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再次亮起,朱迪钠的声音带着一丝明显的惋惜。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戎马一生的永乐大帝在榆木川溘然长逝。”他的讲述进入了新的篇章,“按照遗诏,太子朱高炽在北京即位,次年改元洪熙,是为明仁宗。”
画面中,一位体型肥胖、面容和善的中年男子,在经历了二十多年战战兢兢的太子生涯后,终于坐上了那梦寐以求的龙椅。然而,这龙椅带来的似乎不仅仅是权力,还有一种长期压抑后的、近乎失控的“释放”。
“或许是因为被雄才大略、威严深重的父亲压制得太久、太狠了,”朱迪钠分析道,“这位能力出众却始终活在父亲阴影下的新皇帝,在登基之后,似乎一下子将所有的谨慎和约束都抛在了脑后。他开始尽情地享受皇帝的尊荣和……口腹之欲与女色。”
画面中出现了朱高炽在宫中大摆宴席,尽情享用美食的场景,他的体型似乎比之前更加臃肿。同时,也有后宫妃嫔环绕的暗示性画面。
“然而,这种‘放纵’的代价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致命的。”朱迪钠的语气充满了遗憾,“洪熙元年五月,距离他登基仅仅过去了十个月,明仁宗朱高炽便突然驾崩,享年四十八岁。”
天幕上打出了朱高炽的生卒年(1378-1425),那短暂的“洪熙”年号显得格外刺眼。
“这不能不说是大明历史上的一件巨大憾事。”朱迪钠感叹道,“如果我们抛开他高达三百斤的体重这一个生理上的缺点,客观评价其能力,朱高炽几乎可以说是大明最合适的皇帝人选之一。”
评论区里,充满了网友们对这位“短命”皇帝的惋惜和种种假设。
Id名为【阳台种菜人】的网友痛心疾首:“太可惜了!朱高炽当了二十年监国太子,把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后勤保障从没掉过链子,证明了他的能力!要是他能像他爹那样活到六十多岁,大明肯定会是另一番光景!说不定能避免后面好多破事!”
Id【奶茶鉴定师】则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这就是长期压抑后的反弹啊!当了二十多年出气筒和备胎,好不容易熬出头,心理和生理都松懈了,结果身体垮了。而且他好色也是出了名的,虽然体胖,但真没耽误生孩子。可叹那些妃子,很多人刚当上皇妃没几个月,皇帝就没了,包括那个给他生了三个孩子的郭贵妃,居然也被拉去殉葬了!这大概是他仁君名声下,一个挺大的污点和缺点了。”
Id【拖延症晚期】提出了一个更直接的假设:“说白了,就是胖死的吧?本身就有肥胖问题,登基后不加节制,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随便哪一个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都是致命的。他要是能管住嘴,迈开腿,哪怕多活十年,大明后来的格局都会完全不同。”
关于朱高炽的猝死,网友们还提出了更深层次的猜想。
Id【深夜吃泡面】提出了一个颇具戏剧性的观点:“我有个想法,朱高炽会不会其实身体早就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了?他一直在拼命用药吊着一口气,硬撑着自己登基,就是为了给儿子朱瞻基顺利继位铺平道路,避免出现动荡?他是在用自己最后的时间,为儿子扫清障碍啊!”
这个充满父爱牺牲精神的猜想,立刻引来了反驳。
Id【爱遛弯的老头】理性地分析道:“这个想法很感人,但可能性不大。关键点在于,朱高炽去世的时候,永乐大帝亲自指定的第三代继承人、好圣孙皇太子朱瞻基人还在南京!如果朱高炽真的预感到自己即将去世,怎么可能不把太子紧急召回身边,确保权力平稳交接?把太子放在那么远的地方,万一京城有变,岂不是天大风险?所以,他的死应该确实是个突发意外,而非一场精心计算的临终安排。”
朱迪钠看着评论,补充道:“网友们说的都有道理。朱高炽在短短十个月的任期内,其实已经展现出了他的施政理念:他赦免了建文旧臣家属,缓和了政治矛盾;他停止了永乐朝后期的一些大规模耗费国力的工程和计划(如部分下西洋活动),与民休息;他试图纠正永乐朝的一些弊政,为‘仁宣之治’打下了基础。他是一位倾向于休养生息、关注民生的守成之主。”
他最后总结,语气沉痛:“然而,历史没有给他足够的时间。这位被父亲光芒所掩盖,自身能力卓越却也可能因长期压抑而在登基后有所放纵的皇帝,如同昙花一般,在权力巅峰短暂绽放后便骤然凋零。他的突然离世,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给大明王朝的平稳过渡带来了变数,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遐想。”
天幕上,关于朱高炽猝死的讨论并未停止,反而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更广泛的涟漪。网友们迅速从洪熙皇帝的个人悲剧,联想到了明朝历史上一种令人唏嘘的现象。
Id名为【咸鱼不想翻身】的网友总结道:“大家发现没有,朱高炽这种情况在明朝皇帝里可不是个例,简直像个魔咒!前面有个在位时间超长、威望极高的父皇压着,旁边还有个虎视眈眈、拼命争宠夺嫡的兄弟盯着,自己当太子(或潜在继承人)时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几十年,好不容易熬到登基,感觉就像绷紧的弦突然断了,要么开始沉迷享乐,要么胡乱改革,结果身体迅速垮掉,在位时间短得可怜。”
Id【熬夜看书人】立刻举出例子:“没错!除了洪熙帝,后面还有在位六年的隆庆帝(明穆宗朱载坖),他爹嘉靖修道修了四十五年!他熬到三十多岁才登基,结果一上台就有点……放纵,六年就没了。更极端的是泰昌帝朱常洛,着名的‘一月天子’,他爹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他跟群臣斗了十几年,好不容易即位,结果红丸案暴毙,在位仅仅三十天!这都是长期心理压抑和生理透支的恶果啊!”
这番讨论,如同一声警钟,在天幕下的洪武朝廷回荡。
太子朱标看着天幕上列举的那些后世子孙的遭遇,尤其是联想到自己。他虽为储君,看似地位稳固,但父皇的威严、对自身能力的期许、以及作为长兄的责任,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形的、持续的压力?他下意识地挺直了本就因处理政务而有些疲惫的腰背,感到一阵莫名的寒意。
朱元璋的眉头锁得更紧了。网友们的分析,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皇权继承体系中一个他此前未曾深思的隐患。他原以为,只要确立嫡长,清除权臣,就能保证江山永固。可现在看来,即便没有兄弟阋墙,那漫长的等待、无形的压力、登基后心态的骤然失衡,都可能成为摧毁一个合格继承人的利刃。他甚至对那残酷的殉葬制度产生了一丝动摇——如此制度,是否也加剧了这种压抑和扭曲?
与此同时,应天府深宫之中,燕王妃徐氏(未来的徐皇后)紧紧抱着怀中尚在襁褓、对外界纷扰一无所知的儿子朱高炽,眼泪无声地滑落。天幕上关于她儿子未来命运的每一个字,都像针一样扎在她的心上。
“短命”、“压抑”、“放纵”、“猝死”、“殉葬”……这些词语在她脑海中疯狂盘旋。她仿佛能看到未来那个肥胖、谨慎、最终在皇位上迅速凋零的儿子,能看到他战战兢兢的太子生涯,也能看到那些在他死后被迫殉葬的妃嫔(包括那位生了三个孩子的郭贵妃)的凄惨身影。
巨大的恐惧和母性的本能,让她几乎窒息。
“不!绝不!”她将脸颊紧紧贴着儿子温热柔软的小身子,在心中发出了最决绝的誓言,“炽儿,我的孩儿……娘在这里发誓,不管未来要付出什么代价,娘一定会保护好你!绝不会让你再过那种小心翼翼、担惊受怕的日子!绝不会让你被那些无形的压力压垮!更不会让你……让你落得那样凄凉的结局!”
这一刻,什么皇权富贵,什么后宫争斗,在她心中都变得不再重要。她只是一个母亲,一个决心要逆天改命,为自己孩子搏一个平安顺遂未来的母亲。她的眼神变得无比坚定,甚至带上了一丝近乎偏执的光芒。她知道,从此刻起,她必须更加谨慎,更加坚强,不仅要在这波谲云诡的宫廷中生存下去,更要为怀中这个孩子的未来,铺就一条尽可能平坦、尽可能远离那些“诅咒”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