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使团从南方带回的见闻,如同一幅浓墨重彩的异域画卷,在新常山高层面前缓缓展开。
石砌的金字塔、精确的历法、繁复的神灵雕刻、以及那令人不安的活祭习俗,都强烈冲击着汉家士大夫的认知。
然而,在经历了一番文化震撼之后,使团所带回的几样实物,却在朝堂之上引发了更为实际和深远的讨论。
那几匹质地柔软、吸湿透气的洁白棉布,以及几块边缘锋利如刀、闪烁着诡异光泽的黑曜石碎片,被小心翼翼地摆放在了赵广和他核心僚属的案头。这些物品不仅代表了异域的风土人情,更承载着潜在的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
棉布的出现,让朝臣们对遥远国度的纺织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纷纷议论,这种布料的质地为何如此柔软,吸湿透气的特性又是如何实现的。
有人猜测,这可能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纺织工艺有关。而赵广则在心中盘算,如果能够引进这种纺织技术,或许能够改善国内的纺织业,提高布料的质量和产量,从而促进贸易和经济发展。
至于那些黑曜石碎片,它们的光泽和锋利程度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感到惊讶。赵广的武将们尤其对这些黑曜石碎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他们认为,如果能够将这种材料用于武器制造,那么军队的战斗力无疑将得到显着提升。黑曜石的硬度和锋利度,甚至可能改变战场上的武器使用策略。
赵广和他的僚属们在讨论中逐渐意识到,这些实物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珍宝,更是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
“此布名为‘棉花’所织,”刘敏指着棉布介绍道,“据南方土人言,其植株耐旱,不似桑麻需良田,产量颇丰。此布轻柔保暖,尤适此地温热气候,若引种成功,其利无穷!”
工坊大匠拿起棉布仔细摩挲,眼中放光:“世子,此物确乃佳品!若得此原料,织成布匹,不仅可惠及军民,更能成为一大财源!”
蒋琬亦点头:“若能自产,则可减少对神州丝绸之依赖,更能以此与诸部贸易,其价值恐不在盐铁之下。”
赵广抚摸着柔软的棉布,点了点头。这确实是意外之喜,一种能够改变衣着习惯和纺织业格局的新作物。
接着,刘敏又拿起黑曜石碎片:“此石名为‘黑曜石’,于南方山地极易获取。其性脆,然边缘极薄极利,稍加打磨,便可制成箭簇、矛头、乃至切割工具。南方武士,多持此石兵器,颇为犀利。”
史柱接过碎片,用指腹轻轻试了试边缘,立刻划出一道血痕,他眉头一挑:“好锋利的石头!若猝然遇之,确能伤我皮甲。然,其质脆,与我钢铁相击,必碎无疑。”话虽如此,他眼中也露出一丝凝重,这意味着南方的军队,并非不堪一击。
成公英沉思片刻,缓缓开口道:“棉花,这种柔软而温暖的纤维,是民生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衣物,还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进而带动了整个经济的繁荣。”
“而黑曜石,这种坚硬而锋利的矿石,是制造军械不可或缺的材料。它在战场上的应用,无疑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使得军事技术得以不断进步。”
“由此观之,南方的城邦,绝非蒙昧无知的野蛮人,他们的物产丰富、技艺精湛,皆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之处。”
“刘大人曾经提到,这些城邦虽然在表面上看似团结一致,但实际上内部却存在着各种纷争和矛盾。”
“或许,这些纷争正是我们可以利用的突破口,通过巧妙的外交手段,或许能够分化他们的联盟,为我们的战略目标服务。”
赵广沉思良久,开口道:“刘先生此行,功莫大焉。不仅探明南方虚实,更为我明汉王国带回两大珍宝——棉花之种与黑曜石之警。”
他随即下达指令:
“其一,蒋琬先生,立刻遴选精通农事之人,随下次南下船队前往,务必设法获取棉花种子及种植之法,带回后择地试种。此乃长远之计,关乎国计民生。”
“其二,工坊加紧研究此黑曜石特性,琢磨应对之法。同时,继续精炼钢铁,确保我军械始终领先。”
“其三,对南方诸邦,策略需调整。既然其文明已具规模,难以速图,当以渗透、分化、贸易为主。我们应当采取更为细腻和长远的手段,逐步影响这些地区的政治和经济格局。”
“首先,可以增派精干商队,携更多我汉家独特之物(如琉璃、纸张、漆器等),深入其境。这些商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蕴含着我汉文化的深厚底蕴,能够吸引南方诸邦的贵族和富商。”
“商队在交易货物的同时,更要结交其内部不满现状之贵族,通过各种手段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收集情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弱点。”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贸易协定,逐步引导南方诸邦的经济依赖于我汉。例如,可以提供一些他们无法自产的必需品,或者以优惠的价格销售某些商品,使他们在经济上与我们紧密相连。”
“同时,我们还应鼓励南方诸邦的学者和工匠来我汉学习交流,通过文化渗透,逐渐影响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通过这些综合手段,我们可以在不引起冲突的情况下,逐步增强我汉在南方诸邦的影响力。”
“其四,命沿海‘望海堡’及新建据点,加强对南方海域之巡逻与监视,留意其舟船动向。南方诸邦的海上力量不容小觑,他们利用海洋进行贸易和扩张,对我们的海防构成潜在威胁。”
“因此,必须加强沿海防御,确保我汉的海上安全。‘望海堡’作为前沿哨所,应配备先进的了望设备和快速反应的战船,以监视南方诸邦的船只活动。同时,新建的据点应选择战略要地,确保能够有效控制重要的海上航线。”
“此外,我们还应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定期进行巡逻和演习,以展示我汉的海上实力。通过这些措施,我们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和应对南方诸邦的军事行动,还可以在必要时进行海上封锁或贸易战,以保护我明汉王国的海上利益。”
“同时,通过海上巡逻,我们还可以打击海盗活动,维护海上贸易的安全,从而增强我明汉在南方海域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随着赵广的命令,明汉王国对南方的策略,从单纯探索迅速转变为更具针对性的经济文化渗透。
更多的商队被组织起来,他们不仅带着盐铁,更带着精心挑选的、能彰显汉文明优越性的商品,沿着海岸线或通过已建立联系的部落,向南方的城邦联盟渗透。
这些商队如同细小的溪流,悄无声息地流入南方的石城。汉人的琉璃珠眩惑了贵族的眼睛,轻薄的纸张引起了祭司的好奇,精美的漆器成为了权贵炫耀的资本。
与此同时,商队们也敏锐地捕捉着联盟内部的矛盾:哪个城邦对主导者不满?哪个贵族渴望获得外部支持以提升地位?哪个部落遭受压迫,有心反抗?
而在新常山,对棉花引种的期盼和对黑曜石武器的研究也在同步进行。所有人都意识到,与南方文明的关系,将决定明汉王国未来的南向战略。是和平的贸易交流,还是不可避免的冲突?
答案或许就隐藏在这些看似普通的棉花与黑曜石之中。帝国的开拓,在面对一个拥有自身成熟体系的文明时,必须展现出更多的耐心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