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党建的探索刚刚启程,一个更为宏大且复杂的议题——区域协同发展,再次摆上了江辰的案头。清河市地处三省交界,与邻省的江北市、西山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但在经济发展上却长期各自为政,甚至存在不同程度的同质化竞争和市场壁垒。跨区域的河流污染、交通断头路、产业重复建设等问题日益突出,制约了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省里近年来大力倡导区域一体化发展,但雷声大、雨点小,实质性突破不多。这次,省发改委下发了一份指导意见,明确支持清河市牵头,与江北市、西山地区探索建立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这份文件,既是对清河工作的肯定,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市委常委会上,市长方远首先表态:“省里的意图很明确,希望我们带头破局。但跨省协同谈何容易?涉及到利益分配、政策协调、考核机制,哪个都是难题。搞不好,就是我们清河单方面让利,好处让别人占了,还影响我们自己的Gdp和税收。我觉得,还是要谨慎,可以先搞点务虚的交流,签个框架协议,具体事项慢慢谈。”
方远的观点代表了许多本地干部的顾虑,担心协同变成“扶贫”,怕吃亏。
江辰则持不同看法。他指着地图说:“同志们,不能只看一时一地的得失。区域协同是国家战略,也是大势所趋。我们清河的发展,不能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比如,困扰我们多年的清江下游水质问题,源头在江北市的工业园区,不协同治理,我们投入再大也是事倍功半。再比如,我们规划的通往省城的高铁快线,如果能延伸到江北市,就能形成更强大的区域交通枢纽,辐射带动能力倍增。还有,我们和江北市都在搞装备制造,但侧重点不同,如果能错位发展、产业链协同,就能避免恶性竞争,提升整体实力。这是一盘大棋,下好了,多方共赢;固步自封,最终只会一起落后。”
他强调,要有“舍小利、谋大局”的胸怀和“敢吃螃蟹”的勇气。会议决定,由江辰亲自带队,赴江北市进行首次工作对接,启动协同发展破冰之旅。
此次出访,气氛微妙而复杂。江北市方面表现出了表面的热情和高规格的接待,市委书记、市长均出面会见。但在随后的事务性会谈中,分歧立刻显现。当清河市提出联合治理清江流域污染,希望江北市加强对上游工业排污监管时,江北市的环保局长面露难色,强调本地企业达标排放,暗示问题可能出在其他方面。当谈到打通两市交界处的“断头路”时,江北市交通部门则强调规划衔接、资金分摊等具体困难,进展缓慢。在产业合作方面,江北市更倾向于引进清河市的资金和项目,但对开放本地市场、共享创新资源则态度谨慎。
首次联席会议,成果有限,仅仅达成了“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工作机制、共同争取上级支持”等原则性共识。破冰之旅,感受到了现实的坚冰厚度。
然而,江辰并没有气馁。他注意到,在会谈间隙,江北市一位分管科技的副市长,对清河市正在接触的“新远界”科创项目表现出浓厚兴趣。而江北市在港口物流方面的优势,也正是清河所需。他意识到,协同不能急于求成,要找到利益共同点,从小切口入手。
回到清河后,江辰调整了策略:一是,指示环保部门,不再纠缠于责任划分,而是主动提出与江北市建立联合监测机制,共享数据,共同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流域环境评估,用事实和数据说话。二是,交通部门先避开争议大的主干道,选择一条对双方民生改善都有利的乡村道路进行对接改造试点,积累互信。三是,推动两市的科技部门、行业协会先行对接,组织企业互访,寻找产业链互补合作的具体项目。
同时,江辰指示市委宣传部,加强对区域协同发展重大意义和潜在机遇的宣传引导,化解干部群众的疑虑,营造有利于合作的社会氛围。
“协同发展,不是请客吃饭,而是啃硬骨头。”江辰在总结会上说,“我们要有耐心,更要有智慧。先从最容易形成共识、最能见到实效的事情做起,用诚意和行动逐步融化坚冰。”
就在清河市积极推动协同破冰之时,从省里传来消息,由于清河在跨省协同上的主动作为,省发改委已初步考虑将清河-江北区域列为省级区域一体化发展先行区上报国家,有望获得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这一利好消息,增强了清河干部的信心。
但同时,协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在联合环保监测中,发现清江上游一条支流存在异常排污迹象,源头指向一家位于江北市、但注册地却在省外的神秘企业。而在民间交往增多后,也有群众反映,疑似有跨区域的传销组织流窜作案迹象。区域协同,在打开发展新空间的同时,也意味着要共同面对更复杂的区域性问题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