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山海幻想国”的开园盛典,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东方神话热潮时,姜小伍做了一件,让整个商界都为之震惊的决定。
他召开了一场简单的新闻发布会,没有长篇大论,只念了一封简短的信。
**【致所有同行者:】**
**【我曾从三国归来,于烂片中求索,在国风中呐喊,于山海间筑梦。我曾以为,亏钱是使命,赚钱是责任。如今,我方知,真正的富足,是内心的安宁与自由。】**
**【今日,我将辞去‘归舟游戏’及旗下所有公司的职务。公司交由我最信任的伙伴们,我相信,他们会带着这份初心,走得更远。】**
**【我非归隐,只是换一种方式,去探索这个世界。我将以文会友,寻访那些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有趣的灵魂。我想与李白的后人,对酌三杯,论一论诗酒风流;想与杜甫的后人,共登一楼,谈一谈家国春秋。】**
**【江湖路远,我们后会有期。】**
**【姜小伍,敬上。】**
信读毕,全场哗然。
一个站在商业帝国顶峰的男人,一个手握无数Ip的“文化教父”,竟然选择了,在最辉煌的时刻,转身离去,去追求一种近乎于古人般的,诗意的浪漫。
这比他之前任何一次“亏损”的决定,都更让人难以理解。
但武哥、王大锤等人,却只是相视一笑。他们懂他。姜小伍,从来就不属于这个商业世界。他只是一个,偶然闯入的,浪漫的过客。
---
### **第二章:一袭青衫,一场寻访诗魂的旅行**
姜小伍换下了一身笔挺的西装,穿上了一袭简单的青色长衫。他没有带助理,没有带保镖,只背上一个简单的行囊,里面装着几本书,一套笔墨纸砚,和一张,通往江南的火车票。
他的第一站,是江油。
这里是“诗仙”李白的故里。他要去寻找的,是李白家族的第四十八代孙,一位名叫李守拙的老先生。
李守拙先生,是一位隐于市井的书法家,开着一间小小的字画铺,平日里,以写字为乐,不问世事。
姜小伍找到他时,他正铺开宣纸,挥毫泼墨,写的是李白的《将进酒》。那笔法,龙飞凤舞,气势磅礴,仿佛能看到千年前,那个斗酒诗百篇的谪仙人,附身其上。
姜小伍没有上前打扰,只是静静地,在一旁看着。
直到李老先生写完最后一笔,他才上前,深深一揖:“老先生笔力雄健,深得诗仙神韵。”
李守拙抬起头,打量着这个气质不凡的年轻人,淡然一笑:“过奖了。不过是,借着先祖的诗,发一发胸中的块垒罢了。”
“晚辈姜小伍,今日前来,非为求字,只为以文会友。”姜小伍说着,从行囊中,取出了自己的笔墨。
“哦?”李守拙来了兴趣。
姜小伍也不多言,研好墨,提笔在纸上,写下了一首自己所作的七言绝句。
**“曾梦金戈铁马寒,又闻丝竹绕长安。**
**今朝卸却千金甲,只为清风一枕看。”**
诗中,既有他过往经历的影子,又有他此刻心境的写照。
李守拙看着这首诗,眼神,从最初的淡然,变得惊讶,再到欣赏。他抚掌赞道:“好一个‘只为清风一枕看’!小友年纪轻轻,却有如此心境,难得,难得啊!”
那一夜,在李守拙先生的小院里,两人对月而坐,没有山珍海味,只有一壶浊酒,几碟小菜。
他们从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谈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从诗的格律,谈到词的意境;从历史的兴衰,谈到人生的起落。
姜小伍,第一次,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毫无保留地,讲述了自己那段,从三国归来的,荒诞而又真实的经历。
李守拙没有质疑,只是静静地听着,最后,他举起酒杯,笑道:“原来,小友你,才是那个,活在自己诗里的人啊!来,为你的诗,干一杯!”
那一夜,姜小伍喝得酩酊大醉。他仿佛,真的与千年前的诗仙,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
### **第三章:草堂春晓,与诗圣后人的共鸣**
告别了李守拙,姜小伍的第二站,是成都。
这里是“诗圣”杜甫的草堂所在。他要拜访的,是杜甫的后人,一位在草堂附近,开了家小茶馆的,杜先生。
杜先生,人如其名,朴实无华。他的茶馆,是老成都最地道的那种,竹椅、方桌、盖碗茶,充满了市井的烟火气。
姜小伍找到他时,他正和一群茶客,摆着龙门阵,聊着家常。
姜小伍坐下,要了一杯茶,静静地听着。
他没有急着表明来意,而是像每一个普通的茶客一样,在这里,坐了整整三天。
他听杜先生,用最地道的四川话,讲述着杜甫的故事。他讲杜甫不是那个终日愁眉苦脸的“老夫子”,而是一个,会为邻居的一棵枣树而高兴,会为妻子的巧手而写诗的,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我老祖宗的诗,好就好在一个‘真’字。”杜先生呷了一口茶,说道,“他写的,都是他看到的,感受到的。国破家亡,他痛;茅屋为秋风所破,他愁;听到官军收复失地,他‘漫卷诗书喜欲狂’。他把自己的心,掏出来,揉碎了,撒进了诗里。”
姜小伍听着,心中,产生了巨大的共鸣。
他想起了自己,在“故事汇小剧场”里,看到的那些普通人。他们的故事,或许不惊天动地,但那份真实,那份质朴,同样拥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四天,姜小伍,在茶馆的墙上,留下了一首诗。
**“不入商海不封侯,一蓑烟雨任沉浮。**
**忽闻草堂春晓事,方知诗心在民楼。”**
杜先生看到这首诗,愣了许久。他找到姜小伍,什么也没说,只是给他,续上了一杯,最香的,茉莉花茶。
两人相对而坐,许久无言。
但姜小伍知道,他们已经,完成了一场,灵魂深处的交流。
---
### **第四章:诗在远方,亦在脚下**
姜小伍的旅程,还在继续。
他去了山东,寻访辛弃疾的后人,与他一起,在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他去了杭州,寻访苏轼的后人,与他一起,在苏堤之上,谈笑间,吟出“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不再是一个商业帝国的缔造者,他成了一个行走在天地间的,诗人,一个聆听者。
他把这些旅途中的见闻和感悟,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很简单,就叫《以文会友》。
书出版后,没有做任何宣传,却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流传开来。
人们从这本书里,读到的,不再是商业的传奇,而是一种,久违的,关于诗和远方的,浪漫与感动。
姜小伍,彻底消失在了公众的视野中。
有人说,在某个江南的小镇上,看到过一个青衫客,在教孩子们写诗。
也有人说,在某个北方的酒馆里,遇到过一个醉汉,高声吟诵着,自己写的,关于宇宙和烂片的诗。
但没有人,能再确定他的踪迹。
或许,他已经找到了,他想要的,那片“清风”。
或许,他还在路上,继续着他那场,以文会友的,浪漫的旅行。
但所有人都知道,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叫姜小伍的人,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这个世界:
**人生,不止有眼前的KpI和财报,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而最美的诗,永远,都写在,每一个平凡而滚烫的,生活之中。**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