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心照不宣
十二月的赣北,寒风卷着细雪,扑打在军列的车窗上。邓枫坐在专为他安排的包厢里,望着窗外飞逝的景物出神。扩编独立旅的调令已经下达,他正奉命前往九江接收新兵。
列车在德安站临时停靠。站台上挤满了候车的士兵和难民,喧哗声透过玻璃窗隐隐传来。邓枫正欲闭目养神,包厢的门却被轻轻敲响。
“进。”
门开处,一个身着校官军服的身影让邓枫微微一怔。叶怀远站在门口,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惊讶。
“邓旅长?没想到在这里遇见您。”叶怀远的声音平静,眼神却意味深长。
邓枫迅速收敛了情绪,起身相迎:“叶团长,请进。”
两人相对而坐,气氛一时有些凝滞。自从上次在军事会议上那场“争执”后,这是他们第一次单独见面。
“听说邓旅长高升了,恭喜。”叶怀远率先打破沉默,语气中听不出喜怒。
“职责所在,不敢言喜。”邓枫谨慎回应,目光扫过对方领章上的上校军衔,“叶团长不也晋升了?”
叶怀远淡淡一笑:“都是为革命效力,职位高低又何妨。”
列车鸣笛,缓缓启动。包厢在轨道接缝处轻轻摇晃,桌上的茶水泛起涟漪。
“这次去九江,是要整编新部队?”叶怀远看似随意地问。
“是。总司令部决定将独立团扩编为旅。”
“恭喜。不过...”叶怀远端起茶杯,目光锐利,“新编部队的政治审查,想必会很严格吧?”
邓枫心中一凛,知道这话中有话:“自然。非常时期,当行非常之法。”
“是啊,非常时期。”叶怀远轻轻放下茶杯,指尖在桌面上无意识地划着什么,“我听说,有些人在整编中被调离了重要岗位。”
邓枫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发现叶怀远指尖划过的地方,隐约是个“罗”字的轮廓。他立即明白,叶怀远是在问罗友胜的事。
“用人当以才德为先。”邓枫不动声色地用手指蘸了茶水,在桌上写了个“暂”字,随即抹去,“有些调整,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各人所长。”
叶怀远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微微点头。
这时,走廊上传来脚步声和谈话声。两人立即停止了交流,邓枫随手拿起一份军报翻阅,叶怀远则望向窗外。
包厢门被推开,一个佩戴政训处臂章的军官探头进来:“邓旅长,下一站就要到了,需要帮您准备什么吗?”
“不必。”邓枫头也不抬,语气冷淡。
那军官讪讪退去,临走前还特意多看了叶怀远一眼。
门重新关上后,叶怀远轻笑一声:“看来邓旅长身边,关心的人不少。”
“职责所在,难免引人关注。”邓枫放下军报,意味深长地说,“倒是叶团长,也该多注意些。如今时局复杂,独善其身并非易事。”
这话既是提醒,也是关切。叶怀远听懂了其中的深意,神色稍缓:“多谢邓旅长提醒。不过有些人、有些事,明知不可为,也必须要为。”
列车开始减速,九江站的站台已经隐约可见。
叶怀远站起身,整理了一下军装。在转身离开前,他突然低声道:“风雪将至,望君保重。”
邓枫微微颔首:“彼此彼此。”
两人的目光最后一次交汇,千言万语都在这一眼中。然后叶怀远转身离去,没有回头。
列车停稳后,邓枫在随从的簇拥下走下列车。站台上军乐齐鸣,九江驻军的将领们早已列队相迎。他在人群中看见了叶怀远的身影,对方正与几个军官交谈,仿佛他们从未有过那场短暂的会面。
“邓旅长,欢迎来到九江!”当地驻军司令热情地迎上来。
邓枫收回目光,脸上浮现出得体的微笑:“有劳各位久等了。”
在前往驻地的车上,邓枫望着窗外九江城的街景,心中却回味着刚才与叶怀远的每一句对话。那些看似平常的寒暄,实则暗藏机锋;那些欲言又止的瞬间,承载着太多无法明言的信息。
他们就像两艘在浓雾中航行的船,只能凭借微弱的灯光相互致意,明知对方的存在,却不得不保持距离,各自在险境中前行。
这种明知是同志却不能相认的滋味,比直面敌人的枪口更加煎熬。但邓枫知道,这正是他选择的道路——在孤独中坚守,在黑暗中等待黎明。
当晚,在下榻的宾馆房间里,邓枫取出那本《曾文正公家书》,用密写药水记录下今日的相遇。不是为了传递情报,只是为了在这个无人可以倾诉的夜晚,用这种方式告诉自己:在这条孤独的路上,他并非全然孤独。
笔尖在纸页上轻轻划过,留下无形的字迹:
“今日见叶,安然。风雪将至,各自珍重。”
合上书页,他走到窗前。九江城的灯火在夜色中闪烁,宛如繁星落地。而在更远的黑暗中,他知道还有无数如他一般的“启明”,正在各自的轨道上默默运行。
待到天明,他将继续扮演那个备受瞩目的“北伐英雄”,而那份深藏心底的孤独与坚定,将永远只属于他自己。