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县城漫步
从玻璃厂回来,已是晌午。家里,老妈李秀兰和伯母、姐姐王红、堂姐王燕已经张罗好了,一桌简便却可口的午饭。饭后,奶奶和伯母周氏面露倦容,表示要在家歇个午觉。王红、王燕也愿意留下陪着她们说说话。
爷爷却显得精神矍铄,毫无困意。他喝了一口茶,对王建国和王超说:“建国,超儿,下午要是没事,带我和你大哥,还有这几个小的,在你们这县城里转转,看看。” 来了两日,除了从车站到家里这条路,他还没好好看过儿子生活的这座小城。
“成啊,爸!”王建国立刻应下,“正好今天天气好,太阳暖和,咱们逛逛。”
于是,下午的队伍变成了王建国、王超父子,陪着爷爷、大伯以及王磊、王俊、王刚一行七人,开始了县城漫步。
他们首先来到了县城中心的主街,街道不算宽阔,青石板路面,两旁是些国营商店和合作社的铺面。虽然比不上省城洪城的繁华,但也人来人往,颇有生活气息。街边有些挑着担子卖山货、蔬菜的农民,偶尔还能听到几声吆喝。
“这是县里最大的供销社,”王超指着一栋两层楼的建筑介绍道,“日常用品的东西,这里很齐全,基本都能买到。”
爷爷背着手,踱着步子,观察着店铺里陈列的商品和进出的人流,微微点头:“嗯,物资看着还算齐全,人气也旺。”
他们信步走进供销社。里面商品分类摆放,布匹、文具、日用百货、副食品等区域划分清晰。王超注意到大伯母昨天夸过这里的腊肠,便特意领着爷爷和大伯走到副食品柜台前。
“爷爷,大伯,这就是我们本地做的腊肠,味道还不错,昨天饭桌上就有。”
售货员认得王超,笑着打招呼:“王厂长,带家里人逛街啊?”
“是啊,李姐,忙着呢?”王超和气地回应。
这短暂的互动,又被爷爷和大伯看在眼里。
从供销社出来,他们沿着街道慢慢走。王超不时指着一些建筑介绍:“那是县中学,我们厂捐了一批玻璃给他们换窗户……那是新华书店……那边是红星国营饭店,我妈就在那儿上班……”
走到一处相对安静的老街,青砖灰瓦的民居鳞次栉比,偶尔能看到几栋颇有年月的祠堂建筑,墙角探出几枝早开的梅花。爷爷放慢了脚步,看着这些充满赣南风情的建筑,眼神里流露出一丝怀念:“这老街的味道,倒是和洪城一些老巷子有点像,就是规模小了些。”
王磊和王俊对老街兴趣不大,倒是王刚,像个小向导似的,兴奋地指着路边一个做糖画的老艺人:“爷爷,大伯,看那个!能画出大龙呢!”
爷爷难得地露出了慈祥的笑容,拄着拐杖走过去,看着老艺人用娴熟的手法,用小勺舀起融化的糖稀,在石板上飞快地勾勒出飞鸟走兽的图案。他掏出几分钱,给王刚、王磊、王俊一人买了一个糖画。王刚得了一只大公鸡,高兴得合不拢嘴。
走着走着,他们路过一处正在修建的二层小楼,工人们正在安装窗户,用的正是玻璃厂生产的平板玻璃。阳光照在尚未完工的楼体和新装的玻璃上,显得格外亮堂。
一个工头模样的人看到王超,老远就热情地挥手喊道:“王厂长!逛街啊?”
王超笑着回应:“刘工,辛苦!快完工了吧?”
“快了快了!多亏了你们厂的玻璃,安装顺利着呢!这新窗户就是亮堂!”刘工大声夸赞道。
爷爷在一旁听着,脸上不动声色,但眼底的自豪又加深了一层。
他们穿街过巷,几乎每走一段,就能遇到认识王超的人,或是玻璃厂的工人家属,或是受过玻璃厂帮助的单位职工,或是食品厂的员工家属,或是与王超有过工作往来的干部,大家都热情地跟他打招呼,言语间充满了尊敬和善意。王建国作为王超的父亲,自然也收获了不少羡慕和敬佩的目光。
大伯王平安忍不住对王建国低声感叹:“建国,超儿在这县城里,可真算是个人物了!这走到哪儿都有人认得,都这么客气!”
王建国心里自豪,嘴上却谦虚道:“大哥过奖了,都是大家抬爱,孩子也就是做了点分内的事。”
爷爷虽然没说什么,但挺直的腰板和稳健的步伐,无不显示着他内心的舒畅与骄傲。他亲眼看到了孙子不仅在一个厂子里干得出色,更是在整个县城里都有了这样的声望和人缘,这比他预想的还要好。
夕阳西下,将他们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时候,一行人才意犹未尽地往回走。王刚举着快吃完的糖画,叽叽喳喳地说着今天的见闻。王磊和王俊也对这座宁静而充满生w的小县城有了新的认识。
这次看似随意的县城漫步,让洪城来的亲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王超一家在这里扎下的深厚根基和受人尊重的地位。这不仅是一次逛街,更是一次无声的展示,让爷爷和大伯对王建国这一支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回到家,奶奶看着他们红光满面的样子,笑着问:“逛美了?看你们这高兴劲儿。”
爷爷坐在椅子上,接过王超递过来的热茶,舒心地长出了一口气,只说了一个字:“好!”
这一个字,含义无穷。
第二百一十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