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跟刀子似的刮过荒坡,李家院的堂屋里却暖融融的。秀雅坐在炕边,腿上铺着块蓝布,手里拿着针线,正给猎娃纳棉鞋底。粗麻绳在她手里穿梭,没一会儿就绣出个简单的 “万” 字纹,针脚细密得像模像样。
“娘,俺也想做!” 猎丫放下手里的《动物世界》画册,凑过来扒拉着蓝布上的碎布片,“俺想给弟弟做双小棉鞋,上面绣个小弓箭,跟爹的弓箭一样!” 秀雅笑着把手里的针线递过去,还特意找了块红布:“行,娘教你。先把碎布片用浆糊粘成‘袼褙’,晒干了就硬挺,纳鞋底的时候不容易变形。”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张二婶、刘桂兰等几个妇女拎着布包走进来,手里还拿着没纳完的鞋底。“秀雅,俺们来跟你学做棉鞋啦!” 张二婶把布包往炕上一放,掏出块碎花布,“俺家小石头的棉鞋去年就穿破了,俺纳的鞋底总往下掉,你给俺指点指点。”
刘桂兰也跟着叹气:“俺也是!纳的鞋底软塌塌的,走两步就磨脚。听说你做的棉鞋又暖和又耐穿,俺们特意来学学。” 秀雅赶紧把炕桌擦干净,拿出自己做的棉鞋样品:“其实不难,关键在‘袼褙’和针脚。你们看,这‘袼褙’得用三层碎布,每层都刷匀浆糊,晒干后比木板还硬;纳鞋底的时候,针脚要斜着走,像编竹筐似的,这样又结实又防滑。”
说着,秀雅就手把手教张二婶做 “袼褙”。她把碎布片铺在木板上,用刷子蘸着浆糊,均匀地刷在布片上,再叠上一层,边叠边说:“碎布要选厚实的粗布,别用细纱布,不然不耐磨。浆糊要熬得稠点,像麦芽糖那样,粘得才牢。” 张二婶学得认真,手里的刷子也跟着动,可刷浆糊的时候没控制好,浆糊流到了手上,引得大伙哈哈大笑。
猎丫也没闲着,她按照秀雅教的方法,用小块红布给猎娃的棉鞋绣小弓箭。虽然针脚歪歪扭扭,弓箭的弓弦还绣成了波浪形,可她却格外得意:“二婶,您看俺绣的小弓箭!等弟弟穿上这双鞋,肯定能像爹一样,成为厉害的猎人!” 张二婶笑着点头,手里还在调整 “袼褙” 的布片:“好看!比俺绣的花朵还好看!以后小石头的棉鞋,也让你帮着绣个小弹弓。”
堂屋里的火炉烧得正旺,木柴 “噼啪” 作响,映得每个人的脸都红扑扑的。秀雅一边指导妇女们纳鞋底,一边跟她们聊家常:“这棉鞋的鞋帮要用新棉花,别用旧棉花,旧棉花不暖和,还容易板结。鞋口要缝得宽点,不然勒脚踝。” 刘桂兰听得仔细,还掏出个小本子,用炭笔在上面记着:“三层碎布、稠浆糊、斜针脚、新棉花……”
不知不觉就到了傍晚,妇女们手里的鞋底都有了雏形。张二婶拿着自己纳的鞋底,高兴得合不拢嘴:“俺这次纳的鞋底,比上次结实多了!秀雅,真是太谢谢你了,你要是不教俺,俺还得给小石头穿破棉鞋。” 刘桂兰也跟着说:“俺也学会了!等俺给俺家娃做好棉鞋,就给你送双过来,让你试试俺的手艺。”
秀雅笑着摆手:“不用这么客气,都是乡里乡亲的。以后你们要是还有啥不会的,尽管来问俺。咱们一起做棉鞋,让娃们都暖暖和和过冬。” 说着就把自己熬的浆糊分装在几个小碗里,分给妇女们:“这浆糊你们拿着,回家接着做。要是不够,明天再来取。”
妇女们拿着浆糊和半成品鞋底,开开心心地往家走。张二婶走在最后,还不忘回头说:“秀雅,明天俺带点刚蒸的玉米饼来,咱们一边做棉鞋一边吃,热闹!” 秀雅赶紧答应,心里满是温暖 —— 她知道,这小小的棉鞋,不仅能让娃们过冬,还能拉近邻里之间的距离,让这寒冬也变得热热闹闹。
晚上,猎丫把绣好小弓箭的棉鞋递给猎娃:“弟弟,你看!这是俺给你做的棉鞋,好看不?等晒干了,你就能穿了。” 猎娃拿着棉鞋,高兴得 “咯咯” 笑,还把小脚往鞋里伸,惹得秀雅和狗剩哈哈大笑。狗剩坐在旁边,喝着热乎的野鸡汤,看着眼前的温馨景象,心里琢磨着:明天去山上砍点木头,给堂屋再搭个烤火架,让妇女们做棉鞋的时候更暖和。
这个冬至的夜晚,李家的堂屋里满是浆糊的清香和棉花的暖意。猎娃抱着棉鞋睡着了,猎丫靠在秀雅怀里,听她讲小时候做棉鞋的趣事;狗剩则在灯下磨着猎弓,嘴角带着满足的笑容。他们知道,只要一家人齐心协力,再冷的冬天也能过得暖融融的,而这一双双棉鞋,就像一个个小太阳,照亮了荒坡上的日子,让未来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