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少年壮志
**
时间:元末,傍晚
地点:宋克家中书房
人物:宋克、书童
书房内,烛光摇曳。宋克身着一袭素袍,身姿挺拔,正站在窗前,望着窗外渐渐暗去的天色,眉头微皱,神色间透着几分壮志未酬的落寞。书童在一旁整理着书籍,不时偷偷看向宋克,眼中满是担忧。
宋克(喃喃自语):如今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正是男儿建功立业之时,我却被困于此,真是不甘呐!
书童(轻声):公子,天色已晚,早些歇息吧。这乱世之中,能保全自身已是不易,公子又何必如此执着。
宋克(猛地转身,眼神坚定):你不懂!我自幼博览群书,又习练武术,本想在这乱世中闯出一番天地,为苍生谋福祉,怎能如此轻易放弃!
说着,宋克走到书桌前,拿起一本兵书,重重地摔在桌上。
宋克:这些兵书韬略,我早已烂熟于心,可如今却无用武之地,空有一腔抱负,又有何用!
书童(连忙上前,安抚道):公子,您也别太着急。这道路受阻只是暂时的,说不定过些日子就能通行了。
宋克(长叹一声):希望如此吧。我听闻北方战事激烈,各方势力纷争不断,我本想北上投军,一展身手,可这该死的战乱,让我连这小小的愿望都难以实现。
书童(犹豫片刻):公子,其实…… 其实还有一件事,不知当讲不当讲。
宋克(疑惑地看着书童):但说无妨。
书童(小心翼翼地):我听说张士诚占据苏州,他广纳贤才,公子若是去投奔他,说不定能有一番作为。
宋克(脸色一沉,怒声):张士诚?他不过是一介草寇,只知贪图享乐,我怎能与他同流合污!我要的是为天下百姓谋太平,不是在这乱世中助纣为虐!
书童(吓得连忙跪下):公子息怒,是小的失言了。
宋克(摆摆手):罢了,你起来吧。我知道你是为我好,只是这世间能懂我之人,实在太少。
宋克缓缓走到书桌前,坐了下来,拿起毛笔,在纸上随意地写着。书童悄悄抬头,看到宋克写的是 “书法” 二字。
宋克(看着纸上的字,轻声说):既然无法在战场上建功立业,那我便在这书法上寻求突破吧。这书法之道,博大精深,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美感,说不定能让我找到内心的宁静。
书童(站起身,好奇地问):公子,您不是一直痴迷于兵书和武术吗?怎么突然对书法感兴趣了?
宋克(微微一笑):其实,我对书法一直都有兴趣。只是之前一心想着建功立业,忽略了它。如今看来,这书法与兵法、武术也有相通之处,都需要用心去领悟,用毅力去坚持。
说着,宋克又开始专注地书写起来,书童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书房里只听得见毛笔在纸上摩挲的沙沙声。
第二幕:拒绝幕僚(
【场景】宋克苏州宅邸书房,案上摊着兵书与墨迹未干的字帖,窗外细雨淅沥。张士诚麾下谋士李伯升身着锦袍,端坐椅上,身后两名侍卫持刀而立。
李伯升(端起茶杯,语气倨傲):“宋公子,吴王(张士诚)久闻您精通兵法,又善谋划,只要您愿入幕府,即刻便可封参军之职,享万户俸禄,何必困守这方寸书房?”
宋克(执笔的手未停,笔尖在宣纸上划过一道凌厉的竖画):“李大人,吴某(张士诚)据苏州后,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此等窃据一方之辈,即便给我金山银山,我也不屑与之为伍。”
李伯升(脸色骤变,将茶杯重重顿在案上):“宋克!你可知拒绝吴王意味着什么?苏州城如今在吴王掌控之下,你若执意不从,恐难保全自身!”
宋克(放下笔,转身直视李伯升,眼神坚定):“我宋克虽无经天纬地之才,却也知晓‘气节’二字。宁可守着笔墨过清贫日子,也绝不做助纣为虐之事。大人请回吧,休要再劝。”
【特写】李伯升气得胡须颤抖,甩袖起身,临走前狠狠瞪了宋克一眼,侍卫紧随其后出门。宋克望着案上的字帖,轻轻叹了口气,拿起布巾擦拭毛笔,目光落在窗外雨中的翠竹上,眼神渐渐变得澄澈 —— 既然不能在沙场建功,或许能在笔墨间寻得一片天地。
第三幕:结缘《急就章》
【场景】数月后,苏州城古籍书店,木质书架上摆满泛黄的书卷,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地面,尘埃在光柱中飞舞。宋克身着素色长衫,指尖轻抚书架上的书籍,神情专注。
书店老板(佝偻着身子,手持一本线装书走过来):“宋公子,您要找的孤本字帖,我这儿还真有一本稀罕物 —— 东汉崔瑗所书的《急就章》摹本,就是章草的鼻祖之作,您要不要瞧瞧?”
宋克(眼睛一亮,连忙接过书):“《急就章》?我只在古籍记载中见过此作之名,竟能在此得见摹本!”
【特写】宋克小心翼翼翻开书卷,泛黄的纸页上,章草字体线条古朴,笔画转折间带着几分刚劲。他手指顺着字迹游走,时而蹙眉思索,时而点头赞叹。
宋克(声音带着激动):“这笔法,既有隶书的沉稳,又有草书的灵动,结体更是疏密有致,难怪能成为章草经典!老板,这本字帖我要了,多少钱都愿意出。”
书店老板(笑着摆手):“宋公子是懂书之人,这字帖在您手里才能发挥价值,您若真心喜欢,便拿去研读,日后若有心得,与我分享一二即可。”
【场景转换】宋克宅邸书房,他将《急就章》摹本平铺在案上,点燃一盏油灯,彻夜研读。时而对照摹本临摹,时而停下笔,手指在空中比划笔法,不知不觉间,天已蒙蒙亮。
第四幕:刻苦研习
【场景】宋克书房,墙上贴满了他临摹的《急就章》字帖,案上堆着厚厚一摞写废的宣纸,砚台里的墨汁早已磨得浓稠。宋克妻子端着一碗粥走进来,看着丈夫布满血丝的眼睛,满脸心疼。
宋克妻子(将粥放在案上):“夫君,你已经连续三天‘杜门染翰,日费十纸’了,再这样下去,身体会熬不住的。快歇歇,喝碗粥吧。”
宋克(头也不抬,仍在临摹):“夫人,你看这‘急’字的笔法,起笔要藏锋,行笔要劲健,收笔还要回锋,我总觉得还差些火候,再让我练一会儿。”
【特写】宋克手腕悬空,笔尖在宣纸上快速游走,墨痕随着手腕的转动,呈现出不同的粗细变化。忽然,他停下笔,眉头紧锁,将刚写好的纸揉成一团扔在地上 —— 纸上的 “就” 字,结体略显松散,未能体现出《急就章》古朴厚重的韵味。
宋克好友高启(身着长衫,推门而入,看到满地纸团,笑着走上前):“仲温(宋克字),你这是跟《急就章》较上劲了?我听说你为了练这章草,连门都不出了。”
宋克(见到高启,终于停下笔,露出一丝疲惫的笑容):“季迪(高启字),你来的正好,你看我临摹的《急就章》,总觉得没能抓住精髓,尤其是笔法的劲健和结体的古朴,始终差一口气。”
高启(拿起案上的摹本和宋克的临摹作品对比,仔细端详):“你看这摹本上的字,笔画之间虽连却不拖沓,结体虽简却不潦草。你如今的临摹,笔法已有几分形似,但少了些岁月沉淀的古朴感,或许你可以试着将自己对兵书的理解融入其中,让字多些刚劲之气。”
宋克(恍然大悟,拍了下案几):“对啊!我之前只想着照搬摹本,却忘了将自身所学融入书法。兵法讲究刚柔并济,书法何尝不是如此?季迪,你真是点醒了我!”
【场景】此后数月,宋克每日清晨便起身练字,先研墨半个时辰,再对照《急就章》摹本临摹,午后则反复揣摩笔法与结体,傍晚还会将自己的作品与摹本逐字对比,标注不足。书房里的宣纸越堆越高,他的章草技艺也日渐精进,笔下的字渐渐有了《急就章》的神韵。
第五幕:风格初成
【场景】一年后,苏州文人雅集,设在园林亭榭中,亭内摆放着几张案几,案上备好笔墨纸砚,文人墨客们围坐在一起,谈论诗词书法。宋克身着长衫,手持一卷自己书写的《急就章》,缓步走进亭中。
文人王行(看到宋克,连忙起身迎接):“仲温,你可算来了!我们正说要请你展示下近来的书法作品呢,听说你沉迷《急就章》,章草技艺大有长进。”
宋克(笑着点头,将手中的书法作品铺在案上):“近来确实在研习《急就章》,也尝试着在章草的基础上,融入一些今草和行书的写法,还请各位兄台指点一二。”
【特写】众人围拢过来,目光落在宋克的作品上 —— 纸上的章草,既保留了《急就章》古朴的结体和劲健的笔法,又在笔画连接处融入了今草的流畅,部分字的收笔还带有行书的飘逸,整体风格独特,气韵生动。
文人徐贲(抚摸着胡须,赞叹道):“仲温,你这字真是绝了!既有章草的古意,又有今草和行书的灵动,打破了传统章草的束缚,自成一派啊!我看,如今明初的章草,没人能比得过你。”
另一文人(点头附和):“没错!这笔法刚劲有力,结体疏密得当,一看就是下了苦功的。以后我们学章草,怕是要以你的作品为范本了。”
宋克(拱手致谢):“各位兄台过奖了,我不过是在《急就章》的基础上稍作尝试,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日后还要继续钻研。”
【场景】雅集结束后,宋克回到家中,将众人的评价记在心中,更加坚定了钻研章草的决心。他重新铺纸研墨,提笔书写,笔下的字愈发成熟,逐渐形成了 “笔法劲健,结体古朴” 的独特风格,为后世章草书法奠定了基础。
第六幕:声名远扬
【场景】数年后,南京城,明朝都城,一家书画斋内,前来求购宋克书法作品的人络绎不绝。书画斋老板站在柜台后,手里拿着一幅宋克书写的《急就章》,向众人介绍。
书画斋老板(声音洪亮):“各位客官,这可是宋克宋仲温先生亲笔书写的《急就章》,你们看这字,章草功底深厚,又有自己的风格,如今在江南乃至京城,宋先生的书法可是‘一字难求’啊!”
客人甲(挤到台前,盯着作品):“我早就听说宋先生的章草是明人之冠,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老板,这幅作品我要了,多少钱?”
客人乙(连忙说道):“我出更高的价钱,这幅作品该归我!”
【场景转换】皇宫内,朱元璋身边的谋士解缙,手持宋克的书法作品,呈给朱元璋。朱元璋坐在龙椅上,仔细翻看,虽不喜江南文人,但也忍不住点头称赞。
解缙(躬身说道):“陛下,这是苏州文人宋克的书法作品,其章草技艺精湛,在民间声望极高,不少文人都以他的作品为研习范本。”
朱元璋(放下作品,语气平淡):“此人书法确实有几分功底,不过江南文人多桀骜,需多加留意。” 话虽如此,却还是让解缙将作品收好,留作观赏。
【场景】苏州宋克宅邸,每日都有文人墨客前来拜访,有的是为了交流书法心得,有的是为了求购书法作品。宋克总是热情接待,与众人探讨《急就章》的技法,分享自己的研习心得。在一场大型书法雅集上,宋克现场书写《急就章》,笔走龙蛇,一气呵成,赢得满堂喝彩,他 “明初‘三宋’之一”“章草为明人之冠” 的声名,也传遍了整个明朝。
第七幕:时代困境
【场景】明初,南京城,刑场周围围满百姓,气氛压抑。高启身着囚服,被绑在柱子上,神色平静。宋克混在人群中,看着好友,眼中满是悲痛与愤怒,却不敢上前 —— 朱元璋登基后,对江南文人严加管控,高启因撰写《上梁文》被诬陷谋反,即将被腰斩。
【特写】刽子手举起大刀,高启高声吟诵诗句:“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刀落,鲜血溅洒,宋克再也忍不住,转身离开,泪水夺眶而出。
【场景转换】宋克宅邸,夜色深沉,宋克坐在书房,桌上放着高启的诗集和自己与高启探讨书法的手稿。忽然,门外传来敲门声,宋克起身开门,两名锦衣卫身着飞鱼服,手持腰牌,站在门口。
锦衣卫(语气冰冷):“宋克,陛下听闻你与高启交往甚密,特命我等前来问话,你需如实交代,是否与高启的‘谋反’之事有关?”
宋克(强压内心的恐惧,镇定说道):“我与高启只是诗文书法之交,他的‘谋反’之事,我毫不知情。我一心钻研书法,从未参与过任何政事。”
【场景】此后数日,锦衣卫多次上门盘问,宋克的生活陷入困境,不仅无人再敢上门拜访,连之前求购他书法作品的人也避之不及。他闭门不出,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书写《急就章》中,笔下的字多了几分悲愤与沧桑,却也愈发苍劲有力。他明白,在这乱世之中,唯有书法能成为他的精神寄托,支撑他度过难关。
第八幕:传承与影响
【场景】数十年后,明朝中期,苏州一家书法私塾内,几名年轻的书法家围坐在一起,案上放着宋克书写的《急就章》拓本,正在热烈讨论。
年轻书法家甲(指着拓本,兴奋地说):“各位兄台,你们看宋克先生的《急就章》,笔法多劲健啊!每一笔都像是有千钧之力,这才是章草的精髓所在!”
年轻书法家乙(点头赞同):“没错!我听说宋先生当年为了研习《急就章》,‘杜门染翰,日费十纸’,还在章草的基础上融入了今草和行书的写法,才形成了这种独特的风格。要是没有宋先生,我们现在学章草,怕是还停留在模仿古人的阶段。”
书法私塾先生(身着长袍,手持戒尺,走进教室,听到学生们的讨论,笑着说道):“你们说得都对。宋克先生不仅是明初‘三宋’之一,更是将章草书法推向新高度的大家。他的《急就章》,对后世章草影响极大,直到现在,仍是我们学习章草的重要范本。”
【特写】一名年幼的学童,手持毛笔,对照着宋克《急就章》的拓本,一笔一划地临摹。虽然字迹还显稚嫩,但笔画间已能看出几分章草的韵味。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学童和拓本上,仿佛预示着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延续。
书法私塾先生(看着学童,语重心长地说):“书法之道,在于传承与创新。宋克先生继承了《急就章》的古朴,又开创了自己的风格,这才成就了一代书法大家。希望你们日后也能像宋先生一样,在研习古人书法的基础上,走出自己的道路,让书法艺术永远流传下去。”
【场景】夕阳西下,私塾内的讨论声渐渐平息,唯有毛笔在宣纸上划过的 “沙沙” 声,与窗外的鸟鸣声交织在一起,诉说着书法艺术的魅力,也见证着宋克与《急就章》跨越时空的传承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