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交流,听起来是锻炼队伍,实则是权力版图的一次松动与重组。
对在座的许多人而言,这不仅是机会,更是重新布局的契机。
毕竟,省里和地方,原本就是两套体系,互不相通。
没有特殊门路,省厅的干部难以下沉,地方的头头脑脑也难上省城。
而真正的资源、实权,恰恰掌握在那些县市一把手手里。
一个县委书籍,在自己地盘上就是“土皇帝”,下面的局长们,个个都是“藩王”。
这样的格局,寻常人连边都沾不上。
如今一旦打通通道,谁不想趁机铺条路、搭座桥?
而对于地方来说,每一次关键岗位的调动,都可能牵动整个势力网络的变动。
要推动这项工作,离不开上级的支持,因此才会衍生出各种依附与结盟。
祁同伟提出的这个思路,瞬间让在场众人精神一振。
毕竟这牵动的是多少人的仕途前程,等于又打开了一扇新的门路。
谁不为之振奋?谁又能无动于衷?
可对沙瑞金而言,这件事却透着几分蹊跷。
眼前的祁同伟,早已不是从前那个唯命是从的角色。
这其中藏着的深意,有些是他尚未参透的。
表面上看,干部上下交流任职是个好举措,但背后是否另有图谋?他一时难以判断。
身为省韦书籍,他所追求的是全局在握。
而眼下这件事,显然已悄然滑出了他的掌控范围。
他沉默片刻,竟不知该作何回应。
然而吴春林却敏锐地捕捉到了风向的变化。
作为组织部长,人事安排本是他的职责范畴,可关键岗位的任免,往往轮不到他真正插手。
此刻祁同伟递来的这个提议,如同雪中送炭,让他心头一震——
这是机会,一个能让他重新掌握话语权的机会。
刚才那副低眉顺眼的姿态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久违的从容与果决。
“祁书籍这个建议,确实切中要害。”
他语气坚定地开口,“现在不少单位的干部流动局限在内部循环,既不利于全省大局,也不利于人才培养。
而这种跨层级、跨系统的交流机制,正好能打破这种僵局。
在我们汉东,这可不是小事。
虽然经济势头不错,但民生短板始终存在。
若能让基层经验丰富的干部参与决策制定,同时让熟悉顶层设计的人下沉一线补足实践,两者互促互补,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必将迈上新台阶。
我代表组织部,全力支持这一方案。”
吴春林怎么可能不支持?这样一来,组织部的话语权无疑将大幅提升。
这是一笔只赚不赔的买卖,更何况本身确有实效。
其实类似想法他早就有过,可之前人微言轻,推不动。
比起那些真正掌权的大人物,他终究差了一截,说话时总不自觉地矮人一头。
可如今机遇送上门来,岂能轻易放过?
所以在祁同伟话音刚落的刹那,他就立刻表态,目的只有一个:亮明立场,站稳位置。
吴春林这番话,在场之人不得不认真对待。
而沙瑞金内心的犹豫更深了。
这事本身没错,甚至值得推广,可偏偏在这个节骨眼由祁同伟提出来,总觉得别有意味。
可要说具体哪里不对,他又说不上来,只觉脑仁发胀,难下定论。
就在这时,他目光一转,落在了李达康身上。
对了,这个问题可以交给他去应对。
刚才讨论易学习的事,李达康不便多言,毕竟涉及京州内部事务。
但现在不同,这是关乎全省的议题,正适合他出面表态。
更重要的是,他必须有所表示——这才是重点。
李达康在这个位置上多年,自有其分寸。
作为省韦常委,他对全省发展布局拥有建言之权。
此刻听到沙瑞金点名,他缓缓抬头,神情平静。
他知道,局势已经变了。
看到祁同伟那一脸郑重其事的模样,他心里已然明白——
这一招,冲着他来的。
或者说,直指京州正在进行的改革试点。
比起沙瑞金,李达康更懂祁同伟。
这么多年打交道,彼此知根知底。
这个人一旦认定某件事不该推进,便会千方百计设障阻挠,手段隐蔽却极狠。
这一点,跟他老师高育良如出一辙。
很明显,这次的动作,是师徒联手布下的棋局。
李达康必须破局,但也要拿准方向。
可他的处境极为微妙——
他需要借助沙瑞金的力量推动发展,却又害怕自己最终成了对方上位的踏脚石,功成身退甚至被弃如敝履。
毕竟他现在干的,都是些得罪人的事。
否则也不会因为一块土地性质变更的问题,折腾得焦头烂额。
好不容易甩开了麻烦,紧接着又来了这一出……
大陆集团被推上风口浪尖,李达康心里顿时凉了半截。
这会儿出这种事,绝不是什么小风小浪能带过去的。
他和大连路集团之间那点过往,圈内人多少都心里有数。
可在这节骨眼上,李达康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就值得细细琢磨了。
而沙瑞金此时拿大陆集团说事,明摆着是敲山震虎。
用一个企业做引子,实则是提醒李达康——你手里的权力,从来都不是你自己的,而是攥在我手里。
想安稳做事,就得安分守己。
换谁遇上这种局面都不会好受。
可李达康偏偏还不能露怯,更不能表现出一丝抵触。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稳住阵脚,装作一切如常,继续把工作做到滴水不漏。
只要让上头察觉到哪怕一丁点不满,他的位置恐怕就坐不稳了。
京州可以没有李达康,但他目前的存在,确实让局面更好看些。
说白了,他是锦上添花的人,而非不可替代。
像这样重大的布局,真要换个面孔来接手,随时有人顶得上。
所以现在的李达康,首要念头只有一个:保住眼前的位子,别节外生枝。
面对沙瑞金抛出的“干部交流”议题,他也只能顺势回应:
“关于干部轮岗这个思路,确实有前瞻性。
在我们汉东的干部管理体系中,适当流动本应成为常态。
这项工作必须提前谋划,统筹安排。
不只是省级层面要考虑,市一级、区一级也都得纳入规划。
正如吴部长刚才提到的,人员交流确实是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但也要看到现实中的限制。
一些局势复杂的地区,操作时必须谨慎。
特别是关键岗位、重要节点,不宜贸然调整。
否则主责主业容易被打乱,基础任务也可能受影响。
那些不影响大局的岗位,倒是可以作为试点来推动。
不过,站在地方主官的角度,我还是有些顾虑。
地方治理不是坐在办公室发个文件就能解决的事。
它需要真正沉下去,动手干、实地抓。
可眼下有些干部,我实在不敢托付重任。
他们一路顺风顺水,从没经历过风吹雨打,别说基层历练,有些人连群众话都听不太懂。
就说咱们常委班子吧,就有从未在一线摸爬滚打过的成员。
这类情况并不少见。
脱离实际的人一旦下到基层,只会徒增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