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荒是不可能的

浅梦星眠

首页 >> 逃荒是不可能的 >> 逃荒是不可能的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新战国七雄:赵国崛起抗战老兵之不死传奇步步生莲大明日不落,开门,自由贸易亮剑之重霄王承柱摄政王今天又在哄王妃宋医明末:从土匪到列强穿越大明,从洪武朝活到和平建国大明:我,调教木匠皇帝
逃荒是不可能的 浅梦星眠 - 逃荒是不可能的全文阅读 - 逃荒是不可能的txt下载 - 逃荒是不可能的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88章 残兵驻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青州府下辖的平安镇,夕阳正将镇口的石碑染成暖红色。一个独臂的老兵拄着拐杖,站在石碑旁,看着往来的村民,眼神里带着几分警惕。他叫赵五,曾是铁甲重步兵营的士兵,在西域之战中失去了左臂,如今被安置在这镇上,担任“镇尉”,负责治安与户籍登记。

“张老三,你家二小子年满十五了,按规矩得去县里登记,参加三个月的军训。”赵五拦住一个扛着锄头的老农,声音沙哑却有力。

老农嘿嘿一笑,露出淳朴的笑容:“赵尉官放心,明天一早就去!俺家小子说了,将来也要像您一样,去西域杀蛮子,挣个爵位回来!”

赵五脸上露出一丝欣慰。这便是李砚安置伤残老兵的用意——让他们深入乡镇,成为皇权的“毛细血管”。这些老兵虽然伤残,却有着铁打的纪律和对大秦的绝对忠诚,他们熟悉律法,敬畏军功,能把朝廷的政令原原本本地传到最基层,远比那些盘根错节的乡绅可靠。

平安镇以前可不是这样。那时镇里的事全由几个士绅说了算,他们勾结官吏,隐瞒人口,霸占良田,百姓敢怒不敢言。三年前,赵五带着两个伤残同伴来到这里,第一件事就是按军法处置了两个欺压百姓的劣绅,将他们的土地分给了佃农。起初百姓还有些害怕,后来见这些老兵不仅不抢不夺,还帮着修水渠、平纠纷,渐渐就信服了。

“赵尉官,县里的文书到了,说要推广新的桑苗,您给看看?”一个年轻的文书捧着卷宗跑来,脸上带着恭敬。

赵五接过卷宗,虽然只剩一只手,翻页却很麻利。他年轻时不认字,在军队里跟着识字的军官学了些,到镇上后又跟着文书苦读,如今已能看懂大部分公文。

“这桑苗能多产三成蚕丝,是好事。”赵五看完,把卷宗还给文书,“明天召集村民,就说种新桑苗的,官府每亩补贴五十文,秋后收购蚕丝时,价钱比往年高两成。”

这种带着“好处”的政令,最能打动百姓。赵五知道,光靠军威镇住人不行,还得让百姓尝到甜头,他们才会真心实意地拥护朝廷。

像赵五这样的伤残老兵,大秦各地还有 thousands。他们有的是失去 limbs的汉人,有的是瞎了一只眼的蒙古人,有的是断了手指的西域胡人,虽然出身不同,却有着同样的身份——大秦的老兵。李砚给他们分田宅,发俸禄,让他们担任乡镇的尉官、税吏、驿丞,看似是体恤功臣,实则是用他们的铁血与忠诚,打破“皇权不下乡”的旧例。

这些老兵到任后,干的第一件事往往是清查户籍。以前乡绅们为了少交赋税,常常隐瞒人口,尤其是壮丁和土地。老兵们带着军队的规矩,挨家挨户登记,谁家有几口人、几亩地、几头牲畜,都记得清清楚楚,敢隐瞒的,直接按军法处置,轻则罚役,重则流放。

“俺们村以前报的是八十户,赵尉官一来,查出一百二十户,那些藏着的壮丁都被拉去修河了,那些多占的地也分了下来。”平安镇的村民们私下里说,“这些老兵可比士绅靠谱,他们不贪,办事也公道。”

除了清查户籍,老兵们还负责推行新作物、组织军训、调解纠纷。青州府的知府曾在奏折里写道:“残兵驻乡,如利刃入泥,虽不显眼,却能断腐根、疏淤塞,使政令通达,民心归向。”

李砚看到奏折时,只是淡淡一笑。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士绅阶级盘根错节,是大一统的最大障碍,他们垄断知识,勾结官吏,把持地方,若不加以遏制,迟早会成为帝国的隐患。而这些伤残老兵,就是他插在士绅心脏上的一把刀。

士绅们自然恨透了这些老兵。他们曾试图贿赂、陷害,甚至勾结匪盗,却都被老兵们一一化解。因为这些老兵背后,是整个大秦的军队和皇权。一个老兵受辱,全县的老兵都会联合起来;一个乡镇出事,府里的驻军会立刻赶来。几次硬碰硬后,士绅们终于明白了——这些带着伤疤的老兵,不是他们能惹得起的。

“以前县里的秀才老爷见了俺们都翻白眼,现在见了赵尉官,老远就点头哈腰。”平安镇的村民们说起这事,都觉得解气。

士绅的衰落,还得益于李砚推行的“官话”制度。

大秦的疆域辽阔,方言众多,别说南北差异,就是相邻的两个县,说话都可能听不懂。这不仅阻碍政令传达,更不利于民族融合。李砚于是规定:以长安话为基础,制定“大秦官话”,凡士兵、官吏、学生,必须学会官话,否则不得入伍、不得升迁、不得参加科举。

军营成了推广官话的主阵地。来自草原的蒙古兵、江南的汉兵、西域的胡兵,每天训练前都要跟着军官朗读官话口诀:“一二三,向前看;四五六,齐步走……”一开始大家觉得别扭,蒙古兵卷着舌头,江南兵带着软音,常常引得哄笑,但久而久之,都能用官话顺畅交流了。

“以前跟江南的弟兄打仗,靠手势比划,现在能说官话,配合得好着呢!”一个蒙古骑兵拍着身边江南步兵的肩膀,用略显生硬的官话说。

士兵退役后回到家乡,又成了官话的传播者。他们教家人说官话,在村里的学堂当兼职先生,甚至连吵架都用官话——仿佛谁的官话说得标准,谁就更有理。

官话的普及,打破了地域与民族的壁垒。一个云南的土司子弟,在长安的学堂里用官话与波斯的留学生讨论算术;一个山东的商人,在南洋的港口用官话与当地土着讨价还价;甚至连西南山林里的部落,也开始学着说官话,因为他们发现,会说官话的人,能从官府那里领到更多的种子和农具。

“陛下,如今官话的普及率已达七成,南北商旅不用再带翻译,各县的文书往来也再无歧义。”负责文教的官员在朝会上汇报,脸上满是振奋。

李砚点点头,拿起一份来自西域的奏折。上面是用官话写的,字迹虽有些潦草,却清晰易懂,讲的是西域都护府如何推广棉花种植。他能想象,那个写奏折的西域官员,或许还带着浓重的口音,却在用一种统一的语言,向他这个皇帝汇报工作。

这种统一,比疆域的统一更重要。

官话的普及,也打击了士绅的特权。以前士绅们靠着“之乎者也”垄断知识,百姓因为听不懂“雅言”而对官府敬而远之。如今官话通俗易懂,连目不识丁的老农都能听懂政令,士绅们再也不能靠着语言壁垒欺上瞒下了。

“以前县里的公告都用文言文,俺们看不懂,全靠士绅传话,他们说啥就是啥。”平安镇的老农说,“现在用官话写的大白话,赵尉官还会读给俺们听,谁也别想糊弄!”

士绅的衰落,让朝廷的赋税增加了三成,因为隐瞒的土地和人口被清查出来了;民族的融合加快了,因为大家能用同一种语言交流了;基层的治理顺畅了,因为皇权终于穿透了乡绅的阻隔,直达每个村落。

这日,赵五在镇口的老槐树下,教一群孩子说官话。孩子们学得认真,奶声奶气地跟着念:“大秦,吾土;百姓,吾亲……”

夕阳透过树叶的缝隙,照在赵五独臂的身影上,也照在孩子们纯真的脸上。远处,几个曾经的乡绅远远看着,眼神复杂,却再也不敢上前置喙。

李砚坐在长安的御书房里,看着各地传来的“乡政月报”,上面记录着每个乡镇的户籍、粮食产量、治安情况,数据详实,条理清晰。他知道,这些都离不开那些遍布乡镇的伤残老兵,离不开那门通行全国的官话。

大一统,从来不是靠刀剑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打破地域的壁垒,消除语言的隔阂,让每个角落的百姓都认同“大秦”这个身份。而他做的这一切——安置残兵、推广官话、遏制士绅,都是在为这个庞大的帝国,铺设一条通往真正统一的道路。

这条路或许漫长,却已在脚下延伸。那些带着伤疤的老兵,那些朗朗上口的官话,终将像种子一样,在大秦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长成支撑帝国千秋万代的参天大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都摆烂了,谁还管那贞节牌坊豪门第一少奶奶我在异次元修复地球灵气北明不南渡三国之袁术家臣陆太太复婚吧带着空间超市去种田娱乐:让他当明星,他只想摆烂暴力军嫂有点甜食梦貘手记太吾传人响当当穿越:大师兄不过凡人一介,吗?我家的厕所通异界霸道首席嗜宠妻火影开局夺舍了白莲侧妃每天都想逃跑不从圣我见过很多神豪,他们都叫我神豪神级小坏蛋最后一个发丘天官后代
经典收藏我在汉末当后浪三侠五义,开局反派小王爷称皇穿越水浒收好汉汉官大唐:纨绔皇子,被李二偷看日记殿下,请离开我的棺材大明:让你就藩,没让你立国北宋大法官三国:签到三年,成为绝世战神回到大汉打天下新闯王重生悍卒:开局官府发媳妇北宋,我家仆役越买越多三国懒人朕实在太难了我爹是奸臣大秦:朕乃嬴政,开局加入聊天群大唐镇国公NBA万界主教
最近更新重生三国之公子刘琦大宋:这个潘金莲不对劲穿越之侯府千金外传明末:坐拥十万死士,你让我低调京城,我挡住了吴三桂和清军争霸天下:日月所照魂穿水浒:我竟成了童贯义子大唐:投资武则天我成了万古一帝赵大:我的水浒我的国六皇子别装了!你的锦衣卫露馅了魂穿李承乾,李世民被整麻了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种死法穿越我有招兵系统龙椅上的欲望:情锁宫闱之殇魅力太高也是错?曹操都成迷弟了铁槊镇唐末不是哥们,你收集古人啊碧血大明:穿越系统改写江山封御三国:潜龙问鼎穿越水浒传之谋逆
逃荒是不可能的 浅梦星眠 - 逃荒是不可能的txt下载 - 逃荒是不可能的最新章节 - 逃荒是不可能的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