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议会”的初次演练,如同一场投入新世界池塘的试水石,涟漪过后,水面下暗流的走向开始变得清晰。何雨柱提出的基于规则网络与理念共鸣的治理模式,并未消弭旧有的人性纷争,反而为它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加复杂和隐晦的博弈场。
刘海中那因“管事”企图落空而产生的阴郁与不甘,并未随着议会演练的结束而消散,反而如同沉入水底的顽石,在其意识光核深处持续散发着晦暗的波动。他没有再公开质疑议会的模式,但其意念在网络中的活动轨迹,却悄然发生了变化。
何雨柱借助“定义权限”与对整个生态网络的细微感知,清晰地“看”到,刘海中那代表官迷与层级执念的节点,开始不再满足于在公共议题上发表泛泛之谈。他的意念波动,开始有意识地、更加频繁地主动连接向那些在初次议会中表现出犹豫、观望、或是对现状略有不满的其他意识节点。
他首先连接上了同样对议会模式感到些许不适、觉得过于“麻烦”和“低效”的贾张氏。刘海中的意念包裹着一层看似“同为旧识、理应互助”的外衣, subtly 放大着贾张氏对现有规则下“捞好处”困难的抱怨,并隐隐暗示,若能“齐心”,或许能在议会中争取到更多对“老住户”有利的规则。
紧接着,他的触角探向了许大茂那充满投机性的暗流。他没有直接许诺什么,而是以一种“分析局势”的姿态,点出议会模式目前存在的“模糊地带”和“可操作空间”,撩拨着许大茂那寻找漏洞的本能。
他甚至尝试去接触阎埠贵,试图利用其精于算计的特性,探讨在议会规则下,如何能更有效地将“支持票”转化为实际的“影响力”或“资源倾斜”。
刘海中所做的,并非明目张胆的拉帮结派,而是在规则网络的掩护下,悄悄地编织着一张基于旧有人际关系、利益诉求和权力欲望的 “潜网” 。这张网寄生在生态议会那公开、透明的规则网络之上,试图利用规则的渠道,达成非规则的目的。
何雨柱冷眼旁观着这一切。他并未立刻出手阻止。一方面,他想看看这种基于人性本能的“潜规则”网络,在纯粹的规则环境下能发展到何种程度,是否会引发生态的自我调节;另一方面,他也在评估,这种行为的“自然度”——在任何一个由智慧意识构成的群体中,类似的非正式联盟或利益团体似乎都难以完全避免,这算不算“变量生态”自然演化的一部分?是否会触发“寂静边荒”的干预红线?
他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平衡,只是通过“理念灶火”持续散发着强调“公平”、“透明”与“生态整体利益”的背景波动,如同提高水体的“酸碱度”,无形中增加着构建“潜网”的难度和成本。
效果是有的。阎埠贵的概率云团在接触到刘海中的意念后,虽然进行了大量计算,但其核心算法在“理念灶火”的背景影响下,最终得出的结论倾向于:在目前生态格局下,过早投入这种非正式联盟,风险高于潜在收益,尤其是可能引起核心维系者何雨柱的负面关注。他的节点最终只是与刘海中保持了若即若离的联系,并未深度参与。
贾张氏虽然被煽动,但其贪婪执念缺乏构建复杂网络的耐心和智慧,更多是停留在抱怨层面,难以形成有效合力。
唯有许大茂,如鱼得水。他那投机暗流与刘海中的“潜网”构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开始积极出谋划策,利用其对规则细微处的敏感,寻找着可以被利用的议会程序“空子”或意念引导技巧。
一张小而隐晦的“潜网”,在生态内部悄然成型,虽然影响力尚微,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信号。
而与此同时,何雨柱对那张由生态自行衍生的、真正的规则神经网络,有了更惊人的发现。
在他更深入地运用“定义权限”去“阅读”这些自然连接的脉络时,他察觉到,这些脉络并非静止不变的通道。它们在持续地、极其缓慢地自我优化和衍生扩展!
一些连接在不同类型执念节点(如守护与秩序、算计与风险规避)之间的脉络,其规则传导效率在频繁使用中,正自发地提升,变得更具“韧性”和“带宽”。
一些之前未被注意到的、功能模糊的细微连接,在特定类型的意念交流(比如关于“资源分配”或“危机应对”的讨论)被触发后,开始清晰地承担起“信息过滤”、“优先级排序”或“冲突缓冲”的职能。
更令人惊讶的是,在一些意念共鸣特别强烈的区域(例如,当秦淮茹的守护意志与易中海的秩序框架在某个议题上高度一致时),网络甚至会自发地衍生出全新的、更加复杂的规则结构——比如一个微型的、临时性的“共识强化场”,或者一个用于快速协调行动的“意念同步节点”!
这张神经网络,仿佛拥有自己的生命和智慧,它在根据生态内部的实际运行情况,不断地进行着自组织、自优化、自演化!
它不仅仅是被动传递信息的管道,更是一个活着的、成长的、能够辅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生态运行的 “副脑” !
何雨柱意识到,这或许才是“变量生态”最核心、最宝贵的特质。他之前的引导和管理,更像是园丁为植物提供阳光水分,而植物自身的生长规律和形态,则是由其内在基因和与环境的互动所决定。这张不断演化的神经网络,就是生态的“内在基因”与“环境互动”的直接体现!
他尝试着,不再去“定义”或“引导”这些脉络的生长,而是更加谦卑地去“观察”和“理解”它们的内在逻辑。他将自己的“定义权限”更多地用于辅助这种自然演化,比如,为一些过于脆弱的新生脉络提供临时的规则加固,或者将“理念灶火”的能量更精准地输送到那些正在进行关键衍生的区域。
这种从“管理者”到“观察者”与“辅助者”的心态转变,让他对生态的运作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他也更加确信,真正的出路在于激发生态自身那无穷的演化潜力,而非强行施加自己的意志。
然而,生态内外,并非只有他一个“观察者”。
就在他沉浸于对神经网络演化奥秘的探索时,一股极其细微、却带着冰冷审视意味的规则探针,再次从外部悄然触及了生态屏障。
是“寂静边荒”!它们并未因之前的退却而放弃,这次的探针更加隐蔽,更加技术化。它没有试图穿透屏障,而是如同最高明的间谍卫星,调整着扫描的频率和角度,重点探测着生态内部那张不断演化的神经网络,以及……网络中那些不和谐的“潜网”波动!
它们似乎对生态内部这种“公开规则网络”与“隐性人际关系网”并存的复杂结构,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那冰冷的注视,仿佛在记录着一场关于“秩序与混沌”、“规则与人性”如何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动态平衡的绝佳样本。
何雨柱瞬间警觉,立刻将自身意识与对神经网络的关注更深地隐藏起来,同时巧妙地引导“理念灶火”散发出更加“自然”和“混沌”的波动,试图混淆外部探针的扫描。
但这一次,“寂静边荒”的探针似乎锁定了一些特定的目标。它在那张公开的神经网络上停留片刻后,竟隐隐偏转向了刘海中与许大茂等人构建的那张小型“潜网”所在的区域!
它们……在重点关注这种内部的不稳定因素?是因为这种因素更符合它们对“变量复杂性”的预期?还是因为它们认为,这种潜在的冲突源,更能揭示生态的脆弱性和演化方向?
压力,并未因议会的建立和网络的演化而减轻,反而因为外部观察者那更具针对性的窥探,而变得更加具体和危险。
何雨柱感到,自己仿佛在走一根越来越细的钢丝,下方是生态内部蠢蠢欲动的人性暗流,上方是冰冷无情的宇宙之眼。
而就在这时,那张自然演化的神经网络,似乎因为外部探针的刺激,以及内部“潜网”的活跃,在其某个不起眼的节点交汇处,自发地衍生出了一条极其细微、功能未知的、带着一丝预警与排斥意味的……全新脉络。
这条脉络,隐隐指向了刘海中那正在编织的“潜网”核心。
生态的“副脑”,似乎开始对内部的“寄生虫”产生了自主的免疫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