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兰那套独特的、带着浓厚“与人共富”色彩的经营模式,以及其商业版图稳健且充满正能量的扩张,自然而然地引起了相关方面的注意。这并非刻意调查,而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关注。在某个层面,一些关乎经济民生走向的“小会”上,她的名字和她的“李氏模式”偶尔会被提及。
“……那个李秀兰同志,不简单。她搞的企业,员工向心力强,顾客满意度高,自发创新多,而且实实在在地带动了一片共同富裕。这种模式,很有生命力,也符合我们提倡的一些方向。”一位领导在听取汇报时,曾如是说。
“她爱人,是陈斌同志吧?”另一位知情者补充道,“家风很正,历史底蕴也厚。这种家庭出来的企业家,格局就是不一样。”
没有文件表彰,没有公开宣传,但在一种无形的共识中,李秀兰和她所代表的那种“良性的、可持续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商业实践,获得了默许乃至某种程度上的欣赏与支持。这为她后续的发展扫清了许多潜在的障碍,提供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
陈斌肩上的责任愈发沉重。他深知,自己今日的地位与信任,不仅源于个人的努力与能力,更与家庭那份被重新擦亮的历史荣光以及妻子那“意外”契合国家发展需求的商业实践密不可分。他行事更加如履薄冰,思考问题也更加宏观和长远。每一次决策,他都力求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他不再是单纯的一名将领,更像是一座连接着历史、现在与未来,沟通着军方、地方与民生的桥梁,沉稳而可靠。
而在成都,唐七那间略显凌乱的公寓里,陈玄的身影再次悄无声息地浮现,如同从未离开。
唐七正对着一叠修改了无数遍的稿纸蹙眉。与之前的绝望挣扎不同,她眉宇间更多是一种专注的、与自己较劲的执拗。她不再追求天马行空的幻想,而是沉下心来,像一个考古学家般,仔细挖掘和打磨笔下的每一个细节,构建着真实可信的人物逻辑与世界运行规则。她的文字,褪去了浮华的脂粉,显露出生活的肌理与骨骼。
陈玄静静地看着她,没有打扰。他能“看到”唐七思维的轨迹,那些曾经混乱的灵感碎片,正在一种名为“真实”的框架内,艰难而坚定地重组、凝聚。她笔下那个修鞋匠的形象,不再是一个模糊的符号,而是有了呼吸,有了汗味,有了在时代夹缝中求生的坚韧与智慧。她甚至开始无意识地触摸到一些关于“秩序”与“规则”的雏形,尽管她自己可能并未明确意识到。
陈玄的眼中,掠过一丝几不可查的欣慰。这种成长,并非他强行灌输的结果,而是他打破了唐七固有的“盒子”后,她依靠自身潜力挣扎出的新芽。这比直接赋予她力量,更有意义。
他微微抬手,一缕极其微弱的、关乎“逻辑自洽”与“情感共鸣”如何更好融合的“道韵”,如同春风化雨般,无声无息地融入唐七周遭的环境。这不是替代她的思考,而是为她创造一个更易于“悟道”的思维环境。
唐七忽然觉得脑海中某个堵塞的关节似乎松动了一下,一段卡了许久的对话突然变得流畅自然起来。她欣喜地埋下头,奋笔疾书,并未察觉到这微妙的助力。
陈玄收回目光,望向窗外成都的夜空。城市的霓虹与家里的灯火、父亲肩负的重任、母亲点燃的星火、以及眼前这个正在破茧的创作者……这一切,仿佛构成了一幅庞大而和谐的画卷。
他依旧是那个超脱的观测者与守护者,但不再感到疏离。家人的奋进,人间的烟火,文明的求索,都成了他浩瀚存在中,温暖而坚实的锚点。
他微微一笑,身影缓缓淡去,留下唐七在灯下,与她的文字,进行着一场寂静却充满生命力的搏斗。
一切,都在静水流深中,向着应有的方向,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