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惊寒本以为沈徽之与其他人不同,是一向不在乎这些的。却没有想到是他在这件事情上高估了沈徽之。
试问哪个男人不想事业有成,高官厚禄?
试问哪个男人愿意一辈子跟在女人身后做一个碌碌无为,在家相夫教子的人?
……
想她楚清商聪明一世到最后却被自己的枕边人所背叛,这种滋味、她面上那错综复杂的表情。
他想想都觉得精彩。
当然,沈徽之说的话他也不会全信。
楚惊寒:“驸马爷这话倒是说的不错?只是做事情,下棋子可不是单单凭你的一面之词?你总要拿出点好处?足够让本王心动的好处,否则……外面有的是人,想让本王在陛下面前替他们美言几句,倒也不差驸马爷这一个。”
沈徽之早就料到他会这么想,棋局都已经下到这个地步,若是毫无准备,那岂不是会处于被动。
“我所知道的东西当然会与别人不一般,景王殿下必然会因此心动。”
楚惊寒:“话不要说的太满,驸马爷是跟在端阳身边有些年头了,但这并不代表她端阳所知道的愿意透露给你的。本王会对此一无所知。”
沈徽之:“我自然知道王爷的这些本事。若非如此,咱们今天也不会坐在一个桌子上。”
楚惊寒倒是愈发对他感兴趣,大半个身子依靠在椅背上,“直说吧,让本王听听驸马爷引以为傲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可不要让本王失望。”
“那是自然。”沈徽之走到这一步,能选择好好利用一下自己的敌人。云无咎,你也不用谢我。事到如今,这一切都是你应得的。
沈徽之:“殿下当年仓促离京,虽说对京城之事了解不少,但我想起也并非所有事情殿下都清楚,就比如事关端阳公主为何在殿下走后,一跃而起就成了陛下最受陛下宠信之人?”
楚惊寒不以为然:“当初父皇看中她,不过是因为其他皇子在朝中或多或少有势力支持。而她什么都没有罢了。”
沈徽之摇了摇头,“当然,这些只是一方面。这其中可是大有深意。殿下不妨仔细一想,若论陛下膝下无权无势的皇子,那为何陛下不选择年幼的六皇子楚桁,而选择端阳公主?”
楚惊寒眼底闪过一丝惊讶,而后又迅速泯灭。“这有什么的,你刚才不是都说了吗?六皇子,他毕竟年幼。稚子年幼又如何?在腥风血雨的皇城中顺利躲过潮氏一族的暗害。他当时是就算父皇有心,他也未必会有那个本事。”
沈徽之:“话虽说的不错,但倘若今日我告知殿下端阳公主之所以会有今日,其背后有高人相助呢!”
“高人?驸马爷当真是讲了一个好听的笑话。”楚惊寒冷笑着,之前的他也不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只是放眼整个朝中,能帮助楚清商走到今天的人,只怕是没有。“就算是有此人,他难不成能肆意的影响父皇的决定?”
楚惊寒笑声中满是嘲弄,甚至都懒得抬眸再去看沈徽之。
可随着摆放在角落里的香炉冒出冉冉升起的烟圈,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熠熠生辉,周遭也越来越安静。
楚惊寒的心像也在一瞬间安静下来,那些凡是与深得父皇信任的朝臣他们的脸,他们的性格一一在他脑海中浮现。在快速的筛查完他们后,楚惊寒猛的松了一口气,却又在下一秒突然想起一个人一颗心再次被提起。
他的视线落在沈徽之身上时,不再像方才那样对沈徽之所言之事充满讥笑。开始变得正经起来:“你的意思是说这个人是云无咎?”
沈徽之默不作声,那就代表肯定。
“怎么可能?国师一职一向都是以身许国,一心为了大靖,怎么可能会……”楚惊寒还想反驳,却发现在他的脑海中。直接可以用来反驳此件事的理由,在这份答案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楚惊寒开始细数起过往发生的事情:“当初云无咎的师父,当时的老国师在为我大靖占卜最后一道国运之言时,突然身死。本来国师之位按照规矩,应该能者居之。可当时的云无咎……他似乎料定了这个职位一定是自己的,在洛杭提出为师尊扶棺回归故土后,他当时似乎更加放心了?然而还未等到洛杭归京,便传出他遇害身亡的消息?”
经他这么一提醒,楚惊寒也想起来在过往事情中的细枝末节。楚惊寒当时还在疑惑,这怎么一切发生的这样突然?现在想起来,倒也是……
沈徽之继续补充:“或许一切比殿下所知道的还要早呢?”
楚惊寒:“继续说!”
沈徽之:“殿下可还记得先前,端阳公主因天象之说被罚至云栖寺为国祈福,已知数年后才归京。”
楚惊寒自然是记得这件事,只不过当时的他并未放在心上,在他眼里不过是一个不受宠的公主,她究竟是在皇宫还是在云栖寺那种苦修之地于他而言都不重要。
现在提起此事,“难不成这件事情也是云无咎他的手笔?”
沈徽之肯定的回答:“不错!端阳公主曾经告诉过我,在她幼年最孤苦无依之际是云无咎出手帮了她。假借将她养在云栖寺的名义,实则背后悉心教导,倾囊相授。”
楚惊寒愤怒:“竟然会有这种事情?”
沈徽之:“不光如此,只怕是之后端阳公主所做事情种种皆有云无咎的手笔。事到如今还有一事,不知殿下知不知道?”
楚惊寒:“说!”
他倒要看看在他离京的这段时间内,究竟发生了多少事情!
沈徽之:“为了国师之位云无咎毫不留情的派出人,杀了与他多年来一起长大的师弟。不光如此,在几年后洛杭的身影重新出现在京都的地界上,云无咎便成派出杀手想要解决掉他。只不过当时这件事情被楚自恒一搅和,甚至是弄到了陛下那里,由陛下出面,这才保得洛杭一条性命。这也就是殿下回京后为何看到陛下重用洛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