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山间的雾气还未散去。苏晚晴推开临时住所的木门,发现顾淮之已经等在院外的老槐树下。他手里提着两个保温盒,见她出来,很自然地上前。
食堂还没开,我煮了粥。
简单的举动,却让苏晚晴心头一暖。她接过保温盒,粥的温度透过容器传到掌心。
去工地的路上,两人并肩走着。山间的晨露打湿了裤脚,顾淮之很自然地走到靠山体的一侧,为她挡住可能滑落的碎石。
今天的施工进度要加快,他切换回工作状态,雨季前必须完成主体结构。
师资培训的方案我看过了,她回应,还需要增加职业教育模块。
他们讨论着工作,就像过去的每一天。但有些东西已经不同——他会细心提醒她注意脚下的水坑,她会自然地接过他手中的图纸。没有刻意的亲密,却在每个细节里透着默契。
上午的工程会议,顾淮之依然是那个严谨的投资人。他仔细审核每一项预算,对施工方案提出专业意见。只是在会议结束时,他会很自然地递给她一杯温水:讲了这么久,润润喉。
中午在临时食堂吃饭,他记得她不爱吃香菜,提前帮她把菜里的香菜挑出来。这个细小的举动被几个眼尖的工人看见,互相交换着会心的眼神。
饭后,他们去看望小禾。女孩正在新建的图书室里整理书籍,看见他们一起来,眼睛亮了起来。
顾叔叔,苏阿姨,她跑过来,悄悄拉住两人的手,你们是不是在一起了?
孩子的直觉总是最敏锐的。苏晚晴和顾淮之相视一笑,没有否认。
真好,小禾开心地说,就像书里写的王子和公主。
顾淮之蹲下身,平视着小禾:不是王子和公主,是两个互相欣赏的人,决定一起走接下来的路。
这个解释让小禾似懂非懂,但苏晚晴听懂了其中的深意。
下午,他们走访了几个学生家庭。在崎岖的山路上,顾淮之始终走在她身侧,在她需要时伸手扶一把。走访结束时已是黄昏,夕阳把两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回程的路上,他们遇到村里的一位老人。老人眯着眼打量他们,笑着说:顾同志,苏同志,你们看起来很登对。
这一次,顾淮之没有回避,而是礼貌地回应:谢谢老伯。
晚饭后,他们照例去巡视工地。夜幕下的工地很安静,只有值班工人的脚步声偶尔响起。站在即将封顶的教学楼前,顾淮之轻声问:
今天感觉怎么样?
很自然,她如实回答,就像本该如此。
他微笑:那就好。
月光下,他们并肩走在回住处的路上。这一次,他很自然地牵起她的手。掌心相贴的温度,在微凉的夜风中格外温暖。
明天我要回上海处理一些事务,在分别的路口,他说,三天后回来。
没有缠绵的告别,没有不舍的依恋,只有简单的约定。但他们都明白,从此往后,无论身在何处,心里都会多一份牵挂。
这一天的相处,平淡却真实。没有改变各自的工作节奏,没有影响彼此的事业追求,只是在原本的基础上,多了一份心照不宣的默契。
也许,最好的感情就是这样——不必刻意证明,无需向谁宣告,只是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自然而然地成为彼此生命的一部分。
夜色渐深,山风送来远方的犬吠。苏晚晴站在窗前,看着天边的明月,唇角不自觉地扬起。
新的篇章,就这样平静而坚定地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