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油冻疮膏制成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传到了皇宫。李世民正在御书房批阅奏折,御书房里温暖如春,炭盆里的银丝炭安静地燃烧着,散发出淡淡的香气。他手里拿着一本西域的战报,眉头紧锁,脸上带着忧虑。听闻李杰又研制出防治冻疮的新药,顿时来了精神,当即让人将样品呈上来。
“这东西比药皂还管用?” 李世民捏起一点软膏,放在指尖揉搓。软膏滑腻温润,像上好的油脂,很快被皮肤吸收,留下淡淡的药香,那药香里既有当归的醇厚,又有红花的清冽。他想起去年冬天,自己的手背也曾干裂脱皮,用了不少名贵的药膏都不见好,每到批阅奏折时就疼得厉害。
“回陛下,” 李杰躬身说道,态度恭敬而谦逊,“药皂侧重预防,能清洁皮肤,减少冻疮的发生;这冻疮膏侧重治疗,能修复受损的皮肤,两者配合使用,定能大大降低冻伤发病率,让将士们在边关少受些苦。臣已让人将第一批冻疮膏随药皂一同送往边关,让尉迟将军麾下的士兵试用,想来不日便有反馈。”
李世民点了点头,将陶罐放在御案上,御案是用紫檀木打造的,上面雕刻着精美的龙纹,与陶罐的朴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如此,便等边关的消息再说。若真如你所言有效,朕必重重赏你,让天下人都知道你的功劳。” 他拿起奏折,目光却不时瞟向那罐冻疮膏,显然对这新奇的药膏充满了好奇,心里也暗暗期待着它能有神奇的效果。
半个月后,渭水岸边的工坊正忙着赶制一批加急药皂,工匠们各司其职,有的搅拌皂基,有的倒入模具,有的包装成品,每个人都忙得热火朝天,蒸汽锅的轰鸣声、搅拌器的转动声、工匠们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激昂的交响曲。突然,一阵急促的驿马铜铃声由远及近,那铃声清脆而响亮,穿透了工坊的嘈杂,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一个信使翻身下马,他身上的铠甲沾满了边关的尘土和风霜,脸上布满了疲惫,却难掩眼中的兴奋。他手里高举着一个竹筒,竹筒上系着红色的绸带,那是加急文书的标志。“尉迟将军急报!” 他大喊着冲进工坊,声音因激动而沙哑,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李杰正在检查冻疮膏的封装 —— 为了方便携带,他让人将软膏装进牛角制成的小盒里,牛角盒打磨得光滑圆润,盒盖刻着 “冻疮膏” 三个字,字体古朴而有力。听闻有急报,他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迎了上去:“可是冻疮膏有了消息?” 他的心跳得飞快,像揣了一只兔子。
信使连连点头,从怀中掏出竹筒,双手递给李杰:“大人快瞧!尉迟将军说,这冻疮膏简直是神药!将士们用了之后,冻伤都好了很多!”
李杰颤抖着双手接过竹筒,解开上面的红绸带,抽出里面的竹简。竹简是用上等的青竹制成的,上面的字迹是尉迟恭的亲笔,依旧刚劲有力,带着武将的豪迈,字里行间却透着难以抑制的兴奋:“甘油冻疮膏试用半月,冻伤士兵痊愈率提高五成!轻中度冻伤三日可见消肿,皮肤由红转粉,瘙痒减轻;重度溃烂者结痂速度比用猪油膏快一倍,原本需要一个月才能收口的伤口,现在半个月就能愈合!士兵们都说,涂上去凉丝丝的,比揣在怀里还暖和,再也不用忍受冻疮的折磨了……”
竹简末尾还附着一封士兵的感谢信,信纸是用粗糙的麻纸做的,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甚至有些字都写错了,却一笔一划写得格外认真,能看出写信人用尽了心思:“小人王二狗,原是玄甲军步卒。去年冬天冻掉了两根脚趾,疼得死去活来,本以为这辈子都废了,再也不能上战场杀敌了。幸得李大人的冻疮膏,溃烂处竟慢慢收口,长出了新肉,如今已能下地走路,再过些时日就能重新拿起兵器了。小人无以为报,唯有在战场上前仆后继,奋勇杀敌,以报大人救命之恩……”
“好!好啊!” 李杰读完信,激动得声音发颤,眼眶也湿润了。他将竹简递给旁边的孙老实,老工匠接过竹简,双手都在发抖,浑浊的眼睛里泛起了泪光:“俺们做的东西,真能让弟兄们少受些罪,能让他们重新上战场…… 这辈子值了!”
工坊里的工匠们闻讯都围了过来,挤得水泄不通。他们听着信使讲述边关的情景:士兵们如何在寒风中小心翼翼地涂抹冻疮膏,如何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查看自己的冻伤有没有好转,如何看着溃烂的伤口一天天结痂、愈合,如何把那小小的牛角盒视若珍宝,睡觉时都揣在怀里…… 不少人都红了眼眶,有几个年轻的工匠甚至偷偷抹起了眼泪,手里的活计却干得更卖力了,仿佛每多做一块药膏,就能多救一个士兵。
“快,备马!” 李杰对随从说道,语气坚定而有力,“随我进宫,将这好消息禀报陛下!让陛下也高兴高兴!”
御书房内,李世民正与房玄龄商议西域战事。西域的局势一直不稳定,吐蕃的铁骑时常侵扰边境,让大唐的边疆不得安宁。李世民的眉头紧锁,手指轻轻敲击着御案,发出 “笃笃” 的声响,仿佛在为边疆的战事而焦虑。房玄龄则站在一旁,神色凝重,正在为如何应对吐蕃的侵扰出谋划策。
“吐蕃骑兵来去如风,擅长在高原作战,我军若是贸然出击,恐怕会吃亏。” 房玄龄忧心忡忡地说道,“而且,冬天将至,边关的士兵们又要遭受冻疮之苦,这对我军的战斗力影响极大啊。”
李世民叹了口气,脸上露出无奈的神色:“是啊,每年冬天,光是因为冻疮减员的士兵就不在少数。若是能解决这个问题,我军的战斗力定能大大提升。”
就在这时,太监禀报李杰求见,说有边关的捷报。李世民和房玄龄对视一眼,都露出了惊讶的神色。“哦?李杰?他能有什么捷报?” 李世民疑惑地说道,但还是让人赶紧把李杰带进来。
李杰快步走进御书房,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喜悦,将手中的竹简高高举起:“陛下,大喜啊!尉迟将军传来捷报,我等研制的甘油冻疮膏在边关效果显着!”
李世民连忙让李杰把竹简呈上来,迫不及待地打开阅读。当看到冻疮膏让冻伤士兵痊愈率提高五成,重度溃烂者结痂速度比用猪油膏快一倍时,他猛地一拍御案,脸上露出了激动的神色:“好!好!太好了!李杰,你真是立了大功啊!”
房玄龄也凑过去仔细阅读了竹简,看完后,他捋着胡须,感慨地说道:“真是没想到啊,这小小的冻疮膏竟有如此神效。有了它,边关的士兵们就能少受很多罪,我军的战斗力也能得到保障,对付吐蕃的侵扰就更有把握了。”
李世民拿着竹简,反复看了好几遍,尤其是看到士兵王二狗的感谢信时,眼眶也有些湿润。“这个王二狗,真是个好兵啊。” 他感慨地说道,“为了大唐,他们在边关抛头颅、洒热血,我们在后方,就应该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他抬头看向李杰,眼神中充满了赞赏:“李杰,你研制的这甘油冻疮膏,真是雪中送炭啊。朕之前还担心它效果不佳,现在看来,是朕多虑了。”
李杰躬身说道:“陛下过奖了,这都是臣分内之事。能为边关的将士们做点实事,是臣的荣幸。”
李世民点了点头,语气坚定地说道:“既然这冻疮膏效果如此显着,那就必须批量生产,而且要优先供应军中。朕下令,从即日起,司农寺全力负责甘油冻疮膏的生产,所需的药材、器具,无论哪个部门,都必须无条件配合,不得有误!”
“臣遵旨!” 李杰连忙躬身领命,心中充满了激动。他知道,有了皇帝的支持,冻疮膏一定能很快批量生产出来,送到每一个需要它的士兵手中。
李世民又说道:“另外,对于研制和生产冻疮膏有功的人员,朕要重重赏赐。李杰,你想要什么赏赐,尽管开口。”
李杰想了想,说道:“陛下,臣什么都不要。只要能看到边关的将士们不再受冻疮之苦,能安心保卫大唐的边疆,臣就心满意足了。”
李世民听了,更加赞赏李杰的品格:“好!好一个为国为民的李杰!朕就喜欢你这份淡泊名利的心态。既然你什么都不要,那朕就替边关的将士们谢谢你了。” 说着,李世民竟对着李杰微微躬身。
李杰吓得连忙跪下:“陛下万万不可!臣担当不起啊!”
李世民扶起李杰,笑着说道:“你担当得起。你为大唐做的这些事,比任何金银珠宝都要珍贵。”
随后,李世民又和房玄龄、李杰商议了冻疮膏批量生产的具体事宜,比如如何扩大生产规模、如何保证药材的供应、如何快速将冻疮膏运往边关等等。直到午时,李杰才离开了御书房。
回到工坊,李杰立刻召集了所有的工匠,将皇帝的旨意和边关的捷报告诉了大家。工匠们听了,都欢呼雀跃起来,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兄弟们,陛下下令了,要我们批量生产甘油冻疮膏,优先供应军中!” 李杰高声说道,“这是陛下对我们的信任,也是边关将士们对我们的期盼。我们一定要加把劲,做出更多更好的冻疮膏,送到边关去!”
“好!” 工匠们齐声应道,声音洪亮,震得工坊的墙壁都嗡嗡作响。
接下来的日子里,工坊里变得更加忙碌了。蒸汽锅不停地运转,工匠们各司其职,有的熬制甘油,有的调配药材,有的制作软膏,有的封装打包。每个人都干劲十足,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
孙老实虽然年纪大了,但也不甘示弱,每天都第一个来到工坊,最后一个离开。他手把手地教年轻的工匠们如何掌握火候,如何精准地配比药材,确保每一批冻疮膏的质量都能达标。
年轻的工匠们也都非常努力,他们认真学习技术,严格按照配方和流程操作,生怕出一点差错。有一次,一个年轻的工匠不小心把药材的比例配错了,他吓得大哭起来,以为自己闯了大祸。孙老实并没有责怪他,而是耐心地教他如何纠正错误,并且告诉他,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错误,不吸取教训。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甘油冻疮膏的产量越来越高,质量也越来越稳定。一批批封装好的冻疮膏被装上驿马,源源不断地运往边关。每一批冻疮膏上,都贴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愿此膏能护将士们周全,待你们凯旋归来。”
边关的士兵们收到冻疮膏后,都非常感动。他们纷纷表示,一定会好好使用冻疮膏,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奋勇杀敌,不辜负长安的父老乡亲们的期望。
而在长安,甘油冻疮膏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不仅宫中的宫人用上了冻疮膏,就连普通的百姓也听说了它的神奇功效,纷纷来到司农寺,希望能买到一些。李杰考虑到百姓们的需求,又扩大了生产规模,拿出一部分冻疮膏在市面上销售,价格也很亲民,让普通百姓也能用上这神奇的药膏。
一时间,甘油冻疮膏成了长安城里最受欢迎的东西。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对它赞不绝口。人们都说,李杰研制的这甘油冻疮膏,是冬天里的一抹暖阳,给大家带来了温暖和希望。
李世民看着甘油冻疮膏给大唐带来的变化,心中非常欣慰。他知道,李杰不仅仅是研制出了一种药膏,更是为大唐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决定,等李杰再立大功,就破格提拔他,让他能更好地为大唐效力。
渭水岸边的工坊里,蒸汽依旧在升腾,工匠们的欢笑声和机器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欢快的乐曲,诉说着甘油冻疮膏给这个冬天带来的温暖和希望。而这一切,都只是一个开始,李杰知道,他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还有更多的技术要带到这个时代,为大唐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