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方面,《来自星星的你》与《奔跑吧》的梦幻联动大获成功,文化反向输出的战略初见成效。
陆羽的目光,随后便投向了更广阔的全球战场。
狭小的会议室里,一场横跨太平洋的战略会议正在紧张进行。
巨大的屏幕上分格显示着身处洛杉矶的亨利、在熊猫总部的张朦、以及在横店片场抽空参与的杨蜜。
“《星你》和《奔跑吧》的初步成功,证明了我们‘以娱乐为载体,以文化为内核’的战略是可行的。”
陆羽开门见山,语气沉稳,“但欧美市场,是不同于亚洲的一块硬骨头。”
“那里的媒体生态、受众偏好、文化壁垒都更加坚固和复杂。”
他切换了屏幕上的ppt,显露出一个设计简洁、以黑白熊猫为LoGo的App界面——“panda Shorts”(熊猫短视频)。
“这是我们下一步的重点项目——短视频平台。”
陆羽指向屏幕,“我们不能一上来就进行生硬的文化灌输或意识形态宣传,那只会激起西方民众本能的反感和主流媒体的强力反制。”
他顿了顿,环视屏幕上的三位核心干将。
“我们要做的,是‘润物细无声’,利用短视频这种轻量化、易传播、强娱乐性的形式。”
“在西方主流媒体构建的‘信息茧房’上,钻出一个小孔。”
“让真实、立体、有趣的华夏光影,能够透进去。”
张朦赞同的点点头:“我明白你的意思。直接讲宏大叙事没人爱听,但如果是一个个具体而微、充满烟火气的故事,反而更容易引发好奇和共鸣。”
“比如,一个女孩穿着汉服在巴黎街头漫步,一个老外在西安学着包饺子,或者就是我们的大熊猫打个滚,都可能成为吸引他们的点。”
杨蜜的思维也很敏锐,她建议道:“我觉得我们可以重点扶持几类内容:旅游,烹饪,传统服饰。”
“对了,还有咱们国内的特有动物,比如大熊猫和金丝猴。
“这样的内容有趣、好看、而且没什么敏感内容,先把流量吸引过来再说。”
亨利则从技术和运营层面补充:“老板,策略我完全赞同,平台的技术架构我们已经准备就绪,基于我们对海外用户习惯的分析进行了优化。”
“初期,我们不会打‘华夏牌’,而是以‘发现有趣世界’(discover a Fun world)为口号进行全球推广,淡化出身背景。”
“算法推荐会优先保证内容的娱乐性和视觉吸引力,潜移默化地增加华夏文化相关内容的权重。”
“同时,我们可以设立‘创作者基金’,重金激励,尤其是鼓励国内的优质博主,进行跨文化创作的尝试,帮助他们克服语言和文化差异的障碍。”
陆羽对团队的理解和执行思路感到满意:“很好,记住我们的核心目标。”
“我们不是要改变他们的看法,而是先让他们看见真实的华夏,打破刻板印象是第一步。”
“亨利,立刻启动“panda Shorts”在北美和欧洲主要国家的推广。”
“组建本地化运营团队,负责内容审核、社区管理、本土创作者挖掘以及与当地KoL的合作。”
“推广预算不设上限,不以盈利为目的,目标是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张朦,你利用熊猫传媒和蜜语传媒的资源,发动旗下艺人、合作的mcN机构、有潜力的视频创作者,针对性生产适合海外传播的短视频内容。”
“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和创作指导团队,确保内容既保留华夏文化特色,又符合海外观众的审美和接受度。”
“杨蜜,你亲自下场示范,并尽量带动其他艺人参与。”
“就以古代服饰为主题,要制作出高质量、有吸引力的短视频,利用你的流量为平台初期引流。”
“记住,”陆羽最后强调道,“这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一场认知战。”
“我们不去争论,不去辩驳,只是展示。”
“任何可能引发意识形态对立的内容,都坚决不能出现。”
金钱的力量是巨大的,当“惊蛰资本”全力推进某个项目时,进度是绝对的快。
七月末,北美和欧洲的线上推广攻势已经打响。
社交媒体广告、网红培训、线下活动预热同步进行。
陆羽拥有超前的事业,熊猫短视频平台界面友好,操作简单,算法精准,很快就吸引了一批追求新鲜事物的年轻用户进入。
张朦和杨蜜,在国内则掀起了一场拍摄短视频的大动员。
熊猫传媒设立了“星辰大海”创作基金,举办了多场针对海外短视频创作的培训营。
教授创作者们如何选题、如何拍摄、如何配乐、如何添加字幕,才能跨越文化鸿沟。
一时间,许多嗅到机会的年轻人开始加入。
一位名叫“璇玑”的博主,穿着精美的唐制汉服,在纽约时代广场翩然起舞。
古典与现代的强烈对比,引来无数路人围观和拍摄。
一位生活在成都的法国小伙“皮埃尔”,用幽默的视角记录他学习川菜的过程。
他被辣得涕泪交横,却又欲罢不能的样子令人捧腹。
旅行博主“行影”用无人机拍摄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云雾缭绕的峰林景观,宛如仙境,震撼人心。
还有心灵手巧的工匠复原古代榫卯结构,妆容博主复刻唐代仕女妆造,武术爱好者展示行云流水的太极功夫……
杨蜜身先士卒,发布了一条穿着戏中华服在故宫红墙下“变装”回到现代的短视频。
灵动俏皮,瞬间在平台引爆,播放量数千万,让无数国外国网友惊叹于华夏古建筑之美和服饰之华丽。
“panda Shorts”没有刻意强调“华夏”属性,但这些充满生命力、创造力和独特文化魅力的内容,本身就成了最好的名片。
它们像一颗颗色彩斑斓的糖果,包裹着中华文化的内核,被精准地投喂给了算法背后的西方年轻用户。
起初,只是好奇的点击和点赞。
渐渐地,评论区开始出现各种语言的惊叹和询问:
“这衣服太美了!在哪里可以买到?”
“这个地方是真实存在的吗?我一定要去!”
“华夏菜看起来和我在中餐馆吃的完全不一样!”
“谁能告诉我这个背景音乐的名字?”
信息茧房,正在被这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充满吸引力的短视频,悄然撬开一道微小缝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