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光明偶尔提了一嘴,简述了一下大概可能的打火方式。
吴院士当真了,开始带领一部分人决定攻克电打火这个难题,要不成车早就问世了。
电动启动,对于汽油机而言已不新鲜,但对于高压缩比的柴油机,尤其是在1963年中国的工业条件下,是一项极其艰巨的挑战。
柴油机压缩比高,启动阻力矩极大,当时国内缺乏现成的、能满足要求的直流启动电机,普通的铅酸蓄电池在提供瞬间大电流时,电压会急剧下降,不足以驱动电机克服阻力。如何让启动电机的小齿轮平稳、可靠地啮入发动机飞轮的大齿圈,并在启动后及时脱离,防止电机被高速反拖损坏。
吴仲华院士,这位未来中国工程热物理学的奠基人,再次成为了技术突破的灵魂人物。
联系了当时的柳州电机厂和第七工业部,从研究导弹配套电机的部门调来了2个专家。这得感谢上级部门的几个大脑袋,关键这种难题国内也是摸索阶段。
最后用高强度铸铁制造电机壳体和内部的励磁磁极,采用粗壮的扁铜线,手工绕制,确保能承受数百安培的瞬间启动电流。绝缘处理采用了当时先进的聚酯漆包线工艺。电刷则采用了金属石墨复合材料,以改善导电性和耐磨性。
最后又与沈阳蓄电池厂,专门开发了容量达100安时的加强型铅酸蓄电池。采用了更厚的极板、更高浓度的电解液,以降低内阻,提供更强的瞬间放电能力。
针对北方严寒,吴院士提出了一个巧妙的土法保温方案,在蓄电池箱内衬一个压缩垫锯末进行隔热,并设计了一个可选配的、用发动机废气余热加热的乙二醇液体保温套,大幅改善了低温下的启动性能。
这也是车头显得有些厚重的原因,本来小型农用车,干成了中大型。
团队没有采用复杂的电磁开关直接推动齿轮的方式,而是设计了一套极其巧妙且可靠的 杠杆式强制啮合机构。
当驾驶员拧动钥匙到启动档,一个强大的电磁开关产生吸包力,会通电拉动一根杠杆。
这根杠杆会做两个动作:第一,它通过一个拨叉,强制性地将启动电机的小齿轮推向飞轮齿圈,确保完全啮合。第二,在齿轮即将完全啮合到位时,杠杆会压下一个大电流触点开关。
大电流开关闭合,强大的电流瞬间涌入启动电机,电机带着已经完全啮合的齿轮,爆发出全力旋转,驱动飞轮。
发动机启动后,转速迅速升高。这时,飞轮齿圈变成了主动轮,会反拖启动电机齿轮。机构内部设计了一个超越离合器~~单向轴承。当发动机转速高于电机转速时,离合器自动打滑,防止电机被高速反拖损坏。同时,驾驶员松开钥匙,电磁开关断电,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齿轮自动退回原位。
整个啮合、通电、启动、脱离的过程,在不到一秒内完成,动作干脆利落,充满了机械的美感与可靠。
这次熊光明亲自坐在驾驶位上,吴院士坐在副驾位,笑呵呵的示意熊光明用钥匙打火。
深一口气,先检查档位在空档上,郑重地拧动了钥匙开关。
“嗒嗒嗒~~”启动电机发出了有力的旋转声,紧接着~~“轰!哒哒哒哒哒!!!”
真着了!虽然在实验台上已经试过不知道多少次了,整车打火可是第一次。
这台单缸柴油发动机,猛然爆发出那熟悉而令人心潮澎湃的怒吼!低沉,有力,节奏稳定,带着一种金属的质感和原始的力量感!排气管喷出一股淡淡的青烟,随即稳定下来。
发动机平稳地运转着!声音透过熊光明坚持加装的减震胶垫传递到车架上,已经变得柔和了许多,不再是那种令人烦躁的剧烈震颤。
熊光明略带紧张的踩下离合,挂上了一档,然后缓缓松开。
原型车发出了轻微的“哐当”声,车身微微一震,开始缓缓地、平稳地向前移动了!
在所有人的簇拥和注视下,这台凝聚了无数心血的星火牌农用三轮原型车,如同一个刚刚学步的婴儿,虽然缓慢,却无比坚定地,在宽阔的车间里,完成了它的第一次行走!
车轮碾过坚实的地面,留下浅浅的辙印,也仿佛在所有人的心中,刻下了一道永不磨灭的印记。
现场在短暂的寂静后,爆发出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加热烈的、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
一拖的鲁总工俩眼珠子差点瞪出来,柴油电打火?心说怎么看着他们的发动机不太一样呢,真鸡贼,偷摸玩黑科技,这技术必须搞回去!不用他惦记,到时候一汽都得惊动了。
熊光明开了一圈,拉着吴院士直接奔了旁边的大野地,众人蜂拥而至,看着熊光明在各种路面上一通蹽,又在外圈压出的土路上踩死油门直接干到50迈,极限了,这速度就不慢了,相对现在农村的道路能跑30都算快的,再快就有翻车的风险了。
下了车,俩人跟土猴一样,依然咧着大嘴哈哈哈笑。
接着甲猹和众研究院继续测试,熊光明拉着吴院士到了车间,讨论最终成车方案,玻璃雨刷器都要按上,这些图纸里都有,到时候还要喷漆。
这就不用他俩操心了,有专门人员进行最终方案的设计。
“吴院士,我看咱们这个前轮减震是长江750的技术。那他们这个发动机技术能不能要过来?”
“光明,你这是又想干嘛?”
熊光明在纸上费劲巴力的画着三蹦子,他对这玩意儿依旧念念不忘。厂里这个农用三轮实用是实用,但终究是拖拉机,以长江750那结实耐造的底子,改一台正三轮摩托车出来,那才叫威风又实用,就算现在汽油不好搞,献给国家也是好的。
吴院士跟他相处久了,对于他的画风多少也有些理解,接过笔,又在新的纸上开始描绘。
要不人家是院士呢,这画图水平也是一绝!
“光明,这种车太小,主要作用是什么?”
“吴院士,这个摩托车现在主要是军方在用,偏三轮不管是载人还是载物都差点意思,你看这种车拉6个人,还能带不少物资,是不是特别适合村乡间小路?这么小的体积基本哪都能去。”
吴院士虽然不懂军事,但也能看出这玩意儿的价值。
(世界上名气最大的正三轮当属比亚乔 ApE系列,1948年诞生,贯穿整个50-80年代,跟咱们现在常见的小型三蹦子差不多,现在市面上已经很少了。早在1958年,福州市汽车修配厂研制了一台三轮车,是仿道奇卡车和马自达三轮车的仿造车型,算是一种小卡车,跟中型农用三轮车差不多,后因各种原因就没再生产。1966年-1970年生产了700多辆东方红后三轮摩托车。)
其实长江750正三轮70年代就已经生产,到了80年代那就是一代神车。
“这个简单,咱们这边人手齐,你能找来一台摩托车,用不了几天就能改装一辆。”
那就行!熊光明喊过来甲猹,走,跟我上大街溜达一圈去!
俩人开着约等于敞篷的农用三轮,突突突的直奔市公安局,找桑熊借一辆改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