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来暑往,在高耸的碧罗雪山注视下,在怒江奔腾不息的咆哮声中,一栋依山而建、线条简洁流畅的白色建筑,终于在福贡县城边缘拔地而起。它不像传统医院那般威严压抑,反而像一只栖息在山谷中的白色巨鹰,沉稳而充满力量——这便是初生的“怒江峡谷区域性心脏病诊疗中心”。
中心落成典礼,成为了整个峡谷的节日。州长、县长、各级官员、周边村寨的乡亲自发前来,将中心前的广场挤得水泄不通。彩旗飘扬,傈僳族的歌舞欢快热烈。当覆盖在牌匾上的红绸被林默和州长共同揭下时,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响彻峡谷。
这掌声,是对过去艰辛的告别,更是对未来希望的礼赞。
然而,庆典的喧嚣过后,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一座崭新的、设备先进的建筑,只是一个空壳。如何让它在最短时间内高效运转起来,救治第一批患者,才是真正的难题。
磨合,从第一天就开始。
中心引进了州里第一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第一台高端心脏彩超,第一套体外循环系统……这些“宝贝”让从州医院抽调来的医护人员既兴奋又手足无措。虽然经过了前期培训,但真正上手操作复杂的流程,仍显得生涩。
林默没有催促,他换上了刷手服,亲自带领团队进行模拟演练。从患者接送、麻醉诱导、器械传递,到术中的应急配合、术后的监护交接,他像一个精密仪器的总工程师,耐心地调整着每一个齿轮,确保整个系统能够顺畅咬合。
“不要怕慢,但要确保每一步都准确。”他在手术室里对略显紧张的护士说,声音透过口罩,带着令人安心的沉稳。
张浩也从岗巴带来了几名核心骨干,充实到手术和IcU团队中。新旧人员的融合,技术的传递,在无数次的演练和病例讨论中悄然进行。
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标志性手术”,很快不期而至。
送来中心的,是一对来自最偏远村寨的孪生姐妹,只有四岁。两人均患有极为复杂的“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心下型)”,这是一种出生后不久就需紧急手术的畸形,能活到四岁已是奇迹,但也意味着她们的心脏和肺血管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可能不可逆的病变。
更棘手的是,两个孩子身体状况极差,严重营养不良,肺动脉压力极高,手术风险巨大。
“林教授,这台手术……要不要再准备准备?或者,先做一个,看看情况?”一位刚从州医院调来的麻醉科主任忧心忡忡地建议。他担心万一手术失败,对这个刚刚诞生的中心会是致命的打击。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林默身上。
林默看着监护仪上两个孩子危象的数据,又看向窗外。那里,许多闻讯赶来的村民,正默默地站在隔离带外,双手合十,为他们眼中的“阿克吉”和这对可怜的孩子祈祷。
他知道,这一仗,必须打,而且必须赢。这不仅关乎两个孩子的生命,更关乎这个初生中心的信心,关乎整个峡谷对“星火”的信任。
“同时进行。”林默的声音不大,却斩钉截铁,“我主刀姐姐,张浩主刀妹妹。两台手术并联,节约时间,共用体外循环团队,但麻醉和护理组独立。按照我们制定的最危重预案执行。”
这个决定,让所有人心头一凛。同时进行两台顶级难度的先心病手术,对任何一个成熟中心都是巨大挑战,更何况是这里。
没有时间犹豫。命令下达,整个中心如同最精密的仪器,瞬间高速运转起来。两个相邻的手术室同时亮起“手术中”的灯光。
无影灯下,林默和张浩几乎同步划下手术刀。游离、建立体外循环、寻找并重新吻合异位的肺静脉……每一个步骤都如同在刀尖上舞蹈。林默负责的姐姐,情况更为复杂,肺静脉纤细脆弱,吻合时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术后梗阻。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手术室内的气氛凝重得能滴出水来。只有监护仪的滴答声、器械的碰撞声和林默偶尔低沉简短的指令在回荡。
当林默最终完成最后一针精细的吻合,张浩那边也几乎同时传来好消息。体外循环缓缓撤离,两颗小小的心脏,在短暂的停顿后,开始顽强地、自主地、有力地跳动起来!
手术成功了!
当林默和张浩几乎同时走出手术室,对着守候在外的家属和中心同仁做出一个“成功”的手势时,压抑的欢呼声终于爆发出来!许多护士忍不住相拥而泣,那是压力释放后的喜悦,更是对自身能力认可的激动。
那对孪生姐妹被送入崭新且设备齐全的IcU。在接下来的七十二小时关键期里,林默几乎寸步不离,带领着团队克服了低心排、肺动脉高压危象等一个又一个险关。
当姐妹俩先后脱离呼吸机,睁开清澈的眼睛,用微弱的声音喊出“阿妈”时,她们的父母跪在地上,泣不成声。
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再次飞遍了怒江峡谷。
“峡谷中心”的第一把火,就这样,在最高难度的挑战中,被成功地、炽烈地点燃了。
炉火已燃,光芒初绽。它照亮的,不仅是手术室的无影灯,更是这片土地上无数在病痛中挣扎的家庭,前行的道路。
林默站在中心的露台上,看着峡谷中渐次亮起的灯火,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感。
他知道,从这里开始,“星火”将真正以怒江为家,照亮更多需要光亮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