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烨把台历合上,走到院里。天刚亮,工棚那边已经有人在搬工具。他没停步,径直进了教室。
屋里坐了二十多人,有的低头抠桌角,有的歪着身子靠墙。小虎站在讲台边,手里拿着昨晚画好的木架模型。林烨点点头,把带来的小型搅拌机模型放在桌上,接上电源。
机器转了起来,发出低沉的嗡鸣。所有人都抬头看了过来。
“三个月前,你们谁信这东西能在咱们手里做出来?”林烨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听得清楚,“现在它每天省下三十个工时。可你们知道它是怎么省力的吗?”
没人回答。
“不懂原理,就只能用别人给的。”他关掉开关,指着传动轴,“明天实操课,你们要自己装一台简易版。装不上,今晚讲的东西就没用。”
底下的人脸色变了。刚才还懒散的几个也坐直了身子。
小虎打开本子,开始拆解模型。他一边拧下螺丝,一边说:“这个齿轮带动另一个,转得慢但力气大。三儿哥说了,这就是为什么电机不用特别大的也能搅动混凝土。”
林烨补充:“记住,图纸上的数字不是死的。现场地面不平,角度就得调。钢筋粗细不一样,绑法也要变。”
一整天下来,有人记笔记,有人照着模型比划。到晚上收工时,一半人留下来继续研究那台拆开的机器。
第二天一早,林烨带着新一批材料到了实训场。地上划好了标线,几根木梁摆成框架雏形。他把一组人交给小虎,只说了一句:“你来带。”
小虎深吸一口气,拿起卷尺走到中间。“先看横梁。”他说,“这根歪了五公分,撑不住上面的重量。”
旁边一个老工人皱眉:“差这么点有啥关系?以前盖房也没量这么细。”
“以前塌过两次。”小虎没看他,继续说,“三儿哥讲过,应力会集中在这儿。风一大,整个结构就偏。”
没人再说话。
他们重新测量,调整榫口深度,加了一道斜撑。最后一锤敲下去,架子稳稳立住。林烨走过去推了推,点头,在记录本上写下“小虎组:达标”。
当天下午,林烨召集所有人开会。
“邻村小学要建新教室,地基部分交给培训队做。”他说,“工期三天,标准按县里质检要求来。小虎带队,其他人分组配合。我只看结果,不插手过程。”
消息传开后,有人兴奋,也有人嘀咕。毕竟这是第一次让没经验的人独立施工。
第三天中午,县质检员来了。他戴着白手套,在刚凝固的水泥面上来回走,用水平尺测平整度,拿尺子量标高,又蹲下检查钢筋间距和振捣痕迹。
最后他摘下手套,塞进衣兜。“合格。”他说,“比一般施工队初期做得还稳。”
林烨站在地基边上,看着满脸汗水的小虎。他笑了笑,说:“你们比我想象中做得更好。”
小虎咧嘴笑了下,没说话。他知道这一句不容易。
回到办公室,林烨翻开培训档案,开始记录这次施工的各项数据。笔尖划过纸面,沙沙作响。
门外传来脚步声,小虎推门进来,手里拿着几张新画的草图。“我在想下一阶段能不能做个活动脚手架模型,让大伙儿练高空作业。”
林烨抬头,“可以。但先别急着画新图,把今天的问题整理出来。哪些环节耽误了时间?哪个步骤容易出错?”
“排水沟那段花了一个小时。”小虎坐下,“地下水冒出来的时候,我们愣了会儿才反应过来要处理。”
“那就加一节课,专门讲基础防水和临时排水方案。”林烨在计划表上划了几笔,“下次遇到类似情况,必须当场解决,不能等。”
“我知道了。”小虎看着课程表,“其实大家现在都愿意学。昨天晚上还有人找我要笔记抄。”
林烨合上本子,“关键是让他们明白,这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是为了以后能独当一面。”
“我也是这么跟他们说的。”小虎顿了顿,“三儿哥,你说咱们真能培养出五个能带队的人?”
“已经在路上了。”林烨站起身,走到窗边。院子里,那台搅拌机静静停着,外壳被太阳晒得发烫。
“第一期结束,我要挑五个人重点培养。”他说,“你是第一个。”
小虎没立刻回应。他低头看着自己手上的茧,那些是这几天反复调整模具磨出来的。
“我会盯紧的。”他说,“不让任何一个掉队。”
林烨没再多说。他知道小虎懂了。
接下来几天,培训节奏明显加快。理论课不再有人打盹,实操时争着动手。每次出现问题,不再第一时间喊林烨,而是先翻笔记、查图纸、互相讨论。
一周后的傍晚,林烨正在核对下周课程安排,系统提示音突然响起。
【人才培养进度已达80%】
他停下笔,盯着桌面看了两秒,然后继续写下去。
小虎走进来时,看见他在改一份施工流程图。
“怎么了?”他问。
“没什么。”林烨头也没抬,“就是觉得下一步该教他们算成本了。光会干活不行,还得知道怎么省钱。”
“我能试试讲材料核算吗?”小虎问,“我这几天算了几个项目的用量,发现有些地方浪费挺多。”
“你来讲。”林烨把一张空白表格递过去,“下周二,你主讲。我坐在下面听。”
小虎接过纸,手指捏紧了边角。
“要是讲错了呢?”
“讲错了就当场改。”林烨看着他,“没人天生就会。你现在站这儿,是因为你愿意往前走一步。”
小虎点点头,转身往外走。走到门口,他又停下。
“三儿哥。”
“说。”
“如果有人问,学这些到底有没有用——”
林烨打断他:“你让他去看看搅拌机。再问他,三个月前,谁相信咱们能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