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林薇薇办公室的桌面上投下细碎的光影。她刚结束一场跨国会议,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指尖刚触到冰凉的玻璃杯,前台的电话就打了进来:“林总,有您的快递,是一个很大的礼盒,寄件人写的是‘校园租赁平台团队’。”
“校园租赁平台”这几个字让林薇薇瞬间精神起来。她快步走到前台,一眼就看到了那个印着绿色校徽图案的礼盒——盒身用丝带绑着,还贴着一张便签,上面是团队成员们熟悉的字迹:“林总,拆开看看,有惊喜!”
回到办公室,林薇薇小心翼翼地拆开礼盒,里面装着一本厚厚的纪念册,封面是浅棕色的皮质,烫金印着“校园租赁平台——从0到50的成长之路”。她翻开第一页,一张泛黄的照片掉了出来——那是三年前,团队在大学宿舍里拍的合照:六个人挤在小小的书桌前,面前摆着一台旧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是刚搭建好的平台雏形,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青涩却坚定的笑容。
“原来已经过去这么久了。”林薇薇轻声感叹,指尖拂过照片上年轻的面孔,记忆瞬间被拉回三年前的那个夏天。
那时,她还在做校园直播电商项目,一次去高校调研时,偶然听到学生抱怨:“考研想租个安静的自习室,找遍学校都没有;社团办活动要租音响设备,只能去校外,又贵又不方便。”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林薇薇立刻意识到,校园里的租赁需求其实很旺盛,但市场上却没有专门的平台来满足。
当天晚上,她就召集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同事,在公司的会议室里讨论了一整夜。有人提出疑问:“校园市场小,租赁品的损耗率又高,能赚钱吗?”也有人担心:“学生的支付能力有限,怎么定价才能让他们接受?”
林薇薇却很坚定:“我们做校园业务,不能只看短期利润。学生的需求就是我们的机会,只要能解决他们的痛点,平台就有存在的价值。”她拿出连夜整理的调研数据——超过60%的学生有考研自习室需求,80%的社团曾为设备租赁发愁,“我们可以从‘高频刚需’切入,先做考研自习室和活动设备租赁,用低价和便捷吸引用户,慢慢积累口碑。”
就这样,校园租赁平台在一间小小的会议室里诞生了。团队成员们白天做自己的本职工作,晚上就挤在会议室里优化平台功能、对接校园资源。第一个合作的高校是本市的师范大学,为了拿下这个合作,林薇薇带着团队跑了五次学校后勤处,一次次修改合作方案,甚至承诺“前三个月免费提供设备维护”,才终于打动了校方。
平台上线的第一天,订单量只有12单,其中8单还是团队成员的朋友帮忙下的。运营组的小张看着后台数据,眼圈都红了:“是不是我们的方向错了?学生根本不需要租赁服务?”
林薇薇却没有气馁。她带着团队去校园里做用户访谈,发现问题出在“宣传不到位”和“流程太复杂”——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有这个平台,知道的学生也觉得注册流程繁琐,不愿意尝试。
针对这些问题,团队立刻调整策略:在各高校的食堂、宿舍楼下贴海报,派学生志愿者发传单;简化平台注册流程,支持校园一卡通登录,下单后还能提供“上门送取货”服务。
半个月后,平台的订单量开始稳步增长。师范大学的考研学生李娜,成了平台的“忠实用户”。她在平台上租了三个月的自习室,还推荐给了身边的同学:“自习室很安静,有空调和储物柜,价格比校外的自习室便宜一半,还能随时预约,太方便了。”
口碑慢慢传开,越来越多的高校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合作。一年后,平台的合作高校达到了10所,租赁品类也从最初的自习室和设备,增加了“考研资料租赁”“校园代步车租赁”等。
就在平台发展得顺风顺水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了团队沉重的打击。高校封闭管理,学生无法返校,平台的订单量骤降90%。团队成员们人心惶惶,有人提出解散团队,有人建议转型做校外市场。
林薇薇却在视频会议上坚定地说:“我们不能放弃。疫情总会过去,学生们的需求还在。现在正好是我们优化平台的机会,等疫情结束,我们就能以更好的状态迎接用户。”
那段时间,林薇薇每天都在远程指导团队工作:组织线上培训,提升团队成员的业务能力;调研疫情期间学生的新需求,开发“线上资料租赁”功能,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租到考研资料、复习笔记;跟供应商谈判,争取到更优惠的合作条件,为疫情后的扩张做准备。
疫情结束后,高校陆续开学,平台的订单量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之前积累的用户口碑和优化后的平台功能,让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使用校园租赁平台。团队趁热打铁,又新增了“校园活动场地租赁”“摄影器材租赁”等品类,合作高校也从10所增加到了20所。
随着平台规模的扩大,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不同地区的高校有不同的需求和政策,比如北方的高校需要租赁供暖设备,南方的高校则更需要空调;有些高校对校外平台的入驻审核很严格,需要提供详细的资质证明和安全保障方案。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林薇薇提出了“因地制宜”的扩张策略:在每个地区设立区域运营中心,招聘当地的高校毕业生,让他们负责对接本地的高校资源;针对不同高校的需求,定制个性化的合作方案;建立严格的资质审核和安全保障体系,让校方和学生都能放心使用平台。
在林薇薇的远程指导下,团队成员们分头行动。区域运营中心的负责人小王,为了拿下东北某高校的合作,连续一周泡在学校里,跟后勤处的老师一起考察场地,制定供暖设备的维护方案,最终用诚意打动了校方;运营组的小张,为了满足南方高校学生的需求,专门去考察了当地的空调供应商,争取到了“按天租赁”的优惠政策,大大降低了学生的使用成本。
就这样,平台的合作高校数量一路攀升:25所、30所、40所……直到上个月,团队传来消息,平台已经和全国50所高校达成合作,实现了真正的全国扩张。
林薇薇继续翻着纪念册,里面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有团队成员在各地高校调研的照片,有学生用户送来的感谢信,有平台新增品类的上线截图,还有每次扩张时团队庆祝的合影。其中一张照片让她忍不住笑了出来——那是小张在北方某高校考察时,裹着厚厚的羽绒服,手里拿着一台供暖设备,脸上冻得通红,却笑得格外开心。
纪念册的最后一页,贴着一张团队最新的合照:二十多个人站在全国50所高校的校徽墙前,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下面还有一行字:“林总,谢谢您一直以来的指导和支持。没有您,就没有平台的今天。我们会继续努力,把平台做得更大、更好!”
林薇薇的眼眶有些湿润。她想起最初创业时的艰难,想起疫情期间的坚持,想起团队成员们一次次克服困难的努力。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些无数个加班加点的夜晚,那些失败后的重新振作,都在这一刻有了意义。
“叮铃铃——”手机铃声打断了她的思绪,是团队负责人小李打来的电话。
“林总,您收到纪念册了吗?”小李的声音里满是兴奋,“跟您汇报一个好消息,我们新增的‘考研自习室租赁’和‘校园活动设备租赁’品类,上线一个月就占据了平台总订单量的40%,很多学生都说这些品类太实用了!还有,我们最近收到了10所新高校的合作意向,下一步计划把合作高校扩展到100所!”
“太好了!”林薇薇的声音有些激动,“你们做得很棒!不过,扩张的同时也要注意风险,一定要做好资质审核和服务保障,不能辜负学生和校方的信任。”
“您放心,我们都记着呢!”小李笑着说,“对了,林总,我们打算下个月在上海举办一个‘全国高校合作峰会’,想邀请您回来参加,跟我们一起见证平台的新里程碑。”
林薇薇毫不犹豫地答应:“好,我一定去。到时候,我们再一起规划平台的未来。”
挂了电话,林薇薇再次翻开纪念册,目光落在扉页上的一句话上:“每一次出发,都是为了更好地抵达;每一次坚持,都是为了不辜负最初的梦想。”
她想起最初创业时,有人问她:“你为什么要做校园租赁平台?”她当时回答:“我想为学生们做一些实事,让他们的校园生活更方便、更美好。”如今,这个梦想正在一点点实现。
窗外的阳光更加明媚,透过窗户洒在纪念册上,让那些照片和文字都显得格外温暖。林薇薇知道,校园租赁平台的全国扩张,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高校等着他们去合作,更多的学生需求等着他们去满足,更多的挑战等着他们去克服。但她有信心,只要团队齐心协力,只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初心,平台就一定能走得更远、更稳,为更多的学生创造价值。
她拿起手机,给团队成员们发了一条消息:“纪念册收到了,谢谢大家。看到你们的成长和平台的发展,我很欣慰。未来,我们一起加油,让校园租赁平台成为更多学生的‘贴心伙伴’!”
消息发出去没多久,手机就收到了一连串的回复:“林总,我们会加油的!”“谢谢林总一直以来的支持!”“期待下个月跟您见面!”
看着这些充满活力的回复,林薇薇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知道,无论身在何处,她和团队的心始终在一起,为了同一个梦想,共同努力,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