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熙十三年的京口,处处透着喜庆祥和。这一年,刘裕因平定桓玄之乱、北伐南燕立下赫赫战功,被东晋朝廷册封为宋公,准许建立宋国,拥有自己的封地、官署与军队,一时风光无两。宋王府门前车水马龙,前来道贺的官员、名士络绎不绝,府内张灯结彩,连空气中都弥漫着酒香与欢笑声。
在这场盛大的册封典礼上,十二岁的刘义符身着世子朝服,站在刘裕身旁。那朝服以深红色为主色调,绣着精致的蟒纹,腰间系着玉带,衬得他身姿挺拔了几分。可他脸上却没有丝毫庄重,眼神不时瞟向台下嬉戏的孩童,手指还悄悄抠着玉带的纹样,全然没将这场关乎家族荣耀的典礼放在心上。
典礼结束后,刘裕正式宣布立刘义符为宋王世子,让他开始接触宋国的政务,希望他能在实践中学习治国之道。为此,刘裕特意在王府内设立了世子书房,挑选了几位精通政务的属官辅佐他,还亲自将一些日常政务 —— 如封地内的赋税统计、乡绅的请愿文书、府中仆从的任免等,交给刘义符处理。
可刘义符对这些枯燥的政务毫无兴趣。每日清晨,属官们早早来到世子书房,将整理好的政务文书放在案上,逐条向他讲解其中的缘由与处理建议。可刘义符要么趴在案上打瞌睡,口水浸湿了文书的边角;要么东张西望,注意力被窗外飞过的小鸟、庭院里玩耍的丫鬟吸引。
有一次,属官李大人拿着一份封地内农户请求减免赋税的文书,向刘义符禀报:“世子,今年江南地区遭遇旱灾,部分农户颗粒无收,若不减免赋税,恐会引发民怨。” 刘义符正把玩着手中的玉如意,闻言只是漫不经心地挥了挥手:“这种小事,你们看着办就好,何必来问我。” 李大人还想再劝说几句,刘义符却已站起身,对身边的亲信小厮说:“走,我们去花园玩投壶,看看今天谁能赢。” 说完,便头也不回地离开了书房,留下李大人拿着文书,无奈地摇头叹息。
此后,刘义符更是变本加厉地将政务推给手下人。他让人在书房外设置了一个 “政务箱”,告诉属官们只需将文书放进箱中,由他的亲信小厮代为处理。可那些小厮哪里懂得政务,常常胡乱批示,将农户的请愿文书当成废纸扔在一旁,把重要的赋税统计弄混淆。有时遇到难以决断的事情,小厮们便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答复,导致封地内的政务一片混乱。
而刘义符,则整日与府中的亲信们混在一起玩耍。他们在花园里搭建高台,比赛谁能从高台上跳得最远;在池塘里划船,故意相互碰撞,溅起的水花打湿了衣衫也不在意;还模仿街头的说书人,让亲信们扮演侠客与恶霸,自己则穿着仿制的侠客服饰,手持木剑 “行侠仗义”,将花园搅得鸡飞狗跳。
有一回,刘裕路过花园,看到刘义符正带着亲信们追逐打闹,而世子书房的窗户紧闭,属官们正焦急地在门外徘徊。刘裕走进书房,看到案上堆积如山的未处理文书,还有几封被胡乱批示的信件,心中顿时升起怒火。他让人把刘义符叫到书房,严厉地问道:“我让你处理政务,你就是这么做的?”
刘义符见父亲生气,虽有些害怕,却还是小声辩解:“政务太无聊了,不如和朋友们玩耍有趣。而且我已经让小厮们帮忙处理了,他们说都处理好了。” 刘裕气得脸色铁青,想要责罚他,可看着儿子稚嫩的脸庞,想起自己常年征战,对他疏于管教,心中的怒火又渐渐平息。他只是叹了口气,叮嘱道:“日后不可再如此懈怠,这些政务关乎封地百姓的生计,你需用心对待。”
刘义符表面上点头应下,可等刘裕离开后,依旧我行我素。他甚至觉得父亲过于严苛,便叮嘱小厮们以后将处理好的文书藏起来,不让刘裕发现。在他看来,世子的身份不过是让他能更自由地玩耍,至于那些繁琐的政务,根本不值得他花费心思。而这份对政务的漠视与懈怠,也为他日后登基执政的荒唐,埋下了难以挽回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