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觉寺的诱饵,山下的刺杀,线索直指二皇子萧玠。敌人布局精巧,狠辣果决,若按常理出牌,极易落入其彀中。
芸澜苑书房,灯火彻夜未熄。
“萧玠此举,用意颇深。”卫珩指尖敲击着桌面,分析道,“其一,试探我们掌握了多少;其二,若刺杀成功,可重创于我,乱我方寸;其三,即便失败,也可将烛龙的嫌疑搅得混乱,迷惑我们。”
绵绵颔首,补充道:“但他忽略了一点,或者说,他刻意为之——他将自己从“神秘的送信人”,变成了“具有明确攻击性的嫌疑人”。这与他之前与世无争的形象相悖。除非……这本身就是他更深层计划的一部分。”
“怎么说?”顾惜朝皱眉问道。
“有没有可能是,他需要我们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他身上,从而忽略其他更重要的东西或人。”绵绵沉吟,“又或者,他是在为渡边与海防图的事打掩护,自己甘为诱饵,吸引所有火力。”
卫珩眼中精光一闪:“还有一种可能……或者,他遇到了必须尽快清除我们的紧迫情况,但他没想到我们在这刺杀中也获得了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那批杀手均听命于“独龙令”。”
翌日,卫珩只是加强了卫国公府的防卫,尤其是芸澜苑,几乎是铁桶一般。同时,他通过正常渠道,向皇帝禀报了皇觉寺遇袭及山下刺杀未遂之事,言语间虽未直接指认二皇子,却隐晦提及刺客所用兵器、手法与之前逆党关联,以及现场发现的某些“指向性”痕迹。
他这是在敲山震虎,也是在做给皇帝看:他卫珩恪守本分,即便遭遇刺杀,依旧以证据为先,不妄加揣测皇子。
二皇子府。
萧玠听闻卫珩的反应,苍白的脸上露出一丝意料之中的笑意。
“果然沉得住气。”他轻咳两声,“没有立刻跳起来指控本王,倒是让本王有些……失望了。” 他需要的,正是卫珩的“克制”与“循规蹈矩”。在规则的框架内,他有的是办法周旋。
“让我们的人,继续给卫珩送些线索。”萧玠吩咐,“关于老三之前一些未曾曝光的、与江南盐案更深层关联的证据,可以不小心漏一点给他那位能干的夫人。记住,要像是从清理杜允明残党过程中,意外发现的。”
他要不断地给卫珩找事做,用一堆真真假假、或重要或次要的线索,拖住他的脚步,消耗他的精力。
旬休这日,卫瑄从族学归家时,夕阳正斜斜地洒在卫国公府的朱红大门上。刚踏入府门,他便察觉到了不同:往日里偶尔说笑的下人都敛着神色,往来匆匆;荣安堂外的侍卫比往常多了两名,神色肃穆。虽无人明说,可这压抑的气氛,让他下意识地收了往日的活泼,愈发沉默。
他先去荣安堂拜见祖母与父亲,老夫人依旧拉着他问族学的日常,可话语间少了几分往日的轻快;父亲卫琮照旧叮嘱他用心学业,却多了一句 “府中近日事多,你安心在族学,不必挂怀”。卫瑄一一应下,没有多问。
晚膳后,卫瑄没有回自己的院子,而是径直去了芸澜苑。书房里,卫珩正对着一张舆图沉思,绵绵在旁边长桌上整理着账本。见他进来,两人都暂时放下了手中的事,脸上露出温和的笑意。
“大哥,嫂嫂。” 卫瑄躬身行礼,从书囊中取出一卷叠得整齐的纸,双手递上前,“这是弟弟近日写的策论,题目是《论边防与海防孰重》,想请大哥嫂嫂品评一二。” 他的声音比往日更显郑重,眼神里藏着一丝期待,也藏着几分想证明自己的执拗。
卫珩接过策论,展开细看。纸上字迹工整有力,笔触间已没了往日的稚嫩。策论里,卫瑄先分析了边防的重要性:历代王朝多受北方游牧民族侵扰,边防稳固是国之根本;而后话锋一转,提出 “海疆亦为国土之屏障”,指出近年来沿海倭患渐起,渔民深受其害,若海防松弛,恐成心腹之患。虽论据尚显单薄,论证也不够周全,可这份不局限于 “重陆轻海” 的眼界,已远超同龄学子。
“好。” 卫珩放下策论,眼中露出明显的赞许,“见解虽还有些稚嫩,可格局已开。很多读书人只知固守边防为重的旧论,你却能注意到海防的重要性,这份眼光,很难得。” 他随即话锋一转,考校道:“那你说说,若要加强海防,需先从何处着手?沿海的重要卫所有哪些?”
卫瑄没有丝毫慌乱,挺直脊背答道:“弟弟以为,海防首重据点:如登州卫、泉州卫、广州卫,皆是沿海要地,需加固城防,增配战船;其次要整肃水师,挑选精壮兵士,勤加操练;再者,需联合沿海渔民,设立哨点,及时通报倭情。” 他对沿海地理、卫所分布、倭患历史的回答条理清晰,竟丝毫不显生疏。
“瑄弟近来常去藏书楼翻阅舆地志和兵防录?” 绵绵看着少年沉稳的模样,温声问道,语气里满是欣慰。
卫瑄点头,眼神愈发坚定:“先生说,读书人不该只埋首圣贤书,要‘心怀天下,眼观四海’,既要知礼仪,也要懂兵事、晓地理,方能在乱世中为家国出一份力。弟弟觉得,兄长平日所为,便是如此,兄长为守护家国奔走,弟弟我虽年幼,也想学着兄长的样子,多懂些有用的学问。”
少年的话语虽朴素,却字字恳切。卫珩看着他清澈而坚定的眼眸,仿佛看到了年少时的自己,心中涌起一阵暖流与慰藉。他起身走到卫瑄身边,抬手拍了拍他的肩膀,力道沉稳而温暖:“瑄弟,你能有这份心,大哥很欣慰。但切记,求学之路无捷径,需戒骄戒躁,一步一个脚印。”
他仰头看着兄长挺拔的身影,用力点头。
书房里的烛火轻轻摇曳,映着兄弟二人并肩而立的身影。那一刻,无需再多言语,一份属于卫家男儿的责任与默契,已在悄然间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