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娟的供述像一块投入深潭的石子,虽然激起了涟漪,但潭底的魅影依旧模糊不清。一个利用网络加密通讯、跨境支付,精心策划并远程操纵他人实施谋杀的幕后黑手,其危险程度和侦查难度,远超普通案件。
重案一组办公室的白板上,线索再次分化。一侧是李秀娟这条明线,另一侧则延伸向虚拟世界中那个代号“清道夫”的幽灵。
网监支队全员进入战时状态,与时间赛跑,追踪那个与李秀娟联系的加密账号和资金流向。对方显然是个中老手,使用的加密协议极其复杂,资金通过多个境外空壳公司层层清洗,最终汇入李秀娟账户的路径如同迷宫。
“季队,对方非常谨慎,所有通讯都是短暂上线,说完即走,服务器遍布全球,很难锁定真实Ip。”网警负责人声音带着疲惫与不甘,“资金流向也在东南亚某国断了线,那里的金融监管……您知道的,很麻烦。”
现实中的调查也在同步推进。老谭带人再次梳理冯卫国的生平,试图找出那个“德不配位”、“占了不该占的东西”的具体所指。一个退休多年的中学教师,除了退休金和这套单位早年间分配、后来买断产权的老房子(价值普通),似乎并无什么值得人如此处心积虑谋夺的财物。
陈锐则一头扎进了冯卫国的遗物中,尤其是那本至关重要的《诗经》。他反复翻阅,不放过任何一个批注、一个折角。在《蓼莪》篇的空白处,他发现了一些用极细铅笔写下的、几乎被岁月磨平的日期和数字,像是某种私人记录。
“头儿,你看这些数字,”陈锐将放大后的照片递给季青,“格式很像某种编号或者代码,会不会和那个‘不该占的东西’有关?”
季青凝视着那些模糊的数字,目光锐利:“查!把这些数字和冯卫国生前的所有证件编号、存折账号、甚至他教过的学生学号进行交叉比对!还有,联系档案馆,查他当年任教学校的教职工记录,看有没有特殊记载!”
压力笼罩着每一个人。对手躲在暗处,手段高超,动机不明,就像一条滑不留手的毒蛇。
转机出现在对李秀娟的二次提审中。季青亲自参与,她没有再追问作案细节,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清道夫”与她的交流方式和习惯上。
“他每次联系你,有没有固定的时间偏好?说话有什么特点?除了布置任务,有没有聊过别的?哪怕只是一句随口的话?”季青的问题细致入微。
李秀娟努力回忆着:“时间……好像都是晚上,国内时间九、十点以后。说话……很简短,没什么废话,像个……像个发命令的机器。别的……哦,有一次,他好像随口问过一句,说‘那老东西,还天天抱着他那本破书附庸风雅吗?’”
破书?附庸风雅?
这句话瞬间引起了季青和陈锐的注意!“清道夫”对冯卫国的生活习惯如此了解,甚至带着一种不屑的讥讽?这绝不仅仅是随机挑选目标!
“他认识冯老!至少,他非常了解冯老!”陈锐脱口而出。
调查方向瞬间清晰!凶手就在冯卫国的社交圈内,或者,是能够近距离观察到他的人!
网监部门根据这一关键信息,调整了追踪策略,重点筛查在案发时间段内,与李秀娟加密账号有过间接网络关联、且Ip地址曾出现在冯卫国所在养老院或故居附近的设备。
三天后,经过海量数据筛查和复杂的关联分析,一个可疑的Ip地址浮出水面。
这个Ip归属于城北一个高档住宅小区,机主登记信息是一个叫周明轩的年轻人,28岁,自由职业者,网络技术高手。更重要的是,经过户籍信息交叉比对,周明轩的祖父,周秉义,曾是冯卫国几十年前的同事,两人在同一所中学任教,关系一度颇为密切!而周秉义已于五年前去世。
周明轩!他完全符合画像:年轻,精通网络技术,具备反侦察能力,并且通过其祖父的关系,很可能对冯卫国的生活习惯、甚至那本《诗经》的细节了如指掌!
“动机呢?”老谭提出关键问题,“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为什么要处心积虑杀害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还是他祖父的旧友?”
“查周明轩!他的经济状况、近期行为、网络活动,尤其是与他祖父遗产相关的一切!”季青下令,她感到收网的时刻即将来临。
技术队对周明轩的网络活动进行了实时监控,发现他频繁访问境外加密论坛,并在其云盘加密空间中,存有大量关于《诗经》符号学、传统祭祀仪式(包括朱砂的使用)、以及植物毒素研究的资料!其银行账户也在近期有一笔来自境外、无法说明合理来源的款项入账!
与此同时,陈锐那边对《诗经》上那些数字的破译也有了进展。结合冯卫国遗留的旧教案和周秉义的档案,那些数字最终被破译——指向的是一批上世纪特殊时期,由冯卫国和周秉义共同受托秘密保管的一批珍贵古籍!当时局势动荡,这批古籍来源复杂,事后也因种种原因未被正式追索登记,知晓内情的人极少。周秉义去世后,冯卫国成了唯一的知情人。
“是为了那批古籍!”真相大白于天下!周明轩很可能从其祖父的遗物中知晓了这批价值连城的古籍的存在,并认为冯卫国“德不配位”,独自占有了本该属于两家(或至少他周家也应有一份)的财富,从而心生歹念,策划了这场充满扭曲仪式感的谋杀,并试图营造自然死亡的假象!
“申请搜查令和逮捕令!目标,周明轩!”季青的声音带着冰冷的决绝。
夜色中,警灯再次亮起,如同正义的眼睛,刺向那个隐藏在网络与现实交界处的罪恶灵魂。
(第一百七十六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