忠良。” 他轻声自语,指尖碰了碰窗棂上的霜花,冰凉的触感让他清醒 —— 他不能倒下,为了边军将士,为了德胜门的血,他得等。

谢渊的思绪飘回德胜门之战后的第一个秋天,那时他还在兵部任职,萧桓刚回京,边军士气正盛。他带着岳谦、李默巡视德胜门,城楼上的战旗还飘着,护城河的水已清了,百姓在城楼下摆摊,见了他就喊 “谢太保”,孩子们还围着他听打仗的故事。那时他说 “等明年秋,咱们把边军冬衣备足,再不让将士们受冻”,可现在,明年秋到了,他却在府中待罪,边军冬衣仍缺三成。

他想起那时石崇还在镇刑司当副提督,曾上门送礼,想让他在萧桓面前美言几句,被他拒了,石崇当时就撂下话 “谢大人别太刚,小心栽跟头”,现在想来,石崇的构陷,早有预谋。“我谢渊一生刚正,从不结党,却还是躲不过奸佞的算计。” 他苦笑一声,拿起岳谦最新的信,信里说 “瓦剌又在大同卫边境活动,将士们都想请战,可没有您的命令,谁也不敢动”,他摩挲着信上的字,眼眶发热 —— 边军还认他这个 “谢太保”,可朝堂上的人,却容不下他。

窗外的乐声变了,换成了《豫和之乐》,是祭天 “行三献礼” 的环节,最是庄重。谢渊站起身,对着南郊的方向躬身,仿佛自己也在坛下助祭:“陛下,臣虽不能亲临,却愿以心祭天,祈大吴无战事,祈百姓无饥寒,祈忠良无冤屈。” 风吹进书房,卷起案上的书信,那些写满 “信任” 的字迹,在秋阳下闪着光,成了他唯一的支撑。

南郊祭天进行到 “饮福受胙” 时,周显悄悄退到坛下,对秦飞低语:“瓦剌俘虏那边盯紧了,别让徐靖的人靠近。” 秦飞点头:“大人放心,玄夜卫的人二十四小时守着,那俘虏已画了供,指认石崇的人逼他作伪证。” 这半年,周显的查案之路格外难 —— 石崇让李嵩在吏部压着案卷,徐靖则派人销毁证据,甚至试图暗杀瓦剌俘虏,还好秦飞反应快,将俘虏转移到玄夜卫北司的密牢,才保住关键证人。

最险的一次,秦飞在石崇幕僚的住处搜到伪造密信的草稿,刚要带走,徐靖就带着诏狱署的人赶来,说 “诏狱署奉命查案,需将物证移交”,秦飞硬顶着说 “没有陛下旨意,谁也不能动玄夜卫的证物”,才没让草稿被销毁。后来萧桓私下给了周显 “玄夜卫专审此案” 的手谕,他们才得以继续追查,直到拿到幕僚的供词 —— 承认 “密信是石崇让他模仿谢渊笔迹写的,截留军粮的事也是石崇编造的”。

“大人,要不要现在把证据递上去?” 秦飞问。周显摇头:“祭天正在进行,陛下不想节外生枝,等‘送神’礼结束,咱们再奏。” 他看向坛上的萧桓,知道萧桓心里有数,祭天是国典,需先圆满,平反谢渊这样的大事,要在祭天后从容处置,才能既服众,又压下旧党的不满。

“饮福受胙” 环节,萧桓将祭天的酒肉分赐百官,石崇第一个上前接胙,高声道:“臣谢陛下恩典!愿陛下万寿无疆,大吴永世昌平!” 他刻意表现得亲近,想让萧桓忘了谢渊的事,同时也在暗示百官 —— 他才是陛下信任的人。

退到列中后,石崇悄悄对徐靖说:“祭天过后,你再拖一阵,就说证人翻供,案子需重审,总之不能让谢渊出来。” 徐靖点头:“大人放心,诏狱署的人都听我的,只要拖着,谢渊就永远是罪臣。” 两人以为做得隐秘,却没注意到不远处的张文将他们的小动作看在眼里 —— 张文虽中立,却看不惯旧党构陷忠良,早已悄悄将石崇、徐靖的往来告诉了周显。

王瑾也察觉到石崇的心思,他走到周显身边,小声道:“周大人,证据若够了,就尽快奏报陛下,再拖下去,边军将士该寒心了。” 周显点头:“王大人放心,祭天后便奏,陛下已有决断。” 王瑾松了口气,又看向谢渊的空位,心里盼着那个空缺能早日被填满。

祭天 “送神” 礼结束时,暮色已浓。谢渊府中,管家突然进来禀报:“大人,杨武大人来了,穿着便服,说有急事。” 谢渊一愣,连忙让管家请进来 —— 杨武这半年来很少上门,怕被石崇的人盯上,这次来,定有重要消息。

杨武走进书房,脸上带着压抑不住的喜悦:“大人,周显大人让我带话,说案子有进展了!瓦剌俘虏翻供,指认是石崇的人逼他作伪证,还有石崇幕僚的供词,都证明大人是被构陷的!周显大人说,祭天后就会奏报陛下,为大人平反!”

谢渊接过杨武递来的纸条,上面是周显亲笔写的 “证据已足,不日昭雪”,他反复看了几遍,指尖忍不住发抖 —— 从元年冬到二年秋,近一年的委屈,终于要结束了。“真的…… 能平反吗?” 他声音有些沙哑,不敢相信。

“真的!” 杨武点头,“岳谦将军也来信,说边军将士已准备好,只要陛下下旨,就集体上书请大人复职!” 谢渊看着纸条,又看向窗前的旧战衣,眼眶终于湿了:“德胜门的血没白流,边军的信任没白费……” 窗外的月光照进来,落在案上的书信上,像给这场漫长的等待,镀上了一层希望的光。

次日早朝,萧桓召周显、王瑾、张文等人议事。周显将半年查得的证据(瓦剌俘虏供词、幕僚供词、伪造密信草稿)呈给萧桓,奏道:“陛下,谢渊案证据确凿,石崇、徐靖构陷忠良,罪证俱在,请陛下下旨为谢渊平反,严惩奸佞。”

萧桓翻看证据,脸色沉了下来:“石崇、徐靖胆大包天,竟敢在祭天期间仍想拖延案审,欺君罔上!” 王瑾上前一步:“陛下,谢渊蒙冤近一年,边军将士盼其复职,百姓也盼忠良得伸,此时平反,既合天意,又顺民心。” 张文也道:“陛下,石崇、徐靖构陷忠良,若不严惩,恐失百官信任,影响朝局稳定。”

萧桓点头:“传朕旨意:为谢渊平反,恢复其太保兼兵部尚书之职,即日入朝理事;将石崇、徐靖打入诏狱,彻查其党羽;李嵩因‘纵容旧党、压案不审’,贬为地方知府。” 旨意一下,百官震动,新政派与中立派皆呼 “陛下圣明”,旧党成员则人人自危。

周显领旨后,立刻去谢渊府中传旨。谢渊接到旨意时,正在整理边军的冬衣清单,他躬身接旨,声音哽咽:“臣谢陛下恩典!臣定不负陛下信任,为大吴鞠躬尽瘁!” 周显扶起他:“谢大人,陛下还说,让您明日早朝便入列,南郊祭天的空缺,该补上了。”

谢渊复职入朝那日,岳谦、李默特意从边镇赶回京城,带着百名边军将士在德胜门迎接。谢渊穿着正一品太保朝服,骑着马从德胜门过,将士们齐齐躬身:“参见谢太保!” 声音洪亮,震得城门上的铜铃轻颤。百姓也围过来,扔着鲜花和粮食,喊着 “谢大人回来了”,场面热闹得像过节。

入朝时,谢渊走到兵部列次,那个空了近一年的位置,终于被填满。萧桓坐在龙椅上,看着他,笑道:“谢卿,南郊祭天的空缺,今日总算补上了。” 谢渊躬身道:“臣谢陛下信任,臣定当竭尽所能,护大吴边防,安百姓民生。”

百官纷纷上前祝贺,连之前中立的张文、刘焕都道:“谢大人受苦了,如今冤案得雪,实乃大吴之幸。” 石崇、徐靖已被打入诏狱,旧党树倒猢狲散,没人再敢阻挠谢渊。朝会后,谢渊走到南郊圜丘,看着那曾空悬的青毡,如今已叠整齐收在礼部,他心中感慨:“正义或许会晚,但终不会缺席。”

谢渊复职后,第一件事便是整顿兵部,将石崇安插的旧党成员全部调离,提拔了一批正直的年轻将领;然后催促户部拨款,解决边军冬衣短缺的问题,岳谦、李默带着冬衣返回边镇,将士士气大振,瓦剌见大吴边防稳固,再也不敢轻易袭扰。

萧桓借谢渊案,彻底肃清了旧党在理刑院、诏狱署的势力,将特务机构全部纳入玄夜卫管辖,由周显统一管理,避免了 “机构林立、相互包庇” 的弊端;张文因揭发石崇有功,被升为吏部尚书,负责整顿吏治,大吴朝局渐渐清明。

南郊的圜丘在秋阳下显得格外庄严,那曾空悬的位置,成了天德朝 “忠良不被辜负” 的象征。谢渊偶尔会来圜丘走走,看着坛上的神位,想起南郊祭天的缺席,心中明白:国之强大,不仅在于祭天的庄重,更在于君臣同心、忠良得伸 —— 这,才是真正的 “天佑大吴”。

片尾

天德二年冬,谢渊主持修订《边军防务条例》,明确 “边军粮饷由兵部、户部联合督办,玄夜卫监督”,彻底杜绝了 “克扣军粮” 的可能;周显则查清石崇旧党余孽,将三十余名涉案官员全部定罪,旧党势力被连根拔起。

萧桓下旨,将谢渊案的真相昭告天下,百姓皆知谢渊忠良,石崇奸佞,纷纷称赞 “陛下英明”;边军将士更是军心大振,多次击退瓦剌小股袭扰,大同卫、宣府卫边防固若金汤。

次年秋,萧桓再次于南郊行祭天大典,谢渊作为太保,全程参与助祭,坛下的列次整齐,再无空缺。祭天结束后,萧桓握着谢渊的手道:“谢卿,去年今日,坛下空着,朕心中不安;今年今日,君臣同心,朕才真正觉得,大吴安稳了。” 谢渊躬身道:“此乃陛下圣明,臣只是尽了本分。”

这场 “祭天缺席” 事件,终以忠良平反、奸佞伏法落幕,成为天德朝中兴的重要转折点。它让萧桓明白,“祀天” 重在 “顺民心”,“治国” 重在 “任忠良”;也让百官与百姓明白,大吴的安稳,不在坛上的玉帛,而在那些像谢渊一样,为国家浴血、为百姓坚守的脊梁。

卷尾语

《大吴通鉴?史论》曰:“天德二年南郊祭天,谢渊之缺席与复归,实为大吴朝局‘拨乱反正’之关键。渊蒙冤近一年,显旧党‘迁延罪案、权欲噬忠’之恶;周显半年追证,彰新政‘护忠守正、锲而不舍’之诚;萧桓祭天后平反,映帝权‘兼顾祀典与民心、终辨忠奸’之明。祭天本为‘天人感应’,然无忠良辅国、公正处事,纵有玉帛太牢,亦难感天心;有此二者,虽暂缺助祭之位,亦能得民心、安天下。”

南郊的圜丘曾留空位,却终被忠良填满;谢渊的旧战衣曾凝霜,却终映平反暖阳。这场事件告诉后世:国之祀典,重在 “敬天保民”,而非虚礼;君之明,重在 “辨忠奸、纠错谬”,而非权术;臣之忠,重在 “守本心、抗奸佞”,而非趋炎附势。

谢渊的缺席与回归,是天德朝留给后世最深的治道启示:脊梁不可缺席,正义不可迟到。唯有让忠良有位、奸佞无存,方能 “祭天则天心顺,治国则民心安”,江山方能永固,盛世方能可期。那处曾空缺的太保之位,此后再未空悬,它不仅是谢渊的朝位,更是大吴朝 “忠良不被辜负” 的永恒象征,刻在南郊的圜丘上,也刻在大吴百姓的心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慕林神王令异世东京,携美丽式神驱邪除灵我为了少主威严欺负下老婆没错吧暴力军嫂有点甜华语金曲肆虐,pdd反向抽烟九阳生死变庶女当家日常侧妃每天都想逃跑医武狂兵穿越:大师兄不过凡人一介,吗?末世降临:我的异能sss级魅惑两个人的聊天记录顶级Enigma的专属抑制剂直踏青云之巅阴阳先生怪物的新娘浪迹在诸天世界原神:执行官可以疯批但你别变态读心救全家,我拿稳神棍人设
经典收藏将军夫人,请吃回头爷!误入红楼,修仙人生大宋风云乌龙召唤:冷情妈咪大唐:开局摆地摊卖面膜利刃无声三国:多子多福,开局燕云十八骑老爹拥兵百万,我狂一点怎么了?日月余晖春风玉露晋风三国:封地爆兵,百万铁骑绕帝都秦时之七剑传人重生悍卒:开局官府发媳妇女国公种田一二事大秦:朕乃嬴政,开局加入聊天群大明:让你就藩,没让你立国制霸大宋之奸臣传三国之飞将再世田园大唐
最近更新笔架叉将军新科状元的搞笑重生路2铜镜约亡国之君?朕开局就御驾亲征退婚夜,我被公主捡尸了玄德公,你的仁义能防弹吗?大明:一次呼吸一两银,殖民全球!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郑锦:我在南明的奋斗生涯大周第一婿衣冠谋冢朕乃天命大反派,开局怒斩重生女帝大明:我是崇祯,亡国倒计时两天北宋第一狠人高门庶子大楚武信君大明国师,教朱棣治国,朱元璋来听墙根穿越之原始之路寒门状元路带着漫威回北宋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 玄桢记txt下载 - 玄桢记最新章节 - 玄桢记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