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工部确实给了他很大的惊喜。
虽然未能实现大孙所描述的那种“飞驰电掣”、“昼出夜达”的程度,
但仅仅是那种不借助任何外力就能行驶的方式,
已足够让老爷子充满好奇。
心念一定,老爷子斩钉截铁地说道:
“确实无需人力或畜力,甚至不靠任何外力拉动。”
“也不是诸位所想,必须依靠下坡才能行进!”
“更不是卧龙先生的木牛流马!”
“因为你们所说的速度,远远不及咱所见的!”
“咱说的是……”
说到这里,老爷子的脸上浮现出一抹惊艳。
他话锋一转:
“咱曾梦到过这样一个场景。”
“倘若湖广再遇水患,不必靠人骑马、八百里加急向咱汇报。”
“也用不着朝廷纠结该开哪个粮仓放粮。”
“只需咱一声令下,货物即刻装车,一路疾驰,不出半日就能从应天府抵达湖广!”
“甚至!”
“若是北境草原诸部再度南侵。”
“咱只需大袖一挥……”
“大明将士便可率军出击,昼夜之间——为咱大明开疆拓土!”
“若是……”
随着老爷子的声音缓缓传开,
百姓们脸上纷纷露出惊愕之色。
谁也想不到老爷子会说出这样的话。
不过,或许是这描述实在太过神奇,
众人也不由得浮现出向往的神情。
此时,老爷子目光转向那些外国使臣,
继续说道:
“若是咱要重开西域,还有人敢在旁反对——”
“咱就直接架上大明的火炮!”
“不出一天,咱与大明将士就能出现在边境之外……”
“轰!”
“也要轰出一条路来!”
这番话霸气凛然,
帖木儿帝国的使臣们顿时脸色一沉,神情冰冷。
连一些邻近藩属国也面露惊惧。
他们这才意识到,
这位老人,
终究是大明的“洪武皇帝”!
若不是他已年老,面容慈和,
恐怕在他年轻气盛之时,
就真的会发兵西域,开疆拓土……
“明国皇帝!”
“您是在说笑吗?世上怎会有这种东西?”
帖木儿使臣塔里古连忙开口。
此刻他们倍感憋屈,
被老皇帝用这种离奇而不可能的例子针对,
明显是在给他们下马威!
“咱可不是说笑!”
老爷子的语气忽然严肃起来。
“今天,你们见到了咱大孙为大明带来的所有宝物——”
“衣食住行,样样皆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正如这最后一件……”
“咱要让天下百姓看到的,是这大明——不,是这世间独一无二之物!”
话音落下,老爷子不再犹豫。
黑色帷幕被猛地掀开。
刹那间,一件前所未有、在大明疆土上从未出现过的事物……呈现在众人眼前。
“咕嘟咕嘟……”
蒸腾的水汽向上飘散,汇成一道朦胧的直线。
在那木车——更准确地说,是木架之中——首先映入所有人眼帘的,是一条搭建得并不紧密、甚至可以说是雏形的铁轨。
百姓们一眼望去,心中了然:就像车辙一样。
但下一刻,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向上移去——铁轨上方,是一节节由“木箱”临时拼凑起来的车厢。
它们首尾相连,在车头那“咕咚咕咚”冒着蒸汽的带动下,轻盈地沿着轨道……一圈又一圈地转动。
一时间,所有目睹这一幕的百姓,全都怔住了!
没有牲畜拉拽!
甚至没有人去推引。
它不借助任何外力,却就在众人眼前,以一种近乎匀速的姿态,持续转着圈。
“怎么可能!”
终于有人失声惊呼!
“真的没有外力……”
“也不是书上写的木牛流马……”
“它真的能自己动。”
然而,最初的震惊过后,有人忍不住开口:“就是太小了!跟小孩玩具差不多!”
“这能有什么用处?”
“是啊!”
“这么小一点,皇上说的就是它,能带我们半天到南京府?”
“两三天就能去西域、去北平?”
“这么小的东西,怕不是稍一用力,就散架了吧?”
人群中议论纷纷。
此时,一位懂行的人站了出来,言辞激烈地反驳:
“你们不懂就别乱说!”
“你们只看见它小……”
“可如果——”
“如果把它造得很大呢?”
这位站出来的人,看起来是个木匠,衣上还沾着细碎的木屑。
他激动地挥舞双手,对着众人,语气狂热:
“如果把它造得比人还高两倍、三倍!”
“比这广场还要长呢?”
“到时候,大明的将士全都坐在车厢里?”
“大明的道路上铺满这样的轨道……”
“那一切,是不是就都不同了?”
“是不是?”
“这简直是夺天之巧!是谁想出来的?”
“虽然样子粗糙,可真正的关键,在于那股动力!”
“但哪来这么强的动力?”
“没有外力,动力从何而来?”
“一定是车头!对,问题一定在车头!”
那民众仿佛陷入痴迷,情不自禁穿过人群,用近乎贪婪的眼神紧紧盯着那小车,像是要把它看穿。
而经他点醒,众人也纷纷醒悟过来。
他们不再轻视,而是真正认真端详起来。
至于老爷子身旁,朱彪与朱棣等人,早已目不转睛地凝视下方。
一时间,他们眼中浮现出深深的思虑……与震惊!
“这东西……这么快就做出来了?”
“父皇……”
“您瞒得我好苦!”
“好东西!这真是好东西!”
就在他们惊叹不已时,一众外邦使臣也无法掩饰内心的震动。他们脸上写满了难以形容的骇然。
“这……”
“这东西……”
“这件宝物……”
老爷子不等他们说完,便直接开口:“此物,同样是咱大孙进献给大明的。”
“正如诸位所见,如果更换材料,再放大十倍、二十倍……我大明未来,必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天地!”
他声音如铁,掷地有声。
老爷子根本不在意这些器物被周围各国使者看见。原因很简单——就连大明技艺最精湛的工匠,为了打造出这个“模型”,都耗费了无数心血。
光凭看,是学不走的。
仅仅是基础材料的提升,周边诸国,乃至帖木儿汗国,都难以企及!
“这也是我大明今后,将全力钻研的宝物!”
“之前……有人说,咱提出大明三代英主,是为了压下那‘五帝同堂’的说法?”
此时,老爷子将话题拉了回来。
他目光扫过众多百姓,最终落在一众外使脸上。
“咱这位皇长孙,即便尚未现身,也已为大明带来如此多的宝物。”
“诸位说说,他是不是大明的第三代英主?”
“还有谁敢质疑咱这个大孙?”
他目光如炬,环顾四周。
这时,无人注意到,人群中已悄然多了一道年轻的青衣身影。
他望着台上意气风发的老爷子,嘴角不由扬起一丝笑意。
“这缩小版的铁轨……看来大明的工匠,比我想象的还要聪明。”
朱雄英正想着,忽然身形一顿。
只听见——
无数百姓狂热地齐声高呼:
“大明皇长孙,何止是英主?”
“实乃圣君!”
“我大明未来的——圣君!”
一时之间,天 动。
“圣君!”
“圣君!”
老爷子望着下方臣民掀起的沸腾场面,内心也激动难抑。
这一切……都是他大孙为大明带来的宝物。
既然大孙即将归来,他自然要让所有人都明白,这位皇长孙为大明所做的一切。
每一样,都于国有功;
每一样,都让大明焕然一新。
一念及此,老爷子更加急切,忙向四周望去。
然而……他仍未看见大孙的身影。
但他并不心慌。
大孙既说会来,就一定会来。
他亲自为大孙举办如此盛大的典礼,正是要让全天下都知道:大明的皇长孙还在,他并未在洪武十五年因病早逝。
回想起那个曾经的小不点,如今已长大成人;
再想到那空白的十年——
整整十年啊!
他就这样,错过了大孙的成长。
然而……
只要能回来,一切都还来得及挽回。
那时候……
咱!
皇后!
老大、老二、老三……
还有咱大孙允熥……一家人……
虽然还不是完完整整,
但至少,都在了。
那时候……今年的团圆饭……
一时间,老爷子想得很多,连半年后的团圆饭都在心里盘算起来。
在他身后,
朱彪已经激动得难以自持。
他看着面前这些一一陈列、属于大明的宝物,
心头震动:
这些都是我那大儿子带来的?
洪武十五年,
对他来说是灾难性的一年。
不仅失去儿子,连母亲也离他而去。
可十年后的今天,母亲回来了,
连儿子也要归来。
这一刻,
朱彪忍不住望向南方,
允熥,你是否知道,你大哥或许今日就会出现?
他又抬头望向天空,
仿佛看到记忆中仍是青梅模样的常氏。
这些年来,
他因常氏生朱允熥时去世,
一直对允熥心存隔阂,不曾亲近。
但对那个大儿子,
他却倾注了全部的希望。
十年前雄英因病离世之后,
他更加觉得,最对不起的人,就是她。
若不是当年东宫不能没有太子妃,
父皇也不会册封吕氏为继室……
一念至此,思绪如决堤之水,
再也收不住。
与父亲不同,
朱允炆此时已攥紧双拳,青筋毕露。
下方百姓每一次欢呼,
都像重击落在他心头。
不过这一次,他控制住了情绪,
不像之前那样失控。
皇爷爷说了这么多,
可人至今没有出现……
难道,是不会出现了?
他目光闪烁。
而此时,似乎与他不谋而合,
帖木儿使团的外使再次出声:
“陛下,若这些东西真是皇长孙带来,
确实不愧‘英主’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