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安全生态”的初步成功并未带来松懈。张帅帅的监测网络捕捉到一种令人不安的新趋势——“菌丝网络”的渗透正从意识层面潜向潜意识。他们监测到数个匿名论坛开始流传经过特殊编码的音频与图像文件,表面是助眠音乐或抽象艺术,实则内含经过精密计算的“潜意识指令”,试图绕过理性防御,直接塑造情感反应与价值取向。
(一) 潜意识暗流
沈舟带领团队对其中一个名为“深渊摇篮曲”的音频文件进行了深度解析。频谱分析显示,在舒缓的自然声音底层,嵌藏着极低频的重复语音信息,经过处理后虽不能被听觉 consciously 捕捉,却能影响脑波。其核心信息经过还原,令人毛骨悚然:“规则是枷锁…强者定义真理…同情即是软弱”。
更棘手的是,这些内容通过私人加密频道、线下聚会中的背景音、甚至某些VR体验场景进行扩散,传统的内容审查与“抗体”投放难以触及。
“他们在尝试给大脑‘刻录光盘’,”张帅帅在技术简报会上语气沉重,“绕过前额叶的理性分析,直接向边缘系统与潜意识植入行为模板。如果这种‘神经烙印’技术成熟,我们所构建的‘认知生态’的理性防线可能会在不知不觉间被从内部腐蚀。”
曹荣荣立刻意识到其危害:“这就像在思想的土壤里埋下休眠的毒种,平时不显露,但在特定情境下会被激活,让人做出非理性的、甚至违背自身价值观的判断。”
(二) “记忆探针”与银行大厅的深度回响
面对这种针对潜意识的新型攻击,团队意识到,必须激活更深层、更牢固的集体记忆与情感联结作为“精神锚点”来对抗。陶成文批准启动“记忆探针”项目——不是简单地重复讲述,而是利用沉浸式技术,引导参与者深度体验核心记忆场景,强化其情感烙印与道德启示。
银行大厅事件,再次被选为首个“记忆探针”的标的。
在一个经过特殊设计的沉浸式体验室内,核心团队成员(鲍玉佳、张帅帅、陶成文、曹荣荣、孙鹏飞、沈舟、魏超、林奉超、付书云、程俊杰、梁露)以及作为特殊观察员的马强,接入了经过伦理审核和安全处理的“记忆探针”系统。该系统并非完全还原历史(那对鲍玉佳等人过于残酷),而是构建了一个高度拟真的道德困境模拟场,其核心冲突逻辑与银行大厅事件同源。
(沉浸式模拟场景 - “秩序之厅”)
参与者“出现”在一个繁忙的公共服务大厅。气氛原本井然有序。突然,一个形象与气质都经过模糊化处理、但行为模式与危暐高度相似的“特权者”(代号V)闯入,粗暴地插队,并对一位恪尽职守、形象气质让人联想到老赵的老年维护员(代号L)进行推搡和辱骂。
鲍玉佳的视角:
她再次感受到那种面对不公时本能的愤怒与悸动。系统模拟出的压力环境,让她心跳加速。她看到“自己”的虚拟形象站了出去,对V说:“请你排队。并且,向这位工作人员道歉。” 那一刻,她不仅是在观察,更是重新体验那份基于朴素正义感的勇气。她更深切地理解到,自己当年的行为,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对某种基本秩序的扞卫。
张帅帅\/沈舟的(数据与行为分析)视角:
他们在模拟中拥有“数据视野”,能看到V的情绪波动曲线、力量预估值,以及L的生命体征模拟数据。当V转向虚拟的鲍玉佳,举起手时,张帅帅本能地试图调用系统权限进行“干预”,却被提示“此乃历史逻辑推演,无法直接改变”。这种无力感,让他对老赵当年所处的绝对弱势地位有了更切肤的认识。沈舟则专注于记录V的行为模式,与真实危暐的数据进行比对,验证其行为逻辑的内在一致性,为日后识别类似人格特征提供模型。
陶成文\/魏超的(系统影响与风险预估)视角:
他们关注的是事件涟漪。当虚拟的鲍玉佳站出来后,大厅里其他“民众”的不同反应:有人声援,有人退缩,有人录像,有人试图悄悄离开。陶成文评估着这一事件对“大厅秩序”(象征社会契约)的冲击力度。魏超则模拟着事件后续可能引发的舆论风暴、权力干预等多种可能性,思考着如何在现实中构建更稳固的系统性防御,使得单个的勇气不至于要面对整个系统的压力。
曹荣荣的(社会心理观察)视角:
她细致地观察着每一个“民众”的微表情和行为选择,分析着“沉默的大多数”的心理动因——是恐惧?是事不关己?还是对规则效力的怀疑?这为她优化“新芽”计划的社会心理干预策略提供了宝贵数据。
孙鹏飞\/程俊杰的(教育意义提炼)视角:
他们将自己完全代入普通观察者的角色,感受着在那一刻做出选择的心理重量。孙鹏飞思考着如何将这种沉浸式体验转化为有效的教学工具,让青少年不是被动听讲,而是主动“经历”并做出自己的道德选择。程俊杰则关注着V的行为,思考着如何更早地识别和干预这种“特权思维”的萌芽。
梁露的(叙事锚定与情感共鸣)视角:
她记录着每一个细节,尤其是虚拟的L维护员脸上那份屈辱与坚持,以及虚拟鲍玉佳站出来时,周围空气中那种无形的、信念的波动。她意识到,真正的叙事力量,源于这种具体情境下情感与价值的共振,而非抽象的说教。
林奉超\/付书云的(规则与后果审视)视角:
他们冷静地评估着事件中规则被破坏的直接代价(L受到伤害)、潜在代价(秩序崩坏的风险)以及后续追责的法律路径。他们思考着,如何让规则的牙齿更锋利,让每一个“V”都明确预见到其行为必然要付出的沉重代价。
马强的(意象与情感捕捉)视角:
他没有接入完全拟真的场景,而是通过一个特殊的“情感共鸣”接口,感受着整个模拟场中流动的集体情绪光谱——从冷漠的灰色,到愤怒的红色,再到勇气迸发时的金色,以及L维护员身上承载的、被践踏的蓝色尊严。这些色彩与情感,在他脑海中交织,化为新的创作灵感。
(三) “烙印”与“锚点”的对抗
当模拟结束,团队成员退出沉浸场景后,一种深刻的共鸣在他们之间建立。这次深度“记忆探针”体验,不仅再次巩固了银行大厅事件作为道德基石的地位,更让它从一个历史记忆,演变为一种活生生的、可供分析、学习和传承的“道德基因”。
基于这次体验获取的数据与洞察,团队加速研发应对“神经烙印”的“精神锚点”技术。
张帅帅和沈舟开始设计“潜意识防火墙”,能够识别并中和那些试图绕过意识检测的隐藏指令。
曹荣荣和鲍玉佳则着手创作一系列富含积极潜意识暗示的内容,如嵌入鼓舞人心叙事的音乐、蕴含协作与尊重价值观的图像,用以对抗那些毒素。
孙鹏飞和程俊杰计划将简化的、安全的“记忆探针”体验引入“新芽”计划的高阶课程,让年轻人在受控环境下经历道德困境,从而在潜意识中刻下健康的“精神锚点”。
(四) 马强的《光谱》与新的预警
马强根据这次体验,创作了名为《秩序光谱》的大型组画。组画描绘了同一个大厅场景在不同价值选择下的色彩演变:从秩序井然的和谐暖色,到特权入侵时的冰冷与混乱的杂色,再到勇气站出来时迸发的、驱散阴霾的强光,最后回归到一种更加深沉、更加稳固的、融入了教训与智慧的秩序之光。
然而,在组画的最后一幅,画面的边缘,一些极其细微的、几乎与背景融为一体的灰色斑点,正试图附着在那些稳固的色彩之上。马强对此的解释是:“光越亮,影子也想变得更狡猾。”
与此同时,魏超的国际线人传来消息:“密拉贝尔信托”资助的某个实验室,在神经语言学与潜意识影响领域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成果代号正是——“幽灵烙印”。
第七百六十二章,将斗争的层面从意识认知进一步深入到潜意识领域。通过“记忆探针”对银行大厅事件的深度回响,团队不仅强化了自身的“精神锚点”,也找到了对抗新型“神经烙印”攻击的思路与方法。马强的艺术再次预示了挑战的永无止境——当团队刚刚在新的战场上稳住阵脚,更隐蔽、更危险的“幽灵烙印”已然出现在地平线上。守护认知与记忆的战争,进入了比拼谁能更深刻理解与影响人类心灵的崭新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