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照在议事厅的长案上,映出紫檀印匣的轮廓。艾琳合上回访使团名单的册子,没有叫来外臣,也没有召见使者。她抬起手,对门外说:“传书记兵。”
脚步声由远及近。
“去通知各村,召集都城候选地的建筑师和邻村老农,正午前来议事。只来一人,带田亩册和地形图。”
书记兵应声退下。
厅内安静下来。她起身走到墙边,取下挂着的地图卷轴,轻轻展开,铺在长案中央。地图边缘有些发黄,折痕清晰,是之前考察三河交汇处时用过的那一张。她用手压平一角,又从抽屉里取出几枚铜钉,将四角固定。
窗外传来人声,是工匠搬运木箱的声音。她没抬头,只盯着地图上的河流走向。那条主线从北山蜿蜒而下,分出三条支流,正好环绕合垣选址地。水源、耕地、石料产地、交通节点——她用炭笔一一标出。
正午刚过,书记兵引着两人进来。
一个是穿灰布袍的建筑师,背着竹筒,里面插着几张草图。他站得笔直,双手交叠放在身前。另一个是农民,粗布衣裤沾着泥点,手里攥着一本破旧的册子,指节粗大,指甲缝里还有黑土。
“你们来了。”艾琳说,“坐。”
两人迟疑了一下,在长案旁的矮凳上坐下。
建筑师先开口:“殿下,我已按上次选址意见,画出初步布局。城墙需建在高地,围住主峰与东坡。官署设于中心台地,可俯瞰全城。另规划仓储区、民居区、匠坊区,依地势分层建造。”
他说完,从竹筒抽出一张图纸,小心摊开。
图纸上线条规整,标注清晰。城墙厚实,道路笔直,功能区划分明确。
艾琳看了片刻,点头:“你考虑了防御和秩序。”
“是。地基要深,石材需从西岭采运,预计需三千人劳作六个月。”
艾琳转向农民:“你说。”
农民咽了口唾沫,声音有些抖:“我们……七村加起来,能出工的青壮不到八百。春耕马上开始,再不整田引水,错过雨季,今年就没收成。”
他翻开手中册子:“这是各村能种的地。一共两千三百亩,一半荒着。缺犁、缺牛、缺种子。去年烧毁的渠坝也没修。”
艾琳接过册子,一页页翻看。每一页都写着户主名字、田亩数、受灾情况。字迹歪斜,但记录详细。
“你是代表?”
“我是李家屯的记事人,也种地。”
艾琳把册子放在地图上,问:“如果现在调人去修城,你们的地怎么办?”
“没人种就饿死。”农民抬起头,“我知道建都是大事,可人不吃粮,活不过三个月。”
建筑师皱眉:“但若无城防,外敌一来,谁都活不了。”
“你现在就要三千人?”艾琳问。
“最少两千五,才能赶在入冬前立起城墙基座。”
“可现有青壮连八百都不到。”艾琳指着地图,“而且他们要种地。”
建筑师沉默。
艾琳站起来,走到地图前。她手指沿着河流滑动,停在支流交汇处。
“这里可以挖渠引水,灌溉下游五百亩荒地。西岭石场到工地有三十里路,人力运石效率太低,得修一条便道。便道不能太宽,但要能走牛车。”
她转身:“我想了一个办法:城建和农垦同时进行,但共用人力。”
两人同时抬头。
“每月初分配劳力。十天种地,十天修渠,十天参与城建运输。轮换作业,不误农时,也不停工程。”
建筑师立刻反对:“这样进度会慢很多。城墙至少推迟一年完工。”
“但我们不会饿死。”农民低声说,“而且有了水渠,明年能多打粮。”
艾琳看着建筑师:“你带来的图纸里,有没有考虑过施工顺序?哪些部分必须先做,哪些可以后建?”
“城墙主体必须优先。”
“如果先建一段短墙,围住石料加工区呢?既能保护工匠,又能存料,还不用太多人。”
建筑师愣了一下:“这……可行。但防御意义不大。”
“现在没人攻我们。”艾琳说,“瓦兰刚签完约,北境残部也没动静。真正的威胁不是外敌,是百姓没饭吃。”
她拿起炭笔,在图纸空白处画了个小圈:“先建这个区。集中五百人,二十天内完成基础围挡和棚屋。其余人力分两组,一组修渠,一组备料。”
农民眼睛亮了:“要是能通水,李家屯那片荒地就能种麦。”
“渠线我看过。”艾琳指向地图,“从第二支流分水,沿坡挖沟,落差够,不用提水。你回去组织人,明天就开始勘测路线。”
“真的?”农民声音发颤,“您现在就批?”
“我批了。”艾琳说,“你带两个人,下午去库房领工具。铁锹、镐头、绳索都有登记,按名领取。”
农民猛地站起来,腿有点软,扶了下桌子才稳住。他深深鞠了一躬,嘴唇动了动,没说出话,只是用力点头。
艾琳又看向建筑师:“你也调整计划。不要一口吃成一座城。把工程拆成阶段,每一阶段都要有实际用途。比如第一期,不只是为了城墙,而是为了有一个安全的材料中转站。”
建筑师脸色复杂,但还是点头:“我可以重绘图纸。”
“三天后我要看到新方案。”艾琳说,“包括用工估算、物料需求、时间节点。越细越好。”
“是。”
“还有一件事。”艾琳从案下拿出一个小木箱,打开,取出一块刻着编号的铜牌。“以后所有参与建设的人,都要登记造册,发工牌。凭牌领粮、领工具、记工时。做得多,分得多。”
建筑师接过铜牌,翻看了一会儿:“这……会不会太麻烦?”
“不麻烦。”艾琳说,“规矩立在前面,后面才不会乱。”
两人起身告辞。
书记兵送他们出门。
厅内只剩艾琳一人。她回到长案前,把农民的田亩册和建筑师的图纸并排放好。一边是生存,一边是未来。两边都缺人,都缺物资。
她拿起炭笔,在纸上写下几个字:**人力总数、可用时间、优先项目**。
窗外日影偏西,光移到地图上的河流位置。她的手指轻轻点在河道转弯处,眉头微皱。
远处传来铁锤敲打石头的声音,是有人已经开始清理地基。
她没动,继续看着地图。
工牌样本还在桌上,旁边是未完成的资源清单。
笔尖悬在纸上,迟迟未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