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兵离开后,议事厅的烛火仍在燃烧。艾琳没有起身,她把抽屉拉开一条缝,将那封“北境商盟”的密信放进去,锁上铜扣。动作很轻,像是收起一段已经结束的事。
天刚亮,晨光从窗格照进来,落在桌角的印泥盒上。她打开盒子,确认紫红的印泥未干,又翻出一份空白国书纸,铺在案前。
不久,外交使节走进来,脚步比昨日稳了许多。他站在案前,低声说:“瓦兰副使昨夜回去后,立刻召集随行人员开了会。今早传来消息,他们愿意重新谈。”
艾琳点头。“他们提条件了吗?”
“提了三条。”使节取出一张纸,“一是要求我们公开声明尊重传统礼仪;二是承诺不介入北境事务;三是开放三处边境关卡,供他们的商队优先通行。”
艾琳接过纸,看了一遍,放在桌上。
“三处关卡里,哪两处是次要的?”
“西谷口和南坡渡。断脊岭那处是战略要道,连通南北驿道,不能轻易放开。”
艾琳提起笔,在纸上写下几个字:**礼仪可认,北境中立,两关可开**。
她把纸递给使节。“按这个意思,拟一份回应文书。措辞要清楚,但不要软弱。写完后我过目。”
使节接过纸,退出议事厅。
半个时辰后,文书送来。艾琳逐字看完,盖上私印,交还给他。
“你现在就去送。”
使节领命而去。
她坐在案前,没有休息。书记兵进来,问是否要召见其他官员。她说不用,等结果回来再说。
两个时辰后,使节快步返回,脸上有掩不住的喜意。
“他们接受了!”他说,“瓦兰使者说,我们的回应既守住了立场,也表现了诚意。他们同意以这份方案为基础,正式签约。”
艾琳站起身。“什么时候?”
“今天午时。他们希望在议事厅正殿举行仪式,邀请双方见证。”
“好。”她说,“准备国书正本,调取紫檀印匣,通知文书官用金粉混墨誊写。另外,铺双色锦毯,一色代表合垣,一色代表瓦兰。”
命令很快传下去。
王宫典礼库打开,紫檀印匣取出,印面擦拭干净。文书官开始誊写国书,一笔一划不得出错。锦毯从库房抬出,一红一蓝,从门口一直铺到主案前。
艾琳亲自检查了每一项准备。
午时前一刻,瓦兰使者一行进入议事厅。他们穿着正式礼服,神情严肃。副使走在最前,见到艾琳,微微欠身。
艾琳回礼。
双方落座。文书官捧出国书正本,放在中央长案上。两国文字并列,条款清晰。
艾琳拿起笔。“我们可以开始了。”
瓦兰副使也拿起笔。
两人同时落笔,在各自国书上签下名字。随后交换文本,再次盖印。印泥落下,声音很轻,但所有人都听见了。
签完字,艾琳伸出手。
副使看了看,握住她的手。
厅内一片安静。几秒后,有人轻轻鼓掌。声音不大,但持续不断。
艾琳松开手,站直身体,说:“今日之约,非止于利,更始于信。”
没有人接话。这句话说完,仪式就算完成。
瓦兰使者收起国书,准备离开。走到门口时,副使停下,转身说:“我国愿与合垣建立常驻使馆,以便日后沟通。”
厅内气氛一紧。
艾琳没有立刻回答。她看着对方,说:“目前我们尚无接待常驻使团的制度。但我愿意派回访使团前往贵国,学习外交礼制与成例。三个月内,可开启互访。”
副使想了想,笑了。“这个提议很好。我们欢迎你们的到来。”
他说完,鞠躬退出。
议事厅里只剩下合垣的人。
使节松了口气,低声说:“总算成了。”
艾琳没说话。她走回主案前,翻开一本新册子,开始写第一批回访使团的人选名单。
阳光从窗外照进来,落在她的肩上。名单写了三页,她停下笔,抬头看了一眼远处的山脉。山影清晰,轮廓分明。
她低头继续写。
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的声音。
名单写到第四个人时,书记兵进来,说李承之的消息到了。
艾琳停下笔,接过信。
信上说,他已经安全返回边境哨站,带回瓦兰内部对条约的真实反应——多数官员认可合垣的处理方式,认为此举展现了克制与智慧。
她看完信,折好放进袖中。
然后继续写名单。
第五个名字是李承之。
她在他名字后面画了一个圈,表示重点人选。
名单写完,她合上册子,放在一边。
议事厅外传来脚步声,是新的文书官来交接工作。她抬起头,说:“把今天的签约记录归档。国书副本送存典籍库,原件放入正殿陈列柜。”
文书官应声退下。
她坐在案前,没有动。
阳光还在照着,她的影子投在墙上,纹丝不动。
笔搁在砚台边,墨迹未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