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第三天的清晨,天刚蒙蒙亮,达市的空气里就裹着比前两日更浓的热闹。展会入口的鼓点敲得比往常更急,穿着红色传统服饰的鼓手们甩着胳膊,鼓面震动的声响能传到三条街外;卖早餐的小摊前排起了长队,玉米饼的香气混着咖啡的苦味,飘满了整个展会园区。李朴的皮卡刚停稳,就看见萨米和几个工人已经在展位前忙碌,地上堆着刚卸的鸡蛋样品和设备宣传板。
“老板!你可来了!”萨米跑过来,手里拿着个皱巴巴的订单,“刚才有个肯尼亚的农场主,提前一小时就来等了,说要订二十套设备,还说要去养鸡场考察!”李朴刚系上围裙,就被一群客户围了上来,有举着宣传册问鸡苗价格的,有拉着他要去看设备模型的,还有拿着前两日的优惠券来订鸡蛋的。姆巴蒂举着扩音喇叭,用斯瓦西里语喊:“大家别急,排好队,每个客户都能介绍清楚!”
展位前的人流像潮水般涌来,李朴的白色衬衫很快就被汗水浸湿。他一边用斯瓦西里语给本地农场主介绍育雏箱的控温技术,一边用英文给欧洲客户讲解杂交鸡的生长周期,偶尔还得用中文回应华人老板的咨询。“这套设备能自动清理粪便,雨季也不会积水!”“鸡苗三个月就能下蛋,产蛋率比本地鸡高五成!”“鸡蛋满五十斤送货上门,保证新鲜!”每句话都简短有力,客户听得明明白白,萨米在一旁飞快地记账,笔尖在账本上划得沙沙响。
正忙得不可开交,远处传来一阵骚动。几个穿着西装的人簇拥着一个中年男人走来,前面有工作人员举着“请勿靠近”的牌子,后面跟着扛着摄像机的团队,摄像机上印着“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的字样。穆萨挤过人群跑过来,对着李朴的耳朵喊:“李老板!商务部长来了!电视台要报道展会!”
李朴心里一紧,手心瞬间冒出冷汗。他赶紧整理了一下衬衫领口,刚要迎上去,商务部长已经走到了展位前,他穿着深灰色西装,领带打得一丝不苟,手里拿着本李朴的宣传册,翻得很认真。
“你就是李朴?华人创业者?”商务部长用英文问,语气很温和。李朴赶紧点头,用流利的英文回应:“是的,部长先生。我在达市开了养鸡场和设备店,主要推广自动化养殖技术。”部长指着展架上的育雏箱模型:“这套设备是你自己设计的?”“是和国内的技术团队合作研发的,根据坦桑的气候做了改良,更适合本地农场使用。”李朴说着,示意姆巴蒂打开模型的开关,“您看,这是自动控温系统,能把温度精准控制在三十度左右,雏鸡的成活率能提高三成。”
摄像机的镜头对准了育雏箱模型,灯光打得刺眼。部长蹲下来,仔细看着模型的内部结构,李朴在一旁补充:“以前本地农场主养雏鸡,全靠人工烧火控温,不仅费燃料,温度还不稳定。用这套设备,一个人能管五百只雏鸡,成本降低一半。”部长站起身,点了点头,对着摄像机说:“这种适合本地的农业技术,正是我们需要的!”
旁边的女记者立刻上前,把话筒递给李朴:“李老板,作为在坦桑创业的华人,你觉得你的技术能给本地农业带来什么改变?”李朴看着镜头,心里还是有些紧张,但想起自己养鸡场的工人,想起奥马尔农场提高的成活率,语气渐渐坚定:“我希望能让更多本地农场主用上省力、省钱的设备,让养鸡不再靠天吃饭;也希望能培养更多本地的养殖技术人员,一起把坦桑的养殖业做好。”
记者又问:“你的鸡蛋和鸡苗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有什么秘诀吗?”李朴笑了笑,拿起一个鸡蛋递给记者:“秘诀就是实在。鸡蛋保证新鲜,设备保证质量,对客户保证售后。不管是华人还是本地人,做生意都得讲诚信。”部长在一旁插话:“这样的创业者,值得我们支持!我建议农业部门和他合作,把技术推广到各个地区的农场!”
周围的客户们都鼓起掌来,摄像机的镜头扫过热闹的展位,扫过玻璃柜里码得整齐的鸡蛋,扫过李朴和工人们的笑脸。采访结束后,部长握着李朴的手:“期待你的技术能帮助更多坦桑农民,有需要政府支持的地方,随时联系我们。”张田走过来,拍着李朴的肩:“好小子,表现不错!这下你的‘朴诚’品牌,全坦桑都知道了!”
电视台的团队刚离开,展位前的人就更多了。有个本地农场主举着手机跑过来,手机上正播放着刚才的采访:“李老板,我刚才在电视上看见你了!我要订十套设备,现在就付定金!”还有几个华人老板笑着说:“小李,你可给咱们华人长脸了!以后咱们农场的设备,都从你这订!”李朴忙得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萨米赶紧把提前打印好的名片递过来:“老板,先给客户发名片,展会结束再一一对接,不然忙不过来!”
名片上印着“朴诚养殖 李朴”,背面是设备店、养鸡场的地址和联系方式,还有微信二维码。李朴一边发名片,一边对客户说:“感谢大家信任,展会结束后我会逐个联系大家,技术指导和送货都没问题!”客户们接过名片,有的当场拍照存联系方式,有的把名片小心翼翼地放进钱包里,还有的直接把定金交给萨米,说“相信电视上报道的老板”。
忙到中午,李朴才抽空和工人们轮流吃午饭。他蹲在展位后的树荫下,啃着萨米买的玉米饼,抬头看向旁边的展位——刘景的空调展位冷冷清清,只有刘景一个人蹲在地上抽烟,地上的烟灰堆了一小堆。他的空调样机被透明塑料袋包得严严实实,连品牌logo都看不见,路过的客户瞥都不瞥一眼,有的甚至以为是堆着的杂物。
“刘哥,要不要吃点玉米饼?”李朴走过去,递过一个玉米饼。刘景抬头看了他一眼,眼神里满是嫉妒和烦躁,一把挥开他的手:“不用你假好心!”他掐灭烟头,指着自己的展位:“要不是你抢生意,我的展位能这么冷清?”李朴皱了皱眉:“刘哥,客户买不买账,看的是产品和服务,不是靠抢。”
“我这空调配件是欧洲进口的,比你的破设备好百倍!”刘景吼道,声音里带着委屈,“就是这些人没眼光,被你几句花言巧语骗了!”他说着,踢了踢地上的塑料袋,“我包起来是怕落灰,等有大客户来再打开!”李朴看着他,想起去年跟着他参展时的样子,心里叹了口气:“客户要看样机才能了解产品,包起来谁知道你卖的是什么?”说完,他转身回到自己的展位,留下刘景一个人蹲在原地,脸色铁青。
下午的太阳更烈了,但李朴的展位前依旧人声鼎沸。奥马尔带着坦噶地区的农业协会会长来了,会长握着李朴的手说:“我们协会有五十多个农场,都想引进你的技术,希望能和你合作办个技术培训班。”李朴赶紧让萨米拿来合同,和会长当场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张伟也来了,他带来了几个建材行业的朋友,每人都订了不少鸡蛋,说要给员工当福利。
老陈提着个保温桶,挤过人群走进来:“小李,给你送点绿豆汤,解解暑。”他看着展位前的人流,笑着说:“我刚才在门口的电视屏上看见你了,采访说得真好!现在整个唐人街都知道你上了坦桑国家电视台,刚才还有人来我超市问你的鸡蛋在哪买呢!”李朴接过绿豆汤,喝了一口,甜凉的汤水顺着喉咙滑下去,瞬间缓解了疲惫。
萨米抱着账本跑过来,声音都变了调:“老板!截至下午三点,咱们已经签了三十五套设备、一千两百只鸡苗、八百斤鸡蛋的订单!定金收了八千多万先令!”李朴接过账本,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签名和数字,嘴角忍不住上扬。工人们的脸上也满是自豪,给客户介绍产品时更有干劲了,连说话的声音都提高了不少。
反观刘景的展位,还是没人光顾。有个客户好奇地走过去,想看看塑料袋里的东西,刘景赶紧站起来:“别碰!这是欧洲进口空调,很贵的!”客户皱了皱眉,转身就往李朴的展位走,刘景气得直跺脚,对着空荡荡的展位骂了句什么,然后蹲在地上,把头埋在膝盖里。
傍晚时分,展会的人流渐渐减少。李朴让工人们开始收拾样品,自己坐在藤椅上,看着手里厚厚的一叠名片,足足有两百多张。
李朴看向刘景的展位,刘景正默默地解开塑料袋,把空调样机搬上车,动作很慢,显得很疲惫。李朴心里有些复杂,想起去年离职时的纠纷,又想起刘景如今的处境,想说点什么,却又不知道该说什么。张田拍了拍他的肩:“做生意就像做人,得实在。刘景就是太急功近利,又爱面子,才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收拾完展位,李朴让萨米带着工人们先把设备和样品送回养鸡场,自己则留在展会,和老陈、奥马尔一起吃了顿简单的晚饭。饭桌上,大家都在说李朴的展位有多火爆,电视台采访有多提气,奥马尔还说要把李朴的技术介绍给邻国肯尼亚的农场主。李朴笑着回应,心里却很清楚,这次的成功不是偶然,是他一年多来踏实打拼的结果——从学习斯瓦西里语到研发适合本地的设备,从挑选鸡苗到建立售后体系,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
吃完饭,李朴和他们告别,开车回养鸡场。车窗外,萨巴萨巴节的灯光已经亮了起来,彩色的灯笼挂在街两旁,像一串串星星;路边的孩子们举着风车,追着汽车跑,笑声清脆。李朴打开收音机,里面正在重播下午的展会报道,当听到“华人创业者李朴带来的养殖技术,为坦桑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时,他心里满是感动。
回到养鸡场时,已经是晚上十一点。小林和几个技术人员还在办公室等他,桌上摆着明天的工作安排:“老板,明天有八个客户要去养鸡场考察,技术培训班的场地也已经联系好了,农业协会的会长会亲自过来揭牌。”李朴接过安排表,翻了翻,点头说:“辛苦大家了,今天早点休息,明天还有硬仗要打。”
小林笑着说:“老板,今天电视台报道后,咱们的设备店和养鸡场的电话都快被打爆了,好多客户都想预约考察。”他递过来一个文件夹,“这是我整理的客户信息,按地区分好了,展会结束后咱们可以逐个跟进。”李朴接过文件夹,心里很踏实——他知道,“朴诚”这个品牌,终于在坦桑扎下了根。
李朴走进办公室,把今天的定金存进保险柜,然后坐在电脑前,开始整理客户名片。每张名片背后,他都用铅笔标注了客户的需求:“肯尼亚农场主,二十套设备,需技术指导”“本地农业协会,合作办培训班,五十个农场”“华人餐馆,长期订鸡蛋,每天十斤”……标注完最后一张名片,窗外的养鸡场已经很安静了,只有自动化设备的轻微声响,混着雏鸡的轻叫声,很安心。
手机响了,是妈妈发来的微信视频。接通后,妈妈的脸出现在屏幕上,眼里满是骄傲:“儿子,你爸刚才在网上看到你上坦桑电视台的新闻了,全村人都知道你出息了!”李朴笑着说:“妈,我这边一切都好,生意也不错,你们放心。”妈妈擦了擦眼角:“好,好,你在外要照顾好自己,别太累了。”挂了视频,李朴的心里暖暖的,他知道,自己的努力不仅为了自己,也为了让家人放心。
他走到窗边,看着养鸡场的笼舍。月光洒在笼舍上,泛着银亮的光;远处的海面上,渔灯点点,像天上的星星。他想起刚到坦桑时,连租房都要找好久,语言不通,生意没人信;想起第一次搭建鸡舍时,被暴雨淋得浑身湿透;想起跟着刘景参展时,在角落吃泡面的委屈;想起今天展会上的热闹,电视台的采访,客户的信任……这一路的风风雨雨,都在这一刻变成了成长的勋章。
李朴拿起桌上的宣传册。从一个懵懂的打工仔,到带领七名本地员工的老板;从角落的破帐篷,到被国家电视台报道的热门展位;从连斯瓦西里语都说不利索,到能和商务部长流利沟通……这一路的成长,都藏在萨巴萨巴节的鼓点里,藏在客户的笑容里,藏在家人的牵挂里。
夜深了,养鸡场彻底安静下来。李朴关掉办公室的灯,往宿舍走去。路上,他看见值班的姆巴蒂正在检查鸡舍,手电筒的光在笼舍间移动,像一颗跳动的星星。“老板,都检查好了,鸡苗很健康!”姆巴蒂用斯瓦西里语喊。李朴点点头,用斯瓦西里语回应:“辛苦你了,早点休息。”
回到宿舍,李朴躺在床上,很快就睡着了。梦里,他梦见自己的技术培训班开课了,台下坐满了本地农场主,他用双语讲解养殖技术;梦见自己的养鸡场开遍了坦桑的各个地区,“朴诚”的招牌挂在每个农场的门口;梦见妈妈和爸爸来坦桑看他,笑着说“儿子,你真能干”。
第二天一早,李朴被手机铃声吵醒。是农业协会的会长打来的,声音里带着激动:“李老板,我们协会的农场主们都很期待你的技术培训,已经有三十多个人报名了!”李朴揉了揉眼睛,笑着说:“会长先生,我已经准备好了,随时可以开课。”挂了电话,他起身穿上衣服,推开宿舍门,清晨的阳光洒在身上,暖烘烘的。萨巴萨巴节的鼓点,虽然已经减弱,但新的希望,正在这片非洲的土地上,悄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