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琳站在考场入口的石阶上,目光从那两名交谈的身影移开。她没有下令追查,而是转身走向内庭。晨光洒在青石地面上,六名最后入围者已在厅中候命。
她坐到主位,面前案几上放着六份答卷。前五人按序上前答问,声音平稳,内容却大同小异。有人强调严守旧律,有人主张渐进改良,但都避不开“维持秩序”四字。当问及边境粮荒应对之策时,一人说应征调民粮以保军需,另一人称可削减驻军开支,第三位则建议向邻地借贷。
艾琳听着,手指轻敲桌面。这些回答不算错,却少了点东西。
轮到应试者丙时,他起身动作不快,站定后也不急着开口。艾琳看着他,“若农奴不堪重负而逃亡,当如何处置?”
其余人皆言缉拿归案,唯独丙说道:“先查其为何而逃。若因赋税过重,则减赋;若因领主暴虐,则换吏。根不除,罚无益。”
厅内一时安静。
艾琳又问:“若一村连年歉收,百姓卖儿鬻女,你为地方官,该如何做?”
丙低头片刻,抬头道:“开仓放粮是救急,但仓无存粮时,便要另想办法。可设工坊雇人修渠筑路,以劳抵粮。既解饥困,又利长远。”
艾琳点头,再问:“今有三事。其一,北境屯粮不足,士兵挨饿;其二,铁匠铺工匠纷纷离乡谋生;其三,村中积压讼案百余起,百姓告状无门。你当如何解?”
丙未立即作答。他看向艾琳,“可否查阅近三个月各村上报文书?”
艾琳略一抬手,书记兵递上三卷档案。丙接过翻阅,纸页翻动声清晰可闻。他边看边记,约半刻钟后放下文书。
“其一,粮荒非因产量不足,而是运输损耗过大。可组织民夫分段转运,沿途设歇脚点,减少耗损。另派巡查队监督运粮官,防其克扣。”
众人微动。
“其二,工匠流失,因本地无学徒制,技艺难传,收入不稳。建议设立匠坊学徒制,由官府补贴前两年工钱,三年出师后留用者再签契约。如此既能留住手艺,也能培养新人。”
几位考官互视一眼。
“其三,讼案积压,因判官少且只驻城中。可推行巡回判案,每月赴各村审理。另设申诉箱于村口,由专人收集整理,提前分类,节省庭审时间。”
他说完,厅中无人言语。
艾琳看向身旁老考官。那人皱眉,“此人所言虽好,但出身寒微,从未任职,真能办成事?”
另一考官也道:“新政易动人心,若执行不力,反惹民怨。”
艾琳未答,只命人取来一份新卷宗。她翻开一页,“上月鹰嘴隘发生争水纠纷,两村械斗,死三人。你若当时在场,第一件事做什么?”
丙答:“封锁现场,隔离双方头领,派医救治伤者。同时召集两村长者,查明水源分配旧约是否合理。若不合理,当即修订;若一方违约,则依约惩处。”
“若长者偏袒本村呢?”
“那就请第三方村老参与裁决,并将过程公示于众。百姓看得见公正,才不会闹事。”
艾琳合上卷宗,眼中已有决断。
她站起身,面向所有考官,“我们清除了伪才,现在要启用真才。此人不避忌讳,直指病根;不尚空谈,务求实效。正是王国所需之栋梁。”
她转向应试者丙,“你可知此职责任重大,一旦失措,千人受苦?”
丙沉声答:“正因知其重,才不敢不言;正因畏其责,才愿为之。”
艾琳点头,“即日起,应试者丙暂领政务参议之职,协助制定民生政策,待试用三月后再定正式官阶。”
厅内一片静默。
片刻后,主考官起身,走到丙面前,将一本记录册交到他手中。“这是近半年各村报来的民生难题汇总,望你用心对待。”
其他考官陆续拱手称是。有人仍面带疑虑,但终究未再开口。
艾琳走下台阶,来到丙身前。“接下来你会遇到很多难事。有人会质疑你的出身,有人会阻挠你的方案。你准备好了吗?”
丙握紧手中的册子,“我只想做事。只要允许我做事,就一定能做出样子。”
艾琳看了他很久,然后转身面对众人。“选拔至此结束。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开始。”
她说完,挥手示意散会。
人群退出大厅,脚步声渐渐远去。艾琳留在原地,手里拿着一张刚写好的职责清单。纸上第一条写着:统筹民生事务,牵头拟定春耕安置计划。
她抬头看向门外。丙正站在庭院中与书记兵说话,手里那本册子被风吹得微微翻页。阳光照在他肩上,映出一道笔直的影线。
艾琳把清单折好,放入袖中。
她走出门时,听见丙对书记兵说:“今晚我要通宵整理数据,明早必须拿出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